本篇文章本打算投稿,但涉及人教版內容不能採稿,本人又聯繫不上人教社編輯,所以在此發聲,如果我是對的,希望大家注意到此處錯誤。如果我是錯的,請批評指正。
摘要:隨著地理教學改革的推進,初中地理教學逐步側重於對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但在學生學習當中,仍然對地理學科有著以背為主的思維方式,缺乏邏輯性思考。本文以「俄羅斯」一課中的一道活動題為例,意在喚醒和培養初中生地理思維意識以及地理事物時空動態變化理念的形成。
關鍵字:西伯利亞大鐵路 思維機械化 因果邏輯
隨著地理教學改革的推進,初中地理教師也在向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方面進行相應的探索。在初中地理結業考試當中,簡答題的比重有所增加,意在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俄羅斯》一課當中的有這樣一個問題:
在山區建鐵路,建設成本會顯著增加。對照圖7.48-7.51,想想西伯利亞大鐵路沿南部山區修建的原因?
地形和氣候的影響:
資源和工業分布的影響:
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響:
其中,對於「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響」相關答案為:這裡分布著較多的人口和城市,修建鐵路可以溝通不同地域間的經濟和文化。
筆者認為,此答案值得商榷。
眾所周知,俄羅斯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西伯利亞大鐵路橫穿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地處亞歐大陸內部。西伯利亞地區冬季極其寒冷,環境惡劣。即使在今天,也並非人口、城市密集地區。那麼,在修築鐵路之前,如何會有更多的人口和城市呢?
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
先來回顧一下西伯利亞地區的相關歷史:早在建設鐵路之前,西伯利亞地區以皮毛、森林資源聞名於世。但由於環境惡劣,並且遠離歐洲,俄國政府對此管理和開發能力有限,制約著俄國向西伯利亞地區進行移民。甚至制定了禁止移民的相關法律。
從19世紀末開始,隨著鐵路成為當時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其載重大,運輸成本低,且速度相對較快的優勢明顯,對消除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制約因素起到了重大作用,為俄國向西伯利亞地區移民帶來的可能。因此,俄政府取消移民禁令,轉而鼓勵移民。於是在1891年,俄政府開始了西伯利亞大鐵路修築,於1914年完工。
在鐵路修建前的1888-1890年間,來自於西伯利亞地區的移民人數只有11.6萬人;鐵路建設初期的1891-1893年,移民人口增加到22.8萬人;到了1894年-1896年,移民人口持續增加,達到了38.3萬人。1914年西伯利亞鐵路建成後,西伯利亞地區居民已從1897年的460萬增至770萬,增長率達到65.2%。而遠東地區人口更是增加了77.8%,從90萬增至170萬,其中的3/4來自於移民。[1]
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設,也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上,均明顯擴大。例如,如今俄羅斯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亞,原本是為了修建鐵路而建設的古謝夫卡村。[2]
對於此題,筆者有以下兩點質疑。
第一,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建的社會經濟原因並非答案所說「這裡分布著較多的人口和城市」。而是由於鐵路運輸方式的興起,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移民和城市的興起。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可以促進聚落的發展;聚落的發展,也可帶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交通運輸業」和「聚落」的因果關係的處理上,教師應格外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如,我國許多大城市具有上千年的歷史,隨著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更加促進了城市規模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入;而隨著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隨之興起的城市也不在少數。例如:由於京漢鐵路的建設,石家莊由一個村莊逐步發展到今日的河北省會。
第二,即使從西伯利亞地區區域內部的南北方向進行對比,此題題幹中所提示的:「對照圖7.48-7.51」,也未給出人口的相關信息。地理學科雖然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斷能力,但四幅圖中,沒有相關證據佐證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建設前,南部地區人口一定多於北方。而且也未給出西伯利亞鐵路修建的時間信息。如果只通過緯度低氣溫高這個原理進行判斷,則屬於主觀經驗進行判斷,缺乏區域特點的體現,造成地理學習機械化,而且忽略了時間要素對於地理問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例如,某地初中地理會考試題中出現「當密西西比河處於汛期的時候,澳大利亞的季節是____季」一題,該題答案:冬。
此題也出現了運用原理進行機械推斷的問題,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廣大,不同河段汛期出現時間不同,整體上在3-7月之間,澳大利亞應在秋冬季之間。因此,通過原理機械判斷,忽略區域具體特徵,則會造成答案缺乏科學性。雖然初中階段,對於學生要求不高,但答案的設置,仍然需要尊重客觀事實。
在筆者教學當中,至今沒有發現學生對此答案產生質疑。反應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思考和質疑,識記為主的學習方法仍然是學生學習初中地理的主導觀念,如何打破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固有認識,培養學生地理的時空觀念,在頭腦中能夠形成地理事物的動態變化、注重地理事物的因果邏輯,是初中地理教師在今後教學中要側重發展的方向之一,由此為學生初中與高中地理學習做好銜接工作。對於教師而言,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命題時,需要仔細推敲題目和答案,注重問題和答案設置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陳秋傑.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建及其影響研究(1917年前)[D].東北師範大學,2011
[2]王曉菊.論帝俄晚期的西伯利亞開發[D].東北亞學刊,2019(07):1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