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計忠大師詳解中國風水寶地(十):
風水名鎮——新竹北埔鄉
北埔為臺灣省新竹縣的一個鄉,位於新竹縣東南方,東鄰竹東鎮,西接蛾眉鄉,北與寶山鄉接壤,南至五指山與五峰鄉毗鄰,西南與苗慄縣南莊鄉相連。
北埔的「埔」宇,乃是原野荒地之意,「埔地」乃是指沒能當稱田園、宅地、魚堤等荒蕪土地,如荒埔、海埔等未開墾的土地。至於北埔的名稱由來有二說:一說是以地理大環境而言,北埔正好處在主山脈鵝公髻山的北麓,與南麓的南莊分為南莊北埔。一說為強調北埔境內的兩塊主要墾拓地,北埔屬北方之墾拓埔地,與南方之南埔墾拓埔地相互對稱而命名。
北埔鄉四面環山,除中央北埔盆地外,大小丘陵錯雜。地形以山地及丘陵為主,地勢由東南方之鵝公髻山及五指山往西北緩降,因其受標準樹狀分布溪流之深度切割形成北埔、南埔為中心之二大盆地,由此盆地為中心向外輻射分布之地形,但由於山地與盆地之間落差極大、水流湍急,因此溪谷均陡峭深狹,致無法形成寬廣之衝積平原。由於此盆地是沉積帶,地勢較平坦,土質肥沃、灌溉水源豐沛,故早在隘墾時期就已被開發成梯田,成為北埔鄉之「穀倉」,北埔開拓發展亦在此孕育繼而向周邊輻射。
由於當地從鵝公髻山及五指山開始分布附近山峰迄大湖山、南埔山、大分林山往北綿延至分水龍環抱本鄉之山脈,配合蜿蜒於群山之間的溪流一大坪溪、大湖溪、水(石祭)溪三溪匯合流向西部峨眉湖,再合流中港溪,使得具有「山環水繞」的地理特徵。
北埔鄉為新竹縣最晚開發的地區之一,原名「竹北一堡南興莊」。因為它特殊的武裝移民背景,加上客家色彩,形成了北埔與眾不同的聚落文化。在風水上講求的是藏風聚氣,在防禦上注重的是多層防護,早期墾民借著竹叢、隘門坡塘曲折的巷弄等營造了防禦功能的良好效果。
首先審視北埔的地理形勢,正是符合「形法」風水的「吉地」,可由以下當地堪輿師之記述知其梗概:「溯夫貴龍之發端也。自福建以飛臺,由鼓山而過脈,睹雞隆頭疊嶂層巒,千裡馳騁,遠而難稽。但鵝公髻回頭轉腳,萬丈奔馳,近以可考,查丙為大祖宗。五指高擎,已為中父母,六秀挺豎,經浦湖而逶迤。自巽至坎,由尾隘以入首,從北回東,列帳開屏,滾如海浪,前迎後送,拱若星羅,重重頓伏,如鶴膝,脈脈沉浮,似蜂腰,主星矗起,恍若大將登臺,靈峰聳勁,無殊景星瞰第。左控營頭山東,帶廩帶庫,右挾店子崗,蔽煞蔽風,肘腋雙全,奇偶配合,脈落巽籌,分明個字,穴結辰坐,太極天生。青龍內蟠而轉案,既形情致之妙,白虎外踞而雄鎮,並無缺陷之虞。羅城周密,三陽開泰,金魚會合,二水歸堂。竅發貪狼之地,流入巨門之鄉。龍風髻捍門戶之華表,龜山坪鎖外局之要綱……
由以上之描述,依「形法」風水原則來綜觀北埔大環境的龍、穴、砂、水。
鵝公髻山聳峻雄渾,發脈奔騰,系「太祖山」;五指山巒峰秀麗,承其氣勢,乃「少祖山」;而後龍走脈行,經尾隘子轉抵北埔,落脈於秀巒山,故秀巒山為結穴之「父母山」,此為「龍」。而慈天宮廟地即「胎息、孕育」之所止,是為「穴」。
北埔之左右兩翼皆有崗巒圍護,即各屬「青龍」、「白虎」;而對面之龍鳳則為「朝山」,「龜山坪」系鎖外局之要綱,如此北埔四周皆有拱衛之崗巒,是為「砂」。
水礤子溪與大湖溪各蜿蜒於秀巒山之南北兩麓,並匯合歸流於穴前之「明堂」,再迴環而出,是為「水」。
由上可知北埔的「龍、穴、砂、水」格局甚為完整。選擇「吉地」發展聚落是移墾先民構築居住環境的首要步驟,再來就是聚落本身的建構。李嗣鄴勘定慈天宮及天水堂之基址,其中軸線(分金線)皆正對秀巒山之山頂,此即龍脈所歸之「樂山」。以後,北埔附近建造之大宅仍有中軸線正對此「樂山」者,而一般民宅則目緊密毗連又構築簡陋,故甚少能兼顧此項風水原則。
此外,環植莿竹及設置「城門」,雖基於防禦之需要,但在風水上亦能達到「環抱圍護」、「藏風聚氣」的效果。
秀巒山蘊含著來龍所帶之「地氣」,但仍需源源不斷之流水以引來豐沛之「水氣」,故配合農墾聚落鑿陂開圳之需要.將水流自山上引來,納入聚落內所開鑿之陂塘。氣隨水行,不能湍急湧入,否則仍將水走氣散,無法蓄氣;而以陂塘來緩和水勢,正可以收納水氣。除此之外,水亦能界氣,《葬書》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所以圳溝及陂塘環築於聚落地勢較低之西半部,以免來龍之氣向外逸失。形法上又以為「惟有穴前水灣環抱向我,始能聚氣;倘若反弓背我,亦無地可取」,而北埔聚落之水流形勢正屬於「玉帶水」,陂塘則為「聚面水」,皆能「環抱有情」,蓄氣界氣。
慈天宮可說是聚落內靈氣最盛之地,廟前廣場為寬闊之「明堂」,氣易流失,而正對之照壁、「城門」及門外溝圳正可重重關攔,停風止氣。其中「城門」尤為重要,《陽宅秘旨》也說:「陽宅以門戶為水口,以道路為水氣,故陽宅最重要者莫如門路。」若將聚落視為陽宅尺度之放大,「城門」即為聚落之門戶,而廟前廣場及「上街」,乃至透出「城門」外「下街」,則為氣行之「水路」。因此「城門」應如「水口」般緊閉關攔,才能使來龍與水帶之氣不會漏失。
聚落內民宅緊密圍居,且巷道皆曲折狹窄,可以遏止風吹氣散,將氣蓄留於聚落之內。
綜觀北埔聚落之風水格局:慈天宮穩坐龍穴;穴後有「胎息」連脈至「父母山」(秀鑾山)以為屏障,是為「玄武腦」;左、右兩翼有莿竹拱衛及宅屋層層圍繞,即「青龍」、「白虎」二砂;而前有陂塘、溝圳環抱洄流,乃係「朱雀」水。因此,北埔聚落可謂符合「四種相應」的風水架構,依堪輿學之說,為一上吉之居住環境。
此聚落架構與整個北埔大環境的風水形勢,顯然能以大小格局相呼應,巨觀有磅礴山水之氣勢,微觀則有緻密之風貌。
若以中國傳統的合院建築來比擬,則慈天宮龍穴之所在乃地位最高,祭祀神明、祖先之「堂」;左、右兩側環圍之民宅即東、西兩廂;而代表「明堂」之廟前廣場是為中庭;意味「朝案」之照壁、「城門」則比之「門廳」。依此觀之,北埔聚落之格局嚴整,頗能反映中國傳統建築布局(大自都城,小至宅屋)一貫的空間觀念。
光緒十五年後,店鋪街屋往「城門」外呈帶狀發展。如前所述,此區域原系姜、張兩家水田之所在,各商賈紛紛向其租得地基建造街屋,遂將土地分割成排排並列之狹長形。然此區大部分為姜家之田,又無明顯的地形分野,竟而形成了蜿蜒曲折的街道,筆者推測極可能基於某種共識而規劃出扭轉一個角度的彎道。經田野調查訪問當地居民,歸納出兩大主要因素:其一為防禦作用。若此筆直正對慈天宮,則莊外人甚或盜賊宵小在遠處即可望見廟前廣場,對聚落內之動靜一目了然,如此就住民而言,較無安全保障。其二為風水因素。因為此聚落中軸線延展而出,若街道蜿蜒曲折,則龍脈之氣較能彎轉盤桓,不致直遺漏失;再於「下街」街尾建置新「城門」,如此,不但能藏風蓄氣,且在防禦方面,頗具實質功效。
綜觀上述,可知客家移民具有濃厚的風水觀念,認為風水對家庭乃至整個聚落之興衰皆有莫大之影響。風水原理可為客家移民建構實質環境的指導原則,大自聚落、街巷、組群,小至寺廟、宗祠、民居、陰宅,鮮不篤信奉行堪輿明師之指點,以為鞏固基業、安家立命、造福子孫之必然途徑。
北埔聚落在風水原則的指導下,確實建構了富地氣之起、水氣之來的居住環境,並以莿竹、宅屋層層環抱,以巷道、陂圳緊密關攔,故能藏風聚氣,使氣瀰漫於整個聚落之「面」,再由「面」散及各家各戶之「點」,以為住民提供一個所謂「帶廩帶庫」、「蔽煞蔽風」之居家「吉地」。
北埔聚落的風水觀念,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一、背對樂山,正對朝山。二、環抱圍護,藏風聚氣。三、種植樹木,左高於右。四、帶廩蔽煞,改道轉向。
一、背對樂山,正對朝山:
前已舉例說明北埔集村及南埔外圍散村之宅院中軸線對向「樂山」或「朝山」的情形。此二山(秀巒山及觀音座蓮峰)經堪輿師認定為靈氣鍾毓之龍脈,且於寬廣臺地中巍然屹立,故有眾多宅院共同以其為「樂山」或「朝山」。至於郊野山林之間的散戶,其宅院中軸線仍然普遍地朝向附近之山頂;背對之「樂山」,通常即宅屋所靠山巒之頂峰,而「朝山」則為它所正對較遠之山頭。
在初墾之時,以防禦為重,皆聚居於集村之中,且宅屋簡陋,除了廟宇及豪戶家宅(如慈天宮及天水堂)之外,一般民屋並無法講究這種風水原則。待墾業安定,住民紛紛遷建散居農宅時,即多半能符合這種軸線對向「樂山」或「朝山」的通則。
二、環抱圍護,藏風聚氣:
山環水抱是圍護的第一層次,故無論聚落或宅院,首先要選擇較佳的地理環境。第二層次的圍護,就聚落而言,即環植莿竹,建置「城門」(隘門),並鑿陂築圳;對散戶農宅來說,則是環植竹林風圍,砌造院牆,小門屋及修築排水溝渠,以達到「藏風聚氣」的功效。
三、種植樹木,左高於右:
宅屋旁邊或前面無論種植竹林或果樹,一般都維持「左高於右」的狀態。此系緣於「左陽右陰」之說,希望家內陽盛於陰,男兒比女孩多,且較有出息。
四、帶廩蔽煞,改道轉向:
在篤信風水的客家農墾社會中,家內不寧或無法聚財常會歸咎於風水欠佳,於是延請明師術士來改其家運。或遷改溪流水道,以求「帶廩帶庫」,或轉移院門朝向,得以「去邪蔽煞」。
新竹縣北埔鎮的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編著《北浦光景》一書,談至北埔的風水觀與聚落格局是藏風聚氣:
拓墾之初,山川河嶽一片莽荒,到處充滿未知,因此,敬天畏神篤信風水,乃屬人情之常。
正是基於這種心理,北埔聚落形態的形成,不只出於防禦的實際需要,也不單純是當時空間意識的呈現,其實,它更與風水觀念息息相關。
依「形法」風水原則綜觀北埔大環境的「龍、穴、砂、水」格局,其中鵝公髻山聳峻雄渾,發脈奔騰,靠「太祖山」;五指山巒峰秀麗,承其氣勢,乃「少祖山」;而後龍走脈行,經尾隘子轉抵北埔,落脈於秀巒山,故秀巒山為結穴的「父母山」,此為「龍」;而慈天宮廟地即「胎息、孕育」之所止,是為「穴」。
北埔之左右兩翼皆有崗巒圍護,各屬「青龍」、「白虎」;而對面之龍鳳則為「朝山」,龜山坪系「鎖外局之要綱」。此拱衛之崗巒,是為「砂」。
水礤子溪與大湖溪各蜿蜒於秀巒山的南北兩麓,並匯合歸流於穴前的「明堂」,再迴環而出,是為「水」。
所以,北埔的「龍、穴、砂、水」格局甚為完整。
至於聚落本身的建構,地理明師勘定的慈天宮及天水堂基址,軸線(分金線)皆正對秀鑾山的山頂,此即龍脈所歸的「樂山」。後來北埔附近建造的大宅仍有中軸線正對此「樂山」者;而一般民宅則因緊密毗連、構築簡陋,才甚少兼顧此項風水原則。
此外,環植莿竹及設置城門雖為防禦所需,但在風水上亦能達到「環抱圍護」、「藏風聚氣」的效果。
秀鑾山雖蘊含來龍所帶的「地氣」,但仍需借著源源不斷的流水引來豐沛「水氣」,因而配合農墾聚落鑿陂開圳之需,自山上引來水流,納入聚落內所開鑿的肢塘。風水上講究氣隨水行,不能湍急湧入,否則仍將水走氣散,無法蓄氣;而以陂塘緩和水勢,正可收納水氣。除此之外,水亦能界氣,所以北埔先民將溝圳及陂塘環築於聚落地勢較低的西半部,以免來龍之氣向外逸失。北埔聚落的溝圳水流形勢屬於「玉帶水」,肢塘則為「聚面水」,皆能環抱有情,蓄氣界氣。
審視北埔聚落的風水格局:慈天宮穩坐龍穴,穴後有「胎息」連脈至「父母山」(秀鑾山)以為屏障,是為「玄武腦」;左、右兩翼有莿竹拱衛及宅屋層層圍繞,即「青龍」、「白虎」二砂;而前有陂塘、溝圳環抱回流,乃「朱雀水」。因此,北埔聚落可謂符合「四神相應」的風水架構,後人住居此地,承其福蔭,亦得保平安。
該書又談到北埔郊區的散村聚落背山面田,充分說明客家先民重視風水的環境觀;
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一八五一年至一八七四年),原住民逐漸被驅往內山,移民威脅大減,不必像拓墾初期一樣,必須聚眾而居彼此照應。更何況山林埔地之中,少有集中的大片耕地可供墾種,眾多的農戶勢必分散,各覓可耕之地。於是,一戶戶的農家就在山林之間奠定基業,世代耕墾,形成散村聚落。
清末時期,北埔地區的散村聚落已甚普遍,主要有兩種形態:第一類即上述原本零散耕墾,分散發展的農戶散村聚落形態;第二類是早先居住在集村內的墾戶,因安全無虞以及人口增多,紛紛在所耕墾的田地上建宅居住,成為散戶。
北埔地區山多田少,散戶多半在山麓地帶建家造宅,而將較平緩易耕且利於灌溉的河階臺地或山窪各地做為農田,大抵是以「背山面田」為立地原則;因此,北埔郊野的散村聚落,常可見到農宅巍下的山窪各地被墾成梯田的景觀。此為北埔的第一類散戶形態。
至於南埔集村外的散戶,則為北埔的第二類散戶典型。這一帶至少有十一座宅院的軸線對向龍氣旺盛的「觀音座蓮」山頂峰(其中一座以它為「朝山」)。此一極富戲劇性的散戶農宅配置,充分說明客家移墾先民重視風水的環境觀。
南埔開墾之初,水源缺乏,先民為了長久計,遂鑿山引大林村旁的溪水而來,至今此地居民灌溉稻田依然依靠這項水利。
北埔集村與郊區散村聚落的關係,可謂唇齒相依,至為密切。清光緒年間,北埔聚落的產業形態逐漸由農趨商,從竹塹城等地輸入的用品,已有較廣大的散村農戶消費,而運銷外地的農產品,也多依賴郊區散村聚落的提供。所以,當時北埔聚落已是整個北埔地區交通往來的樞紐,更是當地農墾社會圈的重心。換言之,北埔聚落的影響力,就如同慈天宮廣場在北埔聚落內具有核心性地位一般。而其深厚的依存關係,更使外圍散村聚落必須以北埔為中心,藉此連結成緊密的農墾社會圈。
官方網站:
乾 易 網:www.lijizhong.com
乾易國學網:www.qy36588.com
淘寶店鋪:乾易吉祥閣
學院電話:0898-66190660 6619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