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簡析
一、重素養,關注思維考查
語言文字是語文的「表」,隱藏在它背後的思維培養、思想生成、精神發育和價值取向,才是語文的「裡」。
如語言運用題第7題,要求考生補寫語句,「使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解答此題需要考生認真推敲文段:首先要讀懂文字,明確句意和段意;然後要讀懂文字的表達邏輯,知曉脈絡與思路;在分析邏輯關係、明晰寫作思路的基礎上,再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
這個過程包含了對閱讀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的考查。
二、重品悟,倡導真正閱讀
依據2018年的《考試說明》,試題呈現方式有幾個變化:
名著閱讀歸入「閱讀」板塊,刪除了在名著閱讀中考查語法知識的題目,設計了兩道考查名著內容及寫作特色的試題,引導考生在平日的學習過程中扎紮實實閱讀名著,實實在在提升素養。
說明文閱讀設計了兩道選擇題和1道簡答題,以考查準確理解、分析文本為重點,引導考生回歸文本,認真閱讀,跳出答題套路,在準確理解、分析文本內容的基礎上作答。
記敘文閱讀考查延續了過去幾年的方式,著力體現「深讀」與「精讀」的導向。如語言賞析題,題幹中就明確了賞析角度「加點詞語對人物進行了生動形象的細節描寫」,要求考生結合內容品味加點詞語,變「考查鑑賞術語」為「考查鑑賞過程」,有效避免了考生死記術語、硬套模式的做法,引導考生深度體悟文本,仔細品味語言,提高深讀與精讀能力。
三、重發展,引導真實寫作
今年的作文命題,試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考生宿構、套作,引導考生關注自己的真實生活,說真話,訴真情,觀照自己的精神成長,真實寫作。命題形式依然延續二選一的形式,除延續多年的「半命題作文」外,還採用了「自命題作文」,目的在於讓考生將寫作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喜悅,體味生活中的本真情趣,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對生活的認識與思考。
總之,紮實閱讀,真實寫作,切實提高語文素養,是這套試題傳達出來的理念,對未來的初中階段的課堂教學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中考數學簡析
一、立德樹人,實現數學學科育人價值
試題以「讀書月活動」、志願者服務、敬老服務、文明禮儀宣傳、國家保護植物、節約用水解決方案等源於生活的情境為背景素材,展現正能量,體現了試題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試題設計了以勘測角度、計算距離,生產、銷售與利潤的經濟關係等社會生產與經濟發展為背景的題目,意在引導考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二、凸顯數學思想方法,體現對數學學科素養的考查
試題符合《課程標準》《考試說明》要求,回歸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重對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及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等內容的考查。大部分試題源於教材,經過適度整合,創編而成,給學生耳目一新但又似曾相識的感覺,充分體現了試題源於教材、回歸基礎的理念。
試卷體現了過關性考查的要求,對基礎知識進行全面考查的同時,突出考查初中數學學科體系的核心內容。同時,試題兼顧了考試的選拔性,題目設計數學味兒濃,立足學科整體高度整合知識點綜合設計試題,將數學學科的重要思想如方程思想、化歸思想、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以及重要的數學方法如類比、歸納等融入對知識的考查當中,以檢驗考生是否能構建一個有序的、網絡化的知識體系,是否能迅速有效提取信息靈活地解決問題,體現對數學學科基本素養的考查。
三、立足能力立意,給考生提供充分的發揮空間
試題緊密圍繞主幹知識與核心問題,注重基礎知識,重思維考查,輕應試技巧。題目設計新穎,嚴謹規範,數學思維含量逐級提升,讓考生經歷一個「做數學」和「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試題力求讓考生能通過答題,展示其在數學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與思維水平;展示其通過觀察、歸納、類比等活動獲得數學猜想,並尋求證明猜想的合理性的合情推理能力;展示其運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考過程的數學表達能力。
中考英語簡析
一、立意新穎,體現文化意識
試題選材新穎、豐富,既有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介紹,又有國際文化視野的拓展。考生在綜合運用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增強了跨文化交際意識。
綜合填空34題以端午節為載體,考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一般將來時態的同時感悟端午文化;閱讀表達B篇通過介紹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使考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這些試題的設置,加深了考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認識與熱愛。綜合填空C通過對大英博物館的介紹,引導考生了解大英博物館的由來和發展,結合卡爾·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背景,提高了考生對國際文化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
二、側重能力,促進思維發展
試題知識覆蓋面廣,既考查初中英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著重考查考生英語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運用英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書面表達題要求考生能根據要求和提示再現生活經歷並發表自己的見解,綜合考查考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閱讀題考查考生英語詞彙積累情況,以及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和已有經驗及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理解、分析、比較、歸納和推理的能力,從而促進考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精心選材,凸顯育人功能
試題凸顯立德樹人功能,題材廣泛,涉及人文、科普、故事、文化活動和社會現象等。如,閱讀材料均取自英文原版讀物,引導考生體悟到英語的語言之美和意境之美;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考生文化自信;提高動物保護意識,體悟和諧發展之道;抒發讚美家鄉之情,培養考生熱愛祖國的自豪感,讓人文情懷浸潤學生的成長;喚醒考生認識自我的意識,引導考生關注職業規劃。
中考物理簡析
2018年青島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試題體現了考查的基礎性、綜合性兩個特點,注重對實驗能力的考查,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了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關注物理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繫。
一、源於生活,視野開闊
基於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試題問題情境絕大部分出自學生的日常生活,簡單易懂,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關注科技發展的新成果,開拓了學生科技視野,滲透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二、根植基礎,幹聳枝多
初中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基本都依託於實驗,作為物理學科學習的基礎和主幹,實驗能力是考查重點之一。與實驗相關的問題廣泛分布於試題中,內容涉及聲、光、熱、力、電和磁等各個知識領域。
每個實驗試題的設計均從問題情境入手,考查學生操作能力、計算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多角度對實驗進行考查。在不增加試題數量的前提下,拓展試題考查的廣度與深度,更加有利於考查學生的知識體系掌握情況和橫向聯想能力水平。試題著重考查學生動手實驗過程的再現,儘量避免設計靠背實驗、記實驗就可以得分的試題,努力實現考查考生實驗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能力,考查靈活
不定項選擇題,題目難易適中,呈現形式靈活多樣,不拘泥於形式,以知識為載體,以多種方式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題目以不同形式加強了對圖象繪製、比例運算、字母運算等能力的考查。通過設計全新的知識情境,重點考查學生建構物理模型、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既是學生初中必備的學科能力,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高中物理知識的重要能力,有利於學生初、高中學習的銜接。
四、由易到難,逐級上坡
為了體現考試的人文性,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2018年中考物理試題的設計整體由易到難,而且大題中的各小題都合理規劃了難易梯度,容易的基礎題不死板,有一定區分度的試題不偏不怪,整卷沒有「過山車式」的試題。
中考化學簡析
一、依據課程標準,突出學科素養考查
試題堅持「立德樹人」,側重對考生學科知識與學科素養的考查,注重基礎性與綜合性,關注化學與社會實際、考生生活經驗的聯繫,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創新性。
試題覆蓋了《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展」五個一級主題下的19個二級主題的內容。試題關注「四個基本」的考查,即,基本研究對象——物質及化學變化;基本認識方式——基於物質的微觀構成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學探究;基本價值——化學與社會發展。
試題設計努力體現「宏微結合、模型認知、分類轉化、變化守恆、實驗探究、綠色應用」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二、立足基礎實驗,突出探究能力考查
試題或原創或改編,既源於課本,又具有一定的靈活度,兼具新穎性與創新性,在考查考生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同時,又考查考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分析與綜合能力,以及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水平與創新能力,特別注重對考生思維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
試題凸顯「化學味」,以實驗探究為中心,注重對考生課本基本實驗和《課程標準》要求必做的基礎實驗(分組實驗)的考查,並適度創新實驗,考查考生實驗操作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實驗方法歸納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
三、創新素材情境,突出基本觀念考查
試題素材豐富,視角新穎,設問巧妙,問題設計有梯度,選取的問題情景新,重視對化學學科基本觀念,如元素觀、微粒觀、分類觀、變化觀、守恆觀等的考查。
關注化學與社會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繫考查,關注新科技新材料的研製,起點低,立意高,具有時代性、科學性和人文性,體現了化學學科對考生的發展價值,與化學學科學科基本素養相呼應,倡導「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體現了學科的教育性。
中考歷史簡析
一、立足課標,雙基為本,突出主幹,難易適中
試題嚴格遵循「課程標準」,按照《考試說明》規定的內容和能力要求,兼顧教材實際命制,努力做到考點分布合理,突出教材主幹知識,以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本,難易適中,兼顧「兩考合一」的特點。
在此基礎上「穩中求變」,主要表現為: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考查內容,增加綜合運用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題目,提高設計問題的思維含量;試題力求論從史出,閱讀量適中,減輕了考生的閱讀負擔;適當減少世界史板塊的考查,增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
試題既能較為全面反映考生歷史學習水平,又能實現考試的過關與選拔功能。
二、知識遷移,活學活用,突出能力,注重創新
試題呈現方式多樣,特別注重新材料的運用和新情境的創設,從多元視角全方位考查考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力求反映課程改革以來我市歷史教學改革取得的成果。試題圖文結合,總共引用了42處史料、5幅圖片、4個圖表,既考查了考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又考查了考生對材料的理解、運用、分析與綜合能力,特別是對歷史知識的內外遷移,如選擇第1題考查了對同類知識的橫向比較和歸納,41題考查了對中國古今改革的縱向把握和深度領悟。這種考查方式,要求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三、關注熱點,聯繫實際,史料實證,彰顯素養
試題充分體現了「學以致用、以史為鑑」的學科特點,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時政熱點。「改革開放40周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當代國際關係」「優秀傳統文化」等成為專題背景材料,一些中外經典著作也成為試題編寫的史料來源。試題考查了考生對現實問題的歷史思考,以及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尤其考查了考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素養。
中考思想品德簡析
一、立德樹人,弘揚社會正能量
試題充分體現了「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的課程理念,凸顯思想品德評價的德育功能和引領功能。
試題背景材料源於生活、來自身邊。從數十年如一日,讓沙漠成綠洲的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到機智勇敢地避免了火災的「丁丁」;從用稚嫩肩膀扛起照顧同桌重任的王天宇,到肩負愛與責任,成功搭救煤煙中毒學生的人民教師崔金華……這是一幅幅閃耀時代風採的感人畫面,又是一曲曲奏響時代最強音的動人旋律,引領考生與榜樣一起成長。
二、著眼能力,提升學科素養
思想品德學科素養的重要內容就是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學科內容應對各種複雜社會情境的問題和挑戰。試題以真實情境為背景,把學科內容與具體情境相融合,考查考生的價值觀念、品格和能力的實際水平。
試題選取了黨的十九大、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全面取消高考加分、改革開放40周年等社會熱點,引導考生關注重大時政信息。
22題「學法用法、與法同行」,該題是以「島城某校14歲少年沉著機智地避免了一場大火」的事跡為材料,考查考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參與社會實際生活的能力,以及在真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考查考生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必備的思想品德學科基本素養。
三、基於生活 放眼家國天下
翻開試題,濃濃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從溫暖陽光的青蔥校園到互助和諧的社區;從事關企業國家命運的核心技術到風起雲湧的新科技革命;從氣勢磅礴的改革開放到波詭雲譎的經濟全球化……試題展現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立體的生活畫卷,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融入考生的生命經驗,引導考生心懷祖國,傾聽或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追夢出彩,共享、共創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做自信中國人。
中考生物簡析
一、創設問題新情境,體現學科生命觀念
2018年生物試題以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的背景進行靈活設計,引導考生基於初中學段掌握的知識和必備的能力,理解生命現象和規律。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植物的三大作用、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與變異、現代生物技術等都是初中學科考查重點,這也是考生將來進入高中學習必備的基礎。
全新的問題情境,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在考查植物的三大作用時,以一名同學的具體自主探究過程為新的問題情境,以結構示意圖、實驗裝置圖的形式考查了考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等的理解程度;以該同學「整理筆記」繪製的曲線圖、生理過程圖為載體,考查考生圖文轉換、分析曲線等方面的能力,引導學生在重視知識學習的同時,關注學習方法。
再如,39題以學生參加「為艾行走、善美青島」的健步行活動為情境,把人體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以及傳染病等知識巧妙聯繫起來,既考查了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融入了關注健康、關愛生命的生命意識。
另外,試題以我國最近、最新的科研進展為情境——海水稻試種、克隆獼猴以及「月宮365」計劃等,引導考生在答題過程中關注我國生命科學的最新進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的問題情境把對重點知識、關鍵能力的考查,與「結構和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等生命觀念有機融合起來,引導學生能夠運用生命觀念認識生物多樣性和統一性。
二、知識應用新突破,凸顯學科理性思維
試題與考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繫,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釋現象,注重考查考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明顯減少,有效地考查了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應用能力情況,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如,分析人在快速行走時的血液循環和呼吸運動的變化情況,分析嶗山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用吸管類比環節動物的身體特徵等。
試題素材形式多樣,使用的圖表素材包括表格、生物形態結構示意圖、流程圖、坐標圖、概念圖、生理過程圖、實驗裝置圖、遺傳系譜圖等,這需要考生運用識圖辨析和圖文轉換能力,對題目中的各項信息進行有效的提取處理,綜合考量,體現了對基於生物學事實和論據,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批判性思維等方法,闡釋生命現象以及規律的學科思維的考查。
三、實驗考查新角度,彰顯學科探究特色
生物實驗相關內容歷來是中考試題的考查重點,今年的生物試題仍然體現了這一學科特點。試題涵蓋了初中學段大部分的實驗內容,以多種形式重點考查了學生對比觀察、規範操作、實驗設計、控制單一變量、分析實驗現象、正確推斷結論等方面的能力。實驗類題目在呈現方式上為考生提供了真實的操作過程,使考生不能僅靠「背實驗」得分,只有在學習過程中親自進行過相關操作才能正確作答。
對某些實驗原理、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的考查,採用了新的角度。如36題關於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產物的相關實驗,為考生提供了新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案,考查考生推斷實驗現象、評價實驗方案的能力;37題醋酸菌發酵實驗需要考生從資料中抽取信息,解釋實驗操作的目的並完善實驗方案。再如41題以幼鼠垂體的切除實驗為載體,讓考生通過對實驗過程及結果曲線的分析,遷移應用七上教材「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實驗中「暗處理」原理,說明切除垂體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再進行後續實驗操作的原因,考查考生設計對照實驗的能力。
新角度下的實驗考查,能夠有效測量考生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和實驗評價等方面的實驗能力水平,將對今後的實驗教學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
中考地理簡析
一、關注熱點和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旋律,凸顯人地協調觀
試題通過對我國基本國情、鄉土地理以及與其它國家(區域)的國際合作的考查,引導考生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如「美麗中國」漫畫、青島城市通風廊道的規劃、膠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我國西北荒漠化的治理、中國——中亞輸油氣管道工程等。
以社會熱點材料為背景和切入點,將社會熱點與教材主幹知識進行銜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學科知識和原理,多角度選取載體,如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夏威夷火山爆發等。背景材料體現傳統文化元素,如茶馬古道、趙州橋、北京的四合院,運用古詩詞《苔》引出考查知識等。
二、重視對比思維與綜合能力,體現學科素養考查
試題以區域為載體,通過區域對比,考查基本的地理規律和原理。
如南美洲和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的對比、臺灣島和海南島熱帶經濟作物對比、秦嶺南北的對比、美國和澳大利亞跨流域調水的對比等。重點考查了區域的地理特徵,如兩極地區、法國、我國四大地區等,強調從整體的角度考查區域認知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第二語言,讀圖能力是地理學科的重要能力之一。試題中的圖表共計四十餘個,以漫畫圖、景觀圖、等值線圖、分布圖、示意圖、折線圖等形式,從多層次、多角度考查考生的閱讀觀察地理圖表的能力、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圖表說明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穩定中求變化,堅守中謀創新
試題以「課標」與《考試說明》為依據,堅守課程理念,在保持試卷結構穩定的基礎上,試題力求有變化,有創新。今年試題設題角度有以下幾個變化:
其一,圍繞某一主題考查對地理問題的完整認識過程,加大了思維含量。如,40題圍繞「茶馬古道」這個主題考查與其相關的茶樹生長條件、古道線路、物種種類、沿途農業等問題。其二,用貼近生產、生活的「鮮活」情境,設計問題來測量考生素養水平。如,41題「橋與地理環境」倡導地理實踐,以研學旅行為情境,設計層次分明的問題考查考生對這一主題的探究過程。其三,增加了文字性試題和地理繪圖能力的考查,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動手畫圖能力。如: 23題「馬鈴薯的生長習性」、29題「地窖式民居」等;36題第四問要求考生在等高線圖上畫出河流支流並標出流向。
總之,試題以「立德樹人」為主線,突出學科思維與學科素養的考查,以熱點為依託,設計新情境,有鮮明的時代感,凸顯人地協調觀,弘揚了社會主旋律。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2018中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