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歐進萍就大學人才培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等話題,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記者 楊理光 攝
新華網記者 楊理光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歐進萍就大學人才培養、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為大學應對各種評審「減負」等話題,接受了新華網記者的專訪。
把高層次人才就業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歐進萍認為,高層次人才就業不能簡單地市場化,要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重視。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博士畢業生和博士後出站等人才的就業,不能籠統地談「就業」,更不能混同於普通的就業,要區分不同層次的人才,創造和拓展不同層次的就業空間、崗位和資助政策。
國際經濟競爭重點在高技術創新產業的競爭,核心在人才競爭。歐進萍說,我國高端人才的就業和使用不能簡單地市場化,不然我國最優秀人才流向外資企業或其在華研發機構的競爭壓力將愈加嚴重。
「中國是大國,我們需要發展自主的產業和其他事業,不可能自己不做,都交給別人來做,這種人才競爭對於開放的中國是必然的、是現實的、是近距離的,甚至是殘酷的。如果我們自己不創造自主發展的模式、不用好人才,就沒有出路。」
歐進萍指出,高校畢業生就業有壓力、壓力很大,但並不是負擔,如果措施得力、能夠切實使之發揮作用,這種壓力將轉變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巨大的高素質人力資源。
我國迫切需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歐進萍表示,建設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對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個企業都具有極端重要性。企業如果沒有以自己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實體,技術創新、並以此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我國從事技術創新的研究開發隊伍,大多數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為主體,企業參與人員有限,也不掌握項目技術創新的核心技術。因此,當技術難題被突破並製作出工程樣機後,高校與科研院所的人員就「完成任務」了,而承擔科研成果轉化角色的企業,卻因為沒有足夠的隊伍參與項目的研發,無法技術做精做細,使示範的工程或產品規模化和升級換代。「事實上,我們不少科研項目取得了技術創新並示範性地用上了,接下來這項技術又斷掉了、甚至死掉了。」
在歐進萍看來,以上弊端,源自企業沒有大量的技術創新實體,也沒有大規模、高質量的高端人才就業和發揮作用的空間。他建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究開發中心,並以此為依託,匯聚技術創新隊伍。
歐進萍介紹說,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組建了技術研究開發院,以校企合作、企業化運行的模式幫助企業組建技術創新實體,產學研模式由傳統的向企業轉移技術轉為向企業轉移創新隊伍、轉移研發中心,幫助企業建立自己的創新平臺。在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
減少學術評審,讓大學和教授安靜、淡定下來
作為一校之長,歐進萍對目前大學和教授爭資源、爭項目,被過多的評審活動「套住」深有感觸:「政府和相關部門組織的這些計劃、項目及其評審讓大學忙於 活動 ,教師疲於應付,專家忙於評審,大家都感覺很忙、很累,難以靜下心來做研究、培養人才、甚至承擔教學的基本職責也受到衝擊。」
「現在我們各種評審太多,項目要評審,人才要評審,成果也要評審,基地還要評審」,歐進萍認為,不是說完全不要評審,而是儘可能做到能不評審的就不評審,讓其自然地成長,或者是規範地劃撥資源或賦予權力讓其自主地來做。
歐進萍說,要評審就要認真準備、就要想方設法讓不太是同行的或不太了解自己的來了解自己或了解自己的成果,這個過程事實上就是運作的過程、甚至是「汙染」學術環境的過程。這就造成既有客觀的判斷、也難免有人情參雜的因素,而且出現評審不對稱,「你找到了、認識了就對你有更多地了解和關照,結果有些評審評出來的就不是那麼客觀了、也不令人那麼愉快和輕鬆了;而且好像評上去了就是人才,評不上去就不是人才,事實上把人才成長的空間弄窄了、弄變形了、甚至弄變味了。」
「學術環境、學術成長應少一些這樣那樣的幹預」,歐進萍建議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創新體制機制、下放權力、改革管理模式,讓大學安靜下來、寧靜下來、淡定下來,讓教授真正靜下心來潛心做學問、精心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