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713年七月初六清晨,太平公主牽馬下山。出發的那一刻,她做好了赴死的準備。
三天前的深夜,她在公主府收到消息,稱侄子李隆基突襲,羽林軍兩名統帥被當即斬首,隨後四名宰相倒斃於劍下,太上皇被圍困於承天門,大明宮已被皇帝牢牢控制,矛頭直指公主府。她沒有半點猶豫,立刻動身奔長安城南而去。
南門洞開,她策馬飛馳。萬年縣往南五十裡,終南山峻險蔥鬱,容易蔽身。直達山中一座破敗的寺院,她才發現身邊再無一人。
天色微明,她隱隱聽到遠處馬蹄急促,可轉耳又沒了聲音。山中死寂,她被引至寺院一角,進屋坐定。
忙中並未出錯,夜半她聽到消息的那一刻雖是半夢半醒,但「公主謀反」四個字如利刃出鞘般寒光乍現。
出鞘就要見血。
八年前,這把懸於頭頂的利刃要了二張兄弟的命,連同母親武則天的政治生涯一同斷送;之後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那個心思愚鈍、勇而無謀的李氏子孫的首級,被他的父親,當時的皇上李顯割下示眾;三年前,刀劍再出鞘,野心家韋氏和她的女兒安樂公主,連同上官婉兒一起命喪黃泉;如今,輪到她了。
李氏子孫,這個大唐尊崇的皇族姓氏,自626年的玄武門開始,陷入了政變的魔咒。父子反目,手足相殘,皇家的親情之上,那副足夠致命的權力之網,總能輕易篩選出最具野心的那一個,自然,也是最狠心的那一個。
漏網之魚陷入萬劫不復,野心家登基稱帝,這個互相殘殺的家族遊戲,太平公主見識過許多次。她本可以避免如此極端的命運……但是,她真的能嗎?
二
開耀元年,公元681年七月,長安城內鮮花著錦。按照習俗,公主將於夜間出嫁。
自興安門起,道路兩旁相接的火把照亮了整個長安,裝扮華麗的翟車因為太過寬大,而不得不臨時拓寬所經的門隘。萬年縣衙作為公主的婚館被重裝一新。
薛家地位尊貴,新郎面若冠玉。16歲的李令月,大唐尊貴的太平公主,高宗和武后唯一的女兒,享受著世間最大的幸福。
薛紹長她五歲,早到婚嫁的年齡,雖然有青梅竹馬的緣分,卻攝於皇威,遲遲不敢前。還是太平公主動了點心思——著上紫袍玉帶,扮成武將的模樣,在父皇和母后面前跳舞。舞畢,二聖大笑問,「你又不做武官,何必穿上武官的衣服呢?」
公主答,「兒臣雖做不了武官,把這武官的衣服賜給駙馬如何?」
高宗和武后明白了女兒的心思,為二人指婚,一切水到渠成。
隱隱傳來的不和諧的聲音,來自薛紹的長兄薛顗。
薛家長子薛顗、次子薛緒早已成婚,妻子蕭氏和成氏因為出身低微被則天皇后嫌棄,她無法容忍心愛的女兒與田舍之女同為妯娌,勒令薛家休妻。還是有人勸和說蕭氏出身為蘭陵蕭氏,並非寒門,才被按下不提。
薛顗心中擔憂,雖然迎娶大唐公主能增添無限榮耀,但恐怕也會因為距離政治風暴太近,為家族引來災禍。
太平公主的身份,本身就是風暴之眼。但年僅16歲的公主,對此一無所知。
她單純嚮往著富足美好的家庭生活,想著與所愛之人生兒育女。兩人另闢居所,遠離政治,也遠離婆媳瑣事。七年間,她誕下一兒兩女,肚中的第四個孩子即將臨盆。此時的太平,僅僅是孩子的母親、薛紹的妻子。
688年,第四個孩子還未滿月,就傳來不好的消息。
薛顗參與李衝謀反,薛紹無端被疑,下入詔獄。
高宗於五年前駕崩,母后武則天臨朝稱制,對唐室皇親的打壓引發國內動蕩。正是敏感的時候,駙馬卻被牽入謀反一黨。太平公主拖著虛弱的身體向母后求情:駙馬雖是薛顗的親弟,卻並未住在一起,日常疏於往來,實在冤枉,看在孩子還未滿月的份上,請母后饒他一命,
武則天稱帝箭在弦上,她不能因為兒女私情誤了大事。於是下令,留駙馬全屍,交予太平公主安葬。
據傳,太平曾獲準去獄中探望。夫君被酷吏折磨,皮開肉綻,面目全非,看到眼前的妻子,卻無法開口,只有眼淚縱橫。照顧好孩子們,這是薛紹對太平公主最後的囑託。
獄中的薛紹被活活餓死。
武則天為安慰心碎的女兒,破例封戶一千二,天朝富貴家,這是做公主的代價。
三
載初元年,公元690元,武則天下令將女兒賜與武承嗣為妻。這個她預測稱帝之後,將最有作為的武氏後代,是所能想到的女兒最好的歸宿。
太平公主已深知命運並非自己主宰,而政治是她無法逃脫的宿命,她妥協了。李家支離破碎,她只能依靠母親。唯一抵抗的方式,是將第二任駙馬,從武承嗣,變成了武攸暨。
這個忠厚的老實人,除了有不俗的外表,還有一個原配的妻子。不重要。武則天一聲令下,他的原配妻子命喪黃泉。
與武攸暨成婚兩個月後,武則天稱帝,改唐為武周。太平從李唐的公主,變成了武周的媳婦。與兩個哥哥烈火烹油的境況不同,她成為大唐李氏唯一的幸運兒。
政治的翻雲覆雨手,她領教了。
十五年武周王朝,作為武皇的女兒,她自然能在母親圈定的範圍之內隨心所欲。與武攸暨再育三子的同時,她開始樂於同那些更年輕的男人周旋。丈夫算什麼,男人算什麼,她太平公主,可以將一切規矩踩在腳下。
耳邊傳來兩個哥哥的消息,一個被貶房州艱難度日,她不能探望;一個深居宮中立為皇嗣,卻日日膽戰身驚,命懸一線;還有那幾個可憐的侄兒……她無計可施。
她為母后獻上男寵。母后老了,何不讓她高興些?或許念著母子之情,她能對李家網開一面。
李氏復闢之聲日盛,母親卻在傳位之事上猶豫不決。公元705年,武皇臥病許久。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顯,聯合大臣張柬之等,率羽林軍逼宮長生殿。殺死二張,武皇退位,史稱「神龍政變」。
皇位重歸李唐,太平公主功不可沒。
三哥李顯,即唐中宗,封其為鎮國太平公主,賞五千封戶,可開府,招納賢士,參與政治。她將從母親那裡學到的政治手腕,運用自如。
平生第一次,她體會到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快感。那一年她剛滿40歲。
四
武則天稱帝,激勵了所有大唐的女性。同時期女性的膽略和英武的品格,成為不可小覷的力量。
武則天早年曾稱女兒太平公主「類我」,而事實上,繼承她野心的並非女兒,而是兒媳,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
這個曾經跟隨被廢的皇子遠居房州的女人,用她堅毅的性格支撐著丈夫脆弱的神經。如果沒有她,李顯不會等到重登寶座的一天。
等到命運翻盤的時刻,她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個象徵著世間最大權力的椅子上。她要守護這來之不易的運氣,她要效仿曾經的武皇,那個曾經讓她墜入地獄的婆母,她的唯一偶像。
李顯軟弱,她決定自己來。
同登朝堂,幹預朝政。安插親信,培植勢力。她連同她的女兒安樂公主,左右著這個國家的動向。而唯一的忌憚,是鎮國太平公主。
公主多善謀斷,她們不敢造次。
而對太平公主而言,這是權力之秤最為平衡的時間。也是對她而言,最安全的局面。她收斂鋒芒,韜光養晦。直到李重俊發動政變。
這個不受重視的皇子,被貶謫外地。距離皇位如此之近卻淪為了棄子,他不甘心。率領有勇無謀的羽林軍頭目李多祚殺回城來,是公元707年,他父親李顯登基第二年。他輸得很快,頭顱被砍下示眾。
這大大刺激了皇后韋氏的野心,她要清理朝堂,剷除一切會威脅到她的勢力。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太平公主。她對她的恨,要追溯到公元681年。
還記得那年公主出嫁,長安一派歡騰的場面。而人們忽略了,就在同一天,太子李顯迎娶太子妃韋氏。熱鬧是別人的,她心不甘又力不足。可如今貴為皇后,她有了與太平抗衡的實力。
太平公主麾下的羽翼此時發揮了作用,她涉險過關,卻明白與皇后為敵的下場。她需要更加收斂,並且伺機行動。
公元710年七月,中宗李顯突然駕崩。韋後臨朝,大唐再次陷入更名改姓的可能之中。
25歲的李隆基,太平公主的侄子粉墨登場。
雖然年輕,並且風流成性,但他身上的英武之氣,依然給了太平公主不小的信心。李氏後繼有人,她決定與他聯合作戰。
7月21日深夜,李隆基率兵直闖羽林營,將韋氏安插的將領斬首示眾,並稱,「韋後毒害先帝,謀危社稷,大家需同心協力,剷除逆賊。」此言一出,政變師出有名,萬軍呼應。
隨即,韋後倉皇出逃被手下斬首,安樂公主本想描完最後一筆眉,卻不想斷頭於鏡前。「唐隆政變」圓滿結束,太平公主再次挽李唐於危時,被睿宗李旦,她的四哥,李隆基的生父,賞戶過萬,一時大權在握,富可敵國。
五
權力和財富對於太平公主,如同呼吸一般與生俱來。賞千戶、賞五千、賞萬戶,她無法從中獲得幸福感。恰恰相反,她陷入到一種無法自拔的悲傷之中。
「唐隆政變」後一個月,公元710年8月21日,她與薛紹的愛女萬泉縣主病死於延州。雖力可通天,卻無法讓24歲的女兒起死回生。太平悲慟,「心搖壟樹,靡日不思」。
而政變中無法保全的上官婉兒,是她心頭另一塊傷。
這個當年緊隨武皇的女官,與太平年齡相仿。兩人常常同出於賓宴的場合,培養出難得的默契。自小到大,太平沒有同齡的夥伴,而上官婉兒彌補了這個空缺。
之後神龍政變,若非婉兒在宮中安插親信,皇位不會如此輕易回歸李姓。而唐隆政變之前,也是她在暗中與韋後周旋。可李隆基在明知如此的前提下,依舊下令誅殺。
太平身為公主,卻無法留住情同姐妹的上官婉兒。或許就是從那時起,她明白事情再次脫離她的控制,尤其是那個年輕氣盛的李隆基。
她將上官婉兒葬在女兒的墓旁,這裡臨近薛紹的墓地。在她的設想當中,自己百年之後也將與他們在此相聚。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禪位,李隆基登基。駙馬武攸暨去世。
時年47歲的太平公主,送走了兩任丈夫。孤家寡人的她,有了落葉知秋之感。
自然,尋訪公主之人絡繹不絕。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人,成了與她最為緊密的政治情人。她試圖利用這些男人,撥動失控的天平。
她何曾有過稱帝的野心?她的父母、哥哥,都曾身居帝位,她只是習慣於緊鄰帝位而坐,她不想失去這唯一擁有的東西。
六
公元713年,太上皇李旦放出風聲,要令當今這手中無權的皇上尋訪邊疆。朝中流言紛紛,稱太平公主的勸言奏效,這是帝位易主的訊號。後來不知為何,太上皇又改期八月。瞬時人心浮動,皇帝不安。
七月三日凌晨,政變老手李隆基,決定再次政變。太平功高震主,而李唐皇位已穩,她這個心腹之患,到了去除的時刻。
李隆基雖然年輕,但總能一招制敵。他對外稱,「太平公主意欲謀反篡位,全軍將領需同心協力,剷除逆黨。」
計劃周全嚴密。率先拿下北衙禁軍,再入朝斬殺太平一黨的宰相,隨後控制太上皇,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雖劍指太平,卻不知為何,沒有人去公主府嚴密監視。身在風暴之眼的她,此時竟不再重要了。
聽聞消息後,她一人一馬逃入南山。
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這史書的記載,是至理之言。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六日,政變後的第三天,藏於南山寺中的太平公主,決定回家。
她知道山下等她的是什麼。但作為大唐的公主,武則天的女兒,她有責任保持尊嚴,從容赴死。
一條白綾,是這個殘忍的家族賜予太平公主最後的禮物。大唐享國289年,所有公主難遇善終的命運。
她李太平,沒有什麼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