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在古代歷史上,成功男士的標配就是「三妻四妾」,你比如說韋爵爺。咱先說個題外話,普及一下什麼是「三妻四妾」。一般古代官宦人家,會明媒正娶一個妻子,也就是正妻,正妻是講究的是門當戶對,選的都是大戶人家的姑娘。
大戶人家的姑娘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溫婉知性,但由於久居閨中,對於本就沒有多少接觸,雙方一般沒有什麼感情基礎,他們的婚姻一般承擔了家族的一些額外的利益在裡面,這樣就使得本身就沒有感情基礎的兩個人,在相處起來更加的困難。或許有的能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但是這樣彬彬有禮的婚姻,會讓人羨慕嗎?俗話說,男憐後妻,女望前夫,你怎麼理解?
男憐後妻
在這種背景之下,再來講述「男憐後妻」就很好理解了。他與正妻是沒有感情基礎的,承擔了一些原本不屬於他們的東西。這樣更是影響了他們之後的感情升溫,因為家族雙方可能有意無意的總會讓你去維護家族的利益,夫妻雙方經常站在對立的層面上,因此正妻雖然有地位,但是能夠被丈夫正在喜歡的還是比較少的。
舉個例子,你比如于鳳至與張學良,于鳳至這一輩子對張學良算是夠體貼也痴情了吧,最終張學良還是愛上了趙四小姐,在趙四小姐之前還有蔣四小姐,但是卻獨獨不是于鳳至。于鳳至是一個好妻子,但是卻沒有走進張學良的內心。
為何男子對於後妻疼愛有加呢?因為後妻一般是自己選的,雖然是後面的妻子在地位上不如正妻,但是和丈夫待在一起更愜意,僅僅是由於喜歡,這種輕鬆和單純更被丈夫所喜愛,因此「男憐後妻」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放到現在生活中,男子與同齡的女孩子結婚,一般20多歲的男子還是比較貪玩,所謂「初戀不懂愛情」,往往這個時期的男子對於外出闖蕩、和哥們朋友喝酒聚會比較鍾愛,但是對於家裡的妻子卻冷落了。關係越來越淡,等到這段婚姻走到盡頭的時候,男子也長大了,對於之後的妻子,也更加的珍惜。
女望前夫
這個和女子在古代的定位有很大的關係,女子在中國古代社會承擔哺育後代,孝敬老人,侍奉丈夫的責任。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在家從夫,嫁人從夫,簡單的來講就是女子的一生都在圍著男人轉。
古代的時候是沒有離婚一說的,只有休妻,只有喪偶,宋代之後就算是女子的丈夫去世了,還要求女子守節,依舊是不能改嫁。還一度傳出「不娶生妻」的俗語。
在這裡說的「生妻」,就是丈夫還在世的女人,之所以這麼說,一方面是由於當時社會的大環境,女子的地位比較低,一旦被休,就遭人嫌棄。另一方面也和「女望前夫」也有很大的關係。
由於古代女子一生都在圍著男子打轉,丈夫可以說是她的天,她的內心裡也對丈夫充滿了敬意與感激。即便是被休了,女子在心理上還是認為是自己的錯,因此依舊對前夫念念不忘。哪怕是丈夫的錯,時間一長,女子還是會禁不住地想前夫的好,現任丈夫的一切都會拿來與前夫一起比較。
人無完人,誰能保證自己能在各方面都碾壓前輩?這是不可能的。在現在生活中依舊會存在這種現象,一旦現任丈夫在多方面的比較中都不如前夫,他很可能將面臨著妻子再次出走的窘境。
說來也奇怪,第一任丈夫即便是再不好,女子都不輕易離開。一旦離開之後,丈夫有一點不好,她們就能很輕易的離開,從而陷入一個怪圈中。再塌下心來過日子,對她好像變得難上加難,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好多人就是這樣的。
後記
俗語雖然有一定的哲理,但是我們依舊要辯證地對待。不管男子還是女子,都要珍惜眼前人,相遇就是緣分,現在社會顯然不像古代社會那樣,女子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了。而且包辦婚姻也機會消失不見,因此面對自己的選擇,要不忘初心,不是說對方變了,其實是自己變了,多找自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