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十分鐘左右的下飯番和四分鐘左右的泡麵番,2017年全年韓國電視劇和網絡劇共計125部。這125部電視劇短則十幾集,長則120集,單集時長在四十五分鐘到一小時左右,哪怕是最勤奮的韓國人也沒有辦法把這些電視劇全部都看完,更何況隔著語言這層屏障的中國觀眾。
受到不可抗力的影響,韓劇在國內的影響力明顯減弱,如果說去年已有苗頭,那麼到了今年,苗頭已經燎原變成一種大的趨勢,這種趨勢在韓劇方面的反映相當明顯,尤其是上半年的韓劇,除了商業品牌植入減少,各種硬體上也都顯示出一種資金短缺能省就省的態勢,實打實地影響了部分韓劇的最終效果,以及選題方面的自由度。
另有一些韓劇,從籌劃到演員選擇都帶有明顯的打入中國市場的野心,奈何生不逢時,中途作廢又對不起之前支出的沉沒成本,播出後在韓國本土收效平平。
除了外部環境不利,今年韓國本土最精彩的韓劇其實還是要數前總統樸槿惠本人主演的「連續劇」,這部韓國政治劇涉及「女人」、「權欲」、「邪教」、「慘案」、「金錢」等諸多關鍵詞,每個關鍵詞都足夠獨立支撐一部韓劇。而在今年播出的一百多部韓劇中,的確不難輕鬆地發現韓劇對本土社會政治的反饋。
當我們看韓劇時,我們看了什麼?
下半年度,公共電視臺頻繁罷工,影響了電視劇播出和新劇製作。即便如此,公共電視臺仍然是韓劇產量的主要保證,四十到一百二十集的長篇電視劇都是幾大公共電視臺的傑作,一部播半年的周末劇依然可以輕鬆奪取收視率的冠軍寶座。
2017年部分長篇韓國連續劇
對於國內觀眾而言,這些長篇電視連續劇大多比較陌生,但是對於國內的影視行業從業者而言,這些周末劇或許才是最應該學習的對象:
首先在長度上,這些長篇韓劇的體量符合了國內當下電視劇製作的需求;
其次在情節設置上,這些長篇韓劇絕大多數都將背景設置為都市生活,也符合近年來國產劇題材的政策導向;
第三,這些長篇電視劇絕大多數都堅持一種正面、積極的價值觀,氣氛適合合家歡,符合國產劇對內容借鑑的需求。
事實上「韓流」最初興起時,處於急先鋒位置的也正是這些長篇電視連續劇。這些長篇電視劇依靠角色設置的多樣性,以及對敘事節奏的把控留住觀眾,如果在今年眾多長篇中推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周末劇女王」蘇賢京的《我光輝燦爛的人生》。細品這部電視劇,奪取收視率冠軍寶座的秘密,都寫在這部電視劇裡面了。
如果說長篇電視劇在體量上佔絕對優勢,那麼「青春題材」在數量上則是當仁不讓。
2017部分韓國青春題材電視劇
為了在缺乏外資的情況下平衡收益,韓劇將原先的一集進行分割,以便加入更多廣告,整體上還是延續著之前一周播兩天,一部播八周的「老規矩」。
對比此前同類型韓國電視劇,今年的「韓式青春」在一如既往的甘味之餘多出了一絲絲苦澀。主角的身份設置以含著「土湯勺」出生的工薪族為主,一窮二白,喝著燒酒抱怨一下韓國階級社會的機會不均等和分配不公,吃一頓烤肉犒賞勞碌的自己和朋友,晚上再加餐一頓拉麵體味「地獄朝鮮」中小而確定的幸福。
這些「韓式青春」電視劇多數存在著共通的問題,就是中程崩壞,完全爛尾。
開篇是人物前程關隘重重,但為了走向最終圓滿的結局,編劇通常選擇通過迴避問題來「解決問題」, 後續過重的甜味往往會讓開頭打底的一絲苦楚變得失去意義,毫無力度的收尾常常讓觀眾感到意興闌珊。更不要提這類題材中的大多數編劇都毫無章法,大有一種「青春就可以肆意妄為」的混亂感。
今年「青春題材」中的一抹亮色是有線臺的另類作品《救救我》。作為一部初次挑戰「邪教題材」的漫畫改編作品,《救救我》在韓國年輕人中引發強烈反響,在懸疑氣氛設置和懸念設置上做得也十分出色,幾個高中生靠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挑戰社會權威、揭露邪教本質的作為比起膩歪著痴狂婚戀的男男女女更顯青春本色。
2017部分幻想題材韓劇
從千禧年之初吹起的韓國「漫畫題材」風潮到了今年仍然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只有觀眾對於這類題材的新鮮感。原本作為「創新點」提出的「特異功能」,反反覆覆十七年之後已經沒有了任何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甚至成為「情節老套」的代名詞。
可仍然有熱門韓劇鍾情於此,「特異功能」依然是以反映俊男靚女搞唯美主義對象為內容的電視劇最喜歡的配置,自帶韓式婚紗攝影的「美感」,爛起來也真的是驚天地泣鬼神,例如把「河伯」拍出水鬼感覺的《河伯的新娘》,以及創下收視率最低新紀錄的《人孔:奉必夢遊仙境》。
不同於以往「特異功能」戀愛專供的特權型配置,今年韓劇中幻想題材中科幻、懸疑的成分比重加大,雖說沒有驚豔之作,卻也算踏出了艱難的一步,甚至有望成為韓劇未來的重要類型。
2017部分韓國時代劇
比幻想題材勢力還要單薄的大概只有今年為數不多的幾部時代劇。除了被視為文化項目一部分的《師任堂:光之日記》在視覺上勉強保住了基本審美,其他幾部穿著傳統朝鮮長裙大褂的古裝劇都散發著一種令人熟悉的「海鮮味」——瞎(蝦),打開一看內容胡編亂造、表演雞飛狗跳。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內衣少女時代》則完全迴避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韓國社會的幾大運動風潮,規避風險,淪為一部復古青春言情電視劇,意在效法《請回答1988》,但有些故事沒有回答,那就算了吧。
2017部分社會題材韓國劇
如果說青春題材對社會問題的迴避多少是為了維護這一類型明快、愉悅的色彩基調不得不做出的犧牲,那麼韓國社會題材電視劇中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則是出於對生活本身束手無策的無奈。
無論表現內容是豪門恩怨,還是處於劣勢地位的女性和未成年人對成年男性主宰世界的反抗,無論是體現世間人性之惡的監獄生活,還是記者對社會問題的不停追問,在處理方式上多少都存在著浪漫主義的幻想,並不完全寫實,甚至完全是喜劇化的,例如上半年南宮珉主演的《金科長》和下半年樸海秀主演的《機智的監獄生活》。
這種藝術處理給現實中的觀眾留下了一絲喘息的空間,不至於被現實和虛構世界雙重打壓到呼吸困難,同時也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為觀眾加加油、打打氣,告訴大多數在現實中掙扎著的人們,豪門生活並不值得憧憬,而在樸素而廣闊的社會空間中,無數平凡的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在堅守道義,創造更好的世界。
會計為了揭露假帳問題和公司高層鬥智鬥勇、記者在為了揭露事實真相跑前跑後,醫生為了更多的人得到救治上了醫療船……這些努力得到了觀眾的回應,但是多數觀眾還是更希望有一個現實中存在的組織一舉幹翻這完蛋的社會——於是便有了司法體系從業者這一大類型。
2017部分司法題材韓劇
「檢察官」這個職業貫穿了2017全年,從年初蒙冤入獄到年底自帶超能力談談戀愛,其他能動性較強的司法職業如警察,也十分活躍,有原創也有翻拍,只有「冷宮裡」的法官不吃香。年底的法官題材電視劇《魚死網破》也的確讓人大跌眼鏡——說到底還是受到職業謙抑性的限制,不太好進行戲劇化處理的緣故。
韓國檢察官一手遮天,上可以收拾國家一把手,下可以處理平頭老百姓,活動空間大,涉及事項複雜,權錢交易、體制內部腐敗、針對婦女兒童的犯罪問題無一不是社會公眾廣泛關心的問題。
比起英美和日本,韓國除了為檢察官配置了無法比擬的權力,也為這類涉案作品提供了紮實的社會基礎。
英美日本拍攝個體困境和冤屈容易出彩,涉及到體制問題就會出現海市蜃樓的虛幻景象,陷入陰謀論,或是攤子太大收不住口的問題。
但韓國不是,韓國檢察官高層巨額受賄和性醜聞都不是罕見的新聞,權力鬥爭和權錢交易報導俯拾皆是。編劇只需要處理這些問題,將它們有序地在自己的表達構架下組織起來即可,輔以得當的表演,便足以裹挾著情感對觀眾造成衝擊。
今年韓劇的高潮沒有出現在年初的悲情故事或年底的言情故事裡,而是出現在了中期的《秘密森林》中。
《秘密森林》講的是一個典型的韓國故事,人物設置和節奏把控是美劇的方法,保證每集至少有一個懸念會延續下去,「反英雄」式的男主人公隨著故事的不斷展開,形象變得更加立體,結尾依靠司法系統本身的運轉解決了問題,代價慘重,但還算圓滿,同時不忘留給觀眾更加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題。
現實題材的回歸似乎是一種全球化的聲音,韓劇在回應這種呼喚,也得到了響應。去年網飛(Netflix)買下海外發行權的韓劇是李光洙主演的漫畫改編作品《心的聲音》和李祅原主演的《不夜城》,今年則是曹承佑、裴鬥娜主演的《秘密森林》和韓國演員金柱赫的遺作《ARGON》。
網飛頁面上的2017年韓劇
電視的逆襲
今年的韓劇演員方面主要有兩大趨勢。第一種趨勢是,有更多的所謂「電影咖」投身電視劇的拍攝工作,電視劇製作方面也樂於任用「電影咖」為電視劇製作水準背書。
其實韓國「電影咖」和「電視咖」並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只有相對在哪個領域更活躍的問題,不過「電影咖屈尊」去拍電視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韓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勢頭大不如前,電視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另一大趨勢是大量偶像轉戰電視領域。大量偶像成為男女主演位置上的「空降兵」,作為配角出演也有較為吃重的戲份,表現有好有壞。
男子組合2PM成員李俊昊在春季電視劇《金科長》中出演改邪歸正的男二號,演技備受肯定,年底就成了《只是相愛的關係》一劇男主角;女子組合宇宙少女成員苞娜主演《內衣少女時代》,表現自然,無功無過;比較慘的是女子組合gugudan成員金世正的《學校2017》,此一役後,「學校系列」還能不能延續造星神話都令人生疑了。
韓國大批量生產偶像團體,偶像太多,受眾不夠用了。韓國娛樂產業從最初的某個偶像組合一統天下,到之後的幾個組合瓜分市場,現在已經進入到俯拾皆是偶像的時代。
出道較早的幾大女子組合大多在合約期滿選擇解散,轉型到其他領域獨立發展,仍然保有偶像身份的後輩們吸取前輩的經驗早早試水為未來蹚路、鋪路也在情理之中。
偶像的光環對於演員事業而言未必是好事,畢竟偶像組合的前輩們主演的幾部韓劇都不怎麼樣,許多電視劇乾脆不想培養演員,只想蹭偶像的熱度。
發光的或許是偶像,在2017年韓劇中努力發熱的確都是些熟悉又陌生的配角們。
2017年男配角界的勞動模範稱號由全裴修奪得,一年五部電視劇,戲份不多,角色倒是各有各的風採。劉在明四部、李暻榮三部,分獲亞軍、季軍,但電影方面演出比冠軍更加活躍。今年只在兩部電視劇裡露了臉的成東日出演了五部電影,全年七部影視作品上映,勤奮程度令人欽佩。
女配角方面與男配角則有所不同,男性輔助角色還有多樣性可選,不一定非要給主要角色當爹,也可以是主角的上司。但女演員的角色選擇範圍非常有限,不給主要角色當媽也是別的女性尊親屬。
憑藉一年演出五次「哦嬤您」,芮秀珍成為年度最勤勞的女配角,李善映時而做媽時而當姨,在四部電視劇中出鏡。值得一提的是,獲得「勞動模範」提名的五名演員中,四名參與了《秘密森林》的拍攝,這部電視劇稱得上是今年擁有最多「勞模」演員的電視劇了。
配角們既不能因為頻繁出鏡令觀眾生厭,又要演出角色之間的不同,除了考驗觀眾緣,對演技也有考驗。
相比之下,主角的「勞模」考評指標則要複雜得多,延宇振一年三次成為電視劇男主角,李沇熹、申世景、吳漣序均兩次在電視劇中成為女一號擔當,但這幾位「勞動模範」的作品都不怎麼樣,從口碑到熱度都不如一些正處在上升期的年輕演員參演的作品。
上升勢頭最迅猛的當屬梁世宗。大概是創製韓語的世宗大王保佑了他,梁世宗今年第一次通過作品和觀眾見面還是在《師任堂:光的日記》裡飾演男主角的少年時代,戲份不多,到了OCN懸疑劇集《決鬥》中一躍升至男二號,而且一人分飾三角,總體戲份加起來比男一號和女一號加起來都多,到了十月份都市浪漫愛情故事《愛情的溫度》中,已經以男主角的身份大談姐弟戀了。
金善浩上升勢頭也很猛,但終究比不過梁世宗。最開始只是在《金科長》裡出演了部門要負責賣萌的老么,沒多長時間就去金土劇《最強快遞君》裡演了一個愚蠢中透著可愛的男二號,年底又成了熱門月火劇《我的神鬼搭檔》男二號。
不過「大勢演員」和「當紅炸子雞」還是有著霓虹燈與月亮的距離,許多今年也出現在電視劇裡的「大勢」演員已經「大勢」好多年了,還是沒能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上述兩位年輕演員能否化繭成蝶,有心的觀眾可以拭目以待。
年輕女演員百花齊放、爭奇鬥豔,但始終沒有豔壓群芳的,連一枝梨花壓海棠的都沒有,實在遺憾。不過,今年的韓劇已經淪落為一種依靠青年男性對著鏡頭展示胸肌吸引觀眾的文化產品了,這種文化產品或許能夠給女性觀眾帶來春天般的溫暖,但並不是女演員的事業的春天。
凜冬已至,明年的春天會是韓劇的春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