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銀幕上的中國英雄,你會想到誰呢?
從《湄公河行動》中智勇雙全的緝毒警察,到《紅海行動》中的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中國英雄終於展露出了自己的鋒芒。
這一次,林超賢又再次把一群無名英雄搬到了我們眼前,它就是:
《緊急救援》
作為華語電影首部海上救援題材,為了能真正還原海上救援英雄的故事,導演林超賢集結彭于晏、王彥霖、辛芷蕾、藍盈瑩等一眾演員,可謂是下了苦功。
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林超賢,一個許多人眼中的「魔鬼導演」。
從給陳嘉上當副導演拍攝《神探馬如龍》時,沒有替身就自己親自上中槍摔下樓梯的戲;到自己做導演的《湄公河行動》去摩洛哥選景時,永遠第一個下車、第一個衝上山頂;
如今,在《緊急救援》中拍攝救火戲時沒人敢上前噴火,他也能迅速上前——從影30多年的林超賢的「狠勁」從未被改變。
而當一個狠人要遇上另一個狠人,那這個組合就更不得了了,這個人就是彭于晏。
自《激戰》開始把體脂率降到3%的專業健美運動員標準,拍《破風》每天騎行120公裡,自虐無極限,7年4度合作,兩人虐著虐著就成了「真愛」。
除了彭于晏等一眾主演,林超賢還找來曾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鮑德熹、《鐵達尼號》的美術指導馬丁·萊恩、《變形金剛》的特效指導約翰·弗雷澤,有了這樣的組合,我們能看到新片中從各個方面都在追求極致,許多網友給出了超高評價:
「林超賢真是每年一部驚喜。」
「絕對實打實的一部硬核電影。」
「林超賢拿出《緊急救援》來證明他不是只有大場面。」
那麼,我們不妨就來看看這部電影到底精彩在哪。
首先,救援大場面水準直逼好萊塢大片,達到了國內電影天花板。
「北上」後的林超賢,即使在決定拍許多人不敢碰的主旋律商業電影時,也始終堅持要拍點不一樣的東西出來。
通過將大場面與商業敘事的融合,林超賢證明,主旋律也可以是大片!
而此次在新片的130多分鐘裡,重點展現了4場海陸空全方位的救援行動,片中大場面的製作水準簡直要捅破華語電影天花板!
第一場戲,海上鑽井爆炸猛如怪獸。
在影片的一開頭,話不多說就直接進入了海上鑽井的救援行動中,一邊是救援隊緊張的準備,另一邊是鑽井上配合怪獸般的BGM吞噬一切的烈火。
彭于晏飾演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隊長,配合直升機絞車降落,一頭扎進火海,高空下降讓人心驚動魄。
第二場戲,懸崖滑坡生死一線。
片中山坡上行駛的油罐車突遇滑坡,巨大的車身瞬間被碾碎,司機被衝進懸崖邊迅猛的水流中。
辛芷蕾飾演的交通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機長方宇凌,為了操縱好直升機,此前已經經歷了成千上百次的像操縱飛機圈內取鑰匙的精度訓練。
而面對狹窄的山崖和激流之間,辛芷蕾從直升機貼水飛行,到高處放鉤子掛住貨車車頭都沉著果斷,完美配合。
第三場戲,客機迫降遍地哀嚎。
要說片中最濃墨重彩的,無疑是片中買來真機拍攝的客機救援片段。
面對雷暴天氣,飛機故障導致在海面不算成功的迫降,斷裂的機身內,乘客血肉模糊、機艙一片狼藉,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滿目瘡痍。
一邊是不斷下沉的機體,另一邊是救援隊爭分奪秒的搶救,門打不開就鑽玻璃,王彥霖飾演的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絞車手,為了救出機長,甚至沉入了海底——
再救一個,還能再救一個!
在水下被卡住的王彥霖臉上結起的水珠、因缺氧而扭曲的臉龐,想要救兄弟的彭于晏流出的鼻血,完全把觀眾代入了死神逼近的窒息感之中。
第四場戲,油輪層層絕境求生。
從油罐層、發電機層,到儲水層,救援隊每到一層都有難以預料的驚險降臨。
走過的鐵橋爆裂、滅火彈難擋油罐掀起的滔天大火,彭于晏帶著小白深入船底,有危險衝在前面的他甚至被爆炸炸到離地而不省人事。
極致的爆裂過後,身處遍布殘骸的湛藍海水中的彭于晏,拉著閃閃發光的信號球,微弱的生命之光閃耀,回歸了難得的靜謐。
可以說,林超賢憑藉《緊急救援》又證明了——國內的動作視效大片已經不輸好萊塢!
其次,花式救援動作戲驚豔,還原觸目驚心的真實感
不論是根據「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的《湄公河行動》,還是靈感來源於撤僑行動的《紅海行動》,林超賢一直都偏愛真實、重塑事件。
在《緊急救援》中,我們能看到「勝利作業三號」平臺事故、SANCHI號油輪事故等真實事件的影子。
其實,海上救援的難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現場瞬息萬變,極其考驗救援隊當機立斷的能力。
從直升機搜救來說,片中不僅有救援隊從高空下降,用救助吊帶救援的方式,更有用絞車拖著油罐車、從水裡拉起客機等操作,展現了生命的高度。
從水下潛水救援來說,救生員不僅得考慮自己的氧氣情況,還得用電焊、錘子等工具幫助脫困的人,救援隊在水中的笨重,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水下行動所受的極大限制。
從救助船舶來說,在遭遇危險後,救助船舶需在15-30分鐘內出動,不僅要負責拖運船舶,更要在第一時間趕到救援現場運送受難者。
在海陸空全方位的戰鬥中,動作戲主要凝結在了彭于晏的身上。
海上鑽井深陷火海爬梯救人,在客機救援中機尾墜海,機頭斷裂,身處機身的彭于晏奮力一躍;
尤其是在最後的油輪救援戲中,在油罐爆炸後,身穿防護服的彭于晏直面火焰,從火海中走出堪稱震撼;
被一片火海包圍的他,從電梯口攀爬試圖找到出口,上演了在電梯急速下墜之時的極限逃生……
救援困境連番上演,情節跌宕起伏,大場面與動作戲結合,還原了觸目驚心的真實感。
此外,片中還兼顧了救援隊在冰水中解題、在365度旋轉的機身中訓練等救援日常,捕捉到了每一個動人的瞬間,讓救援英雄更加鮮活了起來。
最後,直面矛盾與恐懼,中國英雄有溫度。
如果說曾經的彭于晏是「健身狂魔」「國民老公」的話,那麼《緊急救援》中喪妻後獨自帶著兒子的他更多了一些「鐵漢柔情」。
父子倆與狗狗一起倒立、與兒子修玩具、講故事,抱著拉完粑粑忘擦屁股的兒子,在兒子問「你什麼時候給我找個新媽媽」時的尷尬,父子倆的互動生動又可愛。
同時,在經歷了兄弟在眼前的逝去,面對躺在病床上的兒子,身為救援隊一員的彭于晏,突然感受到了恐懼。
人生總是充滿著抉擇,在救援英雄看似無畏的背後,其實也有迷茫與矛盾。
然而,不論是他對魏大勳說的「因為堅持,所以幸運」,還是兒子一句「爸爸,你快去救人,我一個人可以的」,亦或是他自己堅持的「特勤隊的理念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總有一群人在負重前行,這才是海上救援英雄的真正偉大之處。
從與王彥霖的戰友兄弟情,到與辛芷蕾愛情的生發,尤其是對兒子的疼愛與守護讓人忍不住流淚,彭于晏飾演的救援英雄更富層次、有了溫度。
不由得想起林超賢對於演員與導演的關係,曾說過的那樣:
「一般找演員,都是他的名氣能幫我的電影,用的是他個人的本錢。我不是,我是想讓他們的本錢更多……想他們每個人特點是什麼,把那種感覺再多拍出來一點,肯定會有看頭。」
通過《緊急救援》,我們不僅發現林超賢與彭于晏這對「超驚晏」組合的默契,也能看到王彥霖與藍盈瑩之間的甜蜜與悲傷,對辛芷蕾滿眼淚水又由哭轉笑的哭戲印象深刻。
演員把自己「交給」了導演,而導演也懂得怎樣發揮他們最大的魅力,這就是演員與導演之間互相的安全感。
有了這一層安全感,因此在林超賢的鏡頭中,我們能看到救援英雄排除艱難萬險、不顧自身安全也要挽救每一條生命的,給予大銀幕前的每一位觀眾直抵內心的安全感——
有海上救援隊的英雄們在,真好!
回顧中國救撈系統成立的近70年的時間,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共執行應急救助搶險打撈任務20700起,共救助遇險人員81607名(外籍人員12455名),救助遇險船舶5375艘(外籍船舶945艘),打撈沉船1825艘(外籍船舶99艘)。
然而,截至電影拍攝前,交通運輸部救助飛行隊只有300餘人,直到如今,也只有不足600人……
正因為如此,《緊急救援》才顯得更加可貴,把華語商業片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是它讓我們看到了這些用生命給我們託底的英雄們。
中國海上救援英雄,雄起!他們值得擁有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