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廷飛
從1月20日馳援湖北武漢,100多天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邱海波一直奮戰在一線,每天輾轉於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醫院。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受中央指導組委派,邱海波又從武漢奔赴黑龍江,指導當地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4月29日深夜,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邱海波接通了記者的電話。「重症患者在哪裡,我就應該在哪裡。這是我的責任」。邱海波的聲音有點疲憊但又充滿鬥志和信心。談及再次擔當「逆行者」,邱海波說,「我覺得我更應該是個『直行者』。疫情就是醫生的戰場,病人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奔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向前衝。」
這次與新冠病毒的「短兵相接」,邱海波感到壓力與責任並存。「對重症救治來說,這是一次極大的挑戰。給病人最多的生命機會,這就是ICU醫生的使命。」邱海波說。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邱海波沒有把自己的工作停留在「指導」上。在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裡,無創呼吸機使用無效後通常會採用氣管插管急救,這是最有效的操作,但也是最危險的辦法。因為這個動作距離患者非常近,在氣管切開的瞬間,胸腔氣流會攜帶病毒噴出,即使有層層防護,也有感染風險。但是,邱海波從來都毫不猶豫地衝在前面。
邱海波坦言,自己也有恐懼心理,但是「病人病情有需要,我必須去做,與挽救生命相比,恐懼自然就放在後面了」。作為專家組成員,邱海波更清楚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其他醫務人員的影響。「你必須衝鋒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別人就更害怕。另一方面看,這樣也是想給大家做個示範,只要操作規範、防護到位,就不會有問題。」
邱海波將「下沉」儘量做到極致。巡診中,他發現俯臥位通氣對重症病人有很好的效果,雖然穿著厚重的防護服,他也常常堅持自己動手,下午查房時把病人翻過來,第二天早上查房時再把病人仰過來。這一治療方法被寫入診療方案。
4月初,有組照片在網上「火」了。有媒體刊發了邱海波2月20日和3月30日的對比照片,稱「抗疫專家一月白頭」。另一張他與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專家杜斌,隨手拿了片麵包匆匆離去的照片也廣為傳播。邱海波表示,所謂白頭只是拍攝曝光度關係,不過在武漢的每一個日夜確實非常緊張。
白天深入重症病區,晚上研究治療方案。從具體的病人、病區到總體的診療路徑,邱海波也在不斷總結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經驗。「在疾病快速流行、快速暴發的時候,我們形成一點經驗,馬上放到診療方案裡」。
重症醫學是「鬼門關」前最後的「救命場」。三十多年來,邱海波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在重症戰場上一次次挽救無數人的生命。邱海波於1983年考入南京鐵道醫學院(現東南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被留在附屬醫院內科工作。1988年,醫院開始組建江蘇省第一個重症監護病房(ICU),敢於擔當的邱海波自告奮勇,開始了他的危重病醫學研究生涯。
「每次搶救成功都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褒獎,也是我們ICU科室全體醫護人員最大的欣慰。」邱海波感慨地說。而作為醫院的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邱海波始終把責任和擔當刻在心上。「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衝鋒在前是黨員幹部的基本要求。」雖然邱海波擔任紀檢幹部的時間還不長,但他在工作中經常不忘提醒黨員幹部嚴守紀律和規矩,自省自律自警,同時鼓勵大家放開手腳,共同營造醫院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3月15日,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邱海波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離家四月,三餐不定,兩廂牽掛。談及這次轉戰黑龍江的臨時決定,邱海波表示自己並不覺得辛苦,只是感慨自己的夫人一個人在家,老人也挺希望自己早點回家,但還是對他的決定給予理解和支持。
「經過武漢奮戰取得的重要經驗,應該說我們現在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和防控更有信心。這次疫情提高了整個社會對突發傳染性疾病的防禦能力和群眾的防護意識,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防線,如果我們把這條防線守住了,就可以避免疫情再次暴發。」邱海波說,「期盼再次取得新的勝利,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