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單位組織臺灣遊,對住著操著共同語言的中華兒女而由於歷史原因孤懸海外的臺灣本島有了直接的認識,但卻沒有到過對門的金門島。金門島分大金門、小金門。廈門五通碼頭到金門的水頭碼頭只有半小時的船程,可以負責任的說,從裡程上說去金門比去島外的同安還近。但由於兩岸分隔,去金門需辦理大陸地區人民赴臺通行證還有到金門的籤證,因此就沒有去島外那麼方便說走就走。
7月12日晚,正準備休息呢,接到朱媽的電話,說要帶我去金門玩,好高興啊。可是我的臺灣通行證剛好滿5年,得換新的,於是一陣學習如何網上預約辦理臺灣通行證。由於那幾日忙沒有及時預約辦理,我成為一起赴金人員中最後一個去辦通行證的。為不拖辦理後續手續的後腿,我託朋友幫忙,結果最先一個拿到了通行證。這裡說聲謝謝。
此次金門遊,朱媽聯繫了其金門的乾妹妹許能麗科長,幫我們安排行程和住宿,主題是古厝、民俗遊。許科長還聯繫了同樣愛好民俗和古厝的許校長給我們講解。
8月6日7:30分,我們一行19人如約到達五通碼頭,趕乘8:30 的航班。到了金門水頭碼頭,辦理入關手續後,我們看到許能麗科長已經等候在那了。然後大家合影留念,趕去水頭聚落。
水頭聚落和我們後面去的其他聚落一樣屬於金門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水頭古厝整修的很好,可以防禦土匪的得月樓、回字結構的水頭國立小學(內有華僑辦學事跡展覽),給我留下深刻的影響。
中飯後,我們參觀了明清古街,就去住宿地珠山聚落,途中部分人去參觀了翟山隧道。我們住的是民宿,我住的那間古厝叫做大夫第。大夫第,顧名思義就是大夫的宅第。這間古厝的主人並不是實際考取功名,而是下南洋做生意賺錢後,捐錢買的虛職。大夫第是座傳統閩南風格建築,與水頭村看到的南洋風格的番仔樓截然不同。最後臨走的那天早上,民宿主人還給我們講了房屋主人的故事,講了房屋建築用的泉州白(花崗石石板)的來歷。珠山聚落地勢很有特色,中有七個小湖,整個村莊的房屋都面對最大的湖建設,期翼聚財。
第一天下午,午休後我們先參觀了莒光樓,那是國軍受勳的地方。出來後下起了雨,我們改變行程,就去恆升昌。恆升昌是亞洲最大的免稅店。晚上許校長宴請我們吃高坑全牛宴,然後夜遊後浦村。
第二日,上午乘低潮我們先上建功嶼。建功嶼上有鄭成功雕塑,低潮時才有石板路通向它,路旁裝置藝術滿好玩的。建功嶼出來後我們去了瓊林村,也是古厝多多的村莊,我們走馬觀花,只重點看了宗祠,印象深的就是村口有尊風獅爺。中午品嘗山西拌麵,然後驅車去馬山觀測所,觀看射炮表演。下午的遊玩的重點在後山民俗文化村。後山村也是當地人下南洋賺錢後回來蓋的,可以說是社區營造第一村。三排十八座閩南古厝,整整齊齊,弧度優美的燕尾脊,精美的雕刻,讓人不得不讚嘆其工藝的精美。
遊玩後山村後我們還去了碧山村,碧山村有做小學校歷史悠久,與集美學村有淵源,早期老師都是集美學校派來的。
晚上,水果大餐後我們再次夜遊後浦,看到了總兵府前少年郎的威風鑼鼓表演,我們去的稍遲了些沒能看到阿嫲們的表演,有點遺憾。少年們的鑼鼓表演很有氣勢,大家都說可以介紹到廈門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司機大哥還載我們看廈門夜景、上燕南書院,最後還帶我們去看他們家4百年的古厝。
第三天,有人累了,不想動了,拖到9點才出發,導遊帶我們參觀珠山聚落。由於我自己已經把聚落逛了兩遍,再逛的意願不大,但聽導遊一介紹,卻感覺又不同,比如兄弟換房啊、房屋圓角的來歷啦,總之,中華傳統的敦親睦鄰得以完美體現。
本來有人建議就近遊玩歐厝就行,但同行中有人希望按原定行程遊玩古寧頭。於是我們捨棄歐厝,出發前往古寧頭戰史館。途經慈湖三角陣地,北山村、北山播音牆,最後到達古寧頭戰史館。古寧頭是1950年我軍攻打金門登陸地。那年我軍千艘漁船載軍搶灘古寧頭,已經攻上岸,但由於高潮,漁船大量擱淺被毀,後續部隊不能跟上,導致經過三天的激戰後宣告失敗。在北山村我們還參觀了當時的我軍臨時指揮部,最後一名將士在那戰死。
小小的金門島,我們花了三天遊玩,但卻讓人意猶未盡。同行的野熊說有機會還會去把沒拍到的地方再拍一拍。我想的更多的是廈門應該如何借鑑學習金門的古厝管理、保護措施,促進老城的更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