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

2021-02-07 北緯34度5

《阿Q正傳》

第一章 序

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信」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結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原是應該極注意的。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列傳」麼,這一篇並非和許多闊人排在「正史」裡;「自傳」麼,我又並非就是阿Q。說是「外傳」,「內傳」在那裡呢?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別傳」呢,阿Q實在未曾有大總統上諭宣付國史館立「本傳」——雖說英國正史上並無「博徒列傳」,而文豪迭更司也做過《博徒別傳》這一部書,但文豪則可,在我輩卻不可的。其次是「家傳」,則我既不知與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託;或「小傳」,則阿Q又更無別的「大傳」了。總而言之,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我的文章著想,因為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所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閒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裡,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即使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很相混,也顧不得了。

第二,立傳的通例,開首大抵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並不知道阿Q姓什麼。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鑼聲鏜鏜的報到村裡來,阿Q正喝了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的說,這於他也很光採,因為他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其時幾個旁聽人倒也肅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趙太爺家裡去;太爺一見,滿臉濺朱,喝道:

「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麼?」

阿Q不開口。

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麼?」

阿Q不開口,想往後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你怎麼會姓趙!——你那裡配姓趙!」

阿Q並沒有抗辯他確鑿姓趙,只用手摸著左頰,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訓斥了一番,謝了地保二百文酒錢。知道的人都說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約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裡,也不該如此胡說的。此後便再沒有人提起他的氏族來,所以我終於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麼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後,便沒有一個人再叫阿Quei了,那裡還會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論「著之竹帛」,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著了這第一個難關。我曾經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號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沒有號——也許有號,只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徵文的帖子: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只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餘音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了。先前,我也曾問過趙太爺的兒子茂才先生,誰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據結論說,是因為陳獨秀辦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國粹淪亡,無可查考了。我的最後的手段,只有託一個同鄉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個月之後才有回信,說案卷裡並無與阿Quei的聲音相近的人。我雖不知道是真沒有,還是沒有查,然而也再沒有別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還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這近於盲從《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還有什麼好辦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貫了,倘他姓趙,則據現在好稱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註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但可惜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貫也就有些決不定。他雖然多住未莊,然而也常常宿在別處,不能說是未莊人,即使說是「未莊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還有一個「阿」字非常正確,絕無附會假借的缺點,頗可以就正於通人。至於其餘,卻都非淺學所能穿鑿,只希望有「歷史癖與考據癖」的胡適之先生的門人們,將來或者能夠尋出許多新端緒來,但是我這《阿Q正傳》到那時卻又怕早經消滅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可能對於魯迅的部分小說,我們也是不陌生的,比如孔以及阿q正傳、藥、故鄉等作品,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文學佳作。當然魯迅的阿q正傳算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許多讀者在初讀阿q正傳時,覺得主人公阿q是一個無賴,作為社會底層的一員,阿q為了生存只能去欺負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為了達到心理的某種平衡。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如果我們的手頭有一本《阿Q正傳》最早的單行本,我們會發現,《阿Q正傳》標明的是「長篇小說」。「長篇小說」這個稱呼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魯迅的時代,中篇小說這個概念尚不存在。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中篇小說這個說法也幾乎不存在。
  • 【名著選讀】魯迅《阿Q正傳》
    點擊題目下方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伴你有品位地閱讀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阿Q正傳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⑵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接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
  • 《阿Q正傳》讀後感
    那麼《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的結局,則揭露了那個時代背景下,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境地。孔乙己也好、陳士誠也罷,還有單四嫂子、祥林嫂、以及阿Q,都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她)們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強權面前,只能像先生在《狂人日記》所描繪的那樣被「吃掉」。在《阿Q正傳》序言中,先生開篇即用筆精到,獨具匠心。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如果我們的手頭有一本《阿Q正傳》最早的單行本,我們會發現,《阿Q正傳》標明的是「長篇小說」。「長篇小說」這個稱呼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魯迅的時代,中篇小說這個概念尚不存在。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中篇小說這個說法也幾乎不存在。
  • 畢飛宇:如何讀《阿Q正傳》
    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讀《阿Q正傳》(節選) 畢飛宇我首先來談談《阿Q正傳》的序。這個序很有意思,這個「意思」就在它的隱喻性。要給一個人作傳,三大件必須要滿足,也就是小說裡所說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魯迅想給阿Q寫傳,阿Q同樣必須滿足這三大件。
  • 他因為翻譯《阿Q 正傳》被國人所知
    梁社乾(George Kin Leung) 美國華僑, 祖籍廣東新會 1897 年或1898 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 1977 年去世,安葬於紐約布魯克林 其名為國人所知 大抵因為他翻譯了魯迅的《阿Q 正傳
  • 《阿Q正傳》:阿Q無家、無妻無子,阿Q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冤死」
    魯迅先生曾在下筆寫《阿Q正傳》時,曾有三個難處。第一個難處便是下筆難,魯迅先生說想要為阿貴作傳的想法不止一兩年了;第二難便是不知道阿貴到底姓什麼,似乎有一回在趙太爺家的兒子中秀才時,阿貴曾說自己也姓趙,還是本家,後來到趙太爺家登門祝賀,給趙太爺說自己也姓趙,這一說,反倒讓趙太爺感到恥辱,便以巴掌伺候,順帶了句:「你也配姓趙」。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
  • 《阿Q正傳》電影海報,手繪風格惟妙惟肖,讓人愛不釋手
    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於1981年將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搬上了銀幕,由陳白塵改編、岑範導演、嚴順開主演。丁先生被選中創作《阿Q正傳》海報並非偶然,他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創作過《阿Q正傳》的插圖,其後他創作的《魯迅小說插圖》也是經典。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阿Q正傳》海報《阿Q正傳》的電影海報沒有體現故事情節,全部以影片人物臉譜為主,人物表情充分體現了人物個性。
  •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阿Q精神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裡的一個人物。《阿Q正傳》也被拍成了電影廣為人知,由嚴順開主演的阿Q深入人心,啼笑皆非。該影片主要揭示了在舊社會的壓迫下思想深受璀殘的場景。三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如今過得怎麼樣呢?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
  • 魯迅《阿Q正傳》:自欺欺人的麻醉劑—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1921年12月創作的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於《吶喊》小說集。這篇小說寫於辛亥革命失敗以後,風雲激蕩的年代。《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創作上的一個傑出成就。在《阿Q正傳》中,作者把探索中國農民問題(即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處境、地位)和考察中國革命問題聯繫在一起。
  •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正傳》選自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阿Q這一角色也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塑造的一個不朽的文學經典 初看《阿Q正傳》的時候內心沒有那麼多的感慨,現在重新翻讀從小說的開篇到結束,一種濃重的壓抑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一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但悲慘背後那個社會狀況卻令人深思。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曾經,莫言就公開表示過: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與其說是莫言的自謙,不如說是莫言對《阿Q正傳》,對魯迅的推崇吧。而魯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創作了許多充滿現實意義的作品,而《阿Q正傳》 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部中篇小說。一個沒有名字的流浪漢阿Q和他的精神勝利法貫穿了這部小說的始終。
  • 每日一讀|《阿Q正傳》,一個因為「貧窮」而被遺忘的故事
    所以希望同學們要堅持打卡哦~《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