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什麼?海明威回答說:「不愉快的童年。」
《張愛玲傳》的作者于斌說:這肯定不是絕對真理。假如可以將「童年」的時限大大放寬,或者乾脆改作「早年」,那此話對張愛玲至少是適用的。
不愉快的經歷使一個人早熟,使她養成內省的傾向,早熟、內省使她能夠從自身的經歷中提取更多的東西,所以她有一段並不算坎坷複雜的經歷,卻擁有一份並不簡單膚淺的人生經驗。
海明威家族可怕的自殺魔咒
海明威,美國作家,做過記者,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在大多數文學愛好者的想像中,他成了藝術家最完美的象徵:叛逆、出走、漂泊、冒險、英俊、有力,喜歡打獵、拳擊、鬥牛、酗酒和無休止地追逐女人,而且頻頻得手。
他親歷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曾身中237片彈片,頭上縫過57針,還在非洲經歷過兩次飛機失事,卻寫出了六部長篇、幾十個短篇以及影響廣泛的遊記、回憶錄,並把諾貝爾文學獎收入囊中。
1961年,62歲的海明威開槍自殺。在此之前,他已經多次當著朋友的面,拿槍指著自己的腦袋「練習自殺」,這次他真的扣下了扳機。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直以硬漢形象示人的海明威,內心住著一個脆弱敏感的小男孩。海明威28歲時,父親自殺身亡;1966年,他的妹妹厄休拉也飽受癌症和抑鬱症之苦而選擇自殺;1982年,海明威唯一的弟弟萊斯特舉槍自盡。
在海明威吞槍自殺的35年後,他的孫女瑪爾戈神秘死亡,相關部門最終認定她是死於自殺。可以毫不誇張地講,自殺魔咒持續折磨了整整四代人。
有人研究說,海明威家族有患精神疾病的基因。其實,這一切都要從海明威的媽媽說起。這個女人對後世的影響有多大?中國有句話,一個好兒媳,三代好兒孫。反之亦然。
王祖藍經常在公開場合誇讚自己的妻子,曹可凡告訴他:好女人是一所學校。那麼壞女人呢?大概就是一座煉獄吧。海明威的媽媽,就是他開啟人生淬鍊的起點。
海明威媽媽是如何毀三代的?
1899年,海明威出生在在美國芝加哥。父親克拉倫斯是一名清教徒,也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婦產科醫生。母親格蕾絲是個鋼琴教師,出身富裕家庭,從小生活優越,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結婚前,夫妻倆就約法三章,格蕾絲不做家務。
克拉倫斯與格蕾絲一共生育了6個孩子,海明威排行老二。夫妻倆的婚姻從一開始隱患重重。克拉倫斯在外受人尊重,在家卻怕老婆。
格蕾絲做鋼琴教師的收入,可以養活全家,或許是打小被父母當公主養,生性自私驕縱,也許是她以經濟收入高為理由,故意表現得自負而強勢,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總之,作為妻子,她從不考慮丈夫的感受和需求。
克拉倫斯恪守約定,從不讓妻子格蕾絲做家務,家裡大小事情都自己處理,甚至是有了孩子,他也要親自為孩子準備早飯,再把妻子的早飯送到床上。這樣更加縱容了妻子的自私與任性,洗碗、做飯、打掃房間之類的活,她一次都沒有做過。
母親的強勢讓父親感到壓力很大,也讓整個家庭氛圍都很壓抑。夫妻兩個人關係糾結,矛盾重重,孩子就是他們的戰場。在教育方面,分歧也很大。他們按各自的想法去塑造海明威。
爸爸喜歡釣魚、打獵以及各種冒險活動,從海明威3歲起,父親就經常帶著他外出,在他4歲的時候,就鼓勵他冒險,大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媽媽喜歡音樂與繪畫,在海明威很小的時候,就送給他一把大提琴。海明威對於音樂、美術的感受力,對於文學的最初熱愛,良好的藝術修養,這些都是母親帶給他的。
夫妻二人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傳承給孩子,不管是運動冒險,還是藝術薰陶,來自不同領域的體驗,豐富孩子的頭腦,開闊孩子的眼界,這樣互補的教育相得益彰,在外人看來,這樣的教育簡直太棒了。
然而,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根本是衝突的,夫妻二人互相看不上。做醫生的父親要把海明威培養成一名醫生,經常帶著兒子去印第安人營地出診;母親則終日做著文藝的美夢,想讓海明威成為大提琴演奏家,甚至為了學習音樂中斷學業。
父母的價值觀不同,其實不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抨擊,互相詆毀。
父親覺得藝術是無用的,浪費時間,母親覺得那些野蠻的活動實在愚蠢透頂。海明威感受到父母對於對方深深的不認可甚至厭惡,他無所適從,開始厭惡自己;因為無論他怎麼做,都不會得到雙方的滿意,都會招致一方惡毒的批判。
少年時代的海明威就顯現出卓爾不群的才華:他是校刊主編、寫故事的高手、校樂隊的大提琴手,又文武兼顧,是優秀的拳擊手、足球隊的隊長;長大後同樣優秀得引人側目,在戰場上是一條硬漢,在文壇上也是不可逾越的一面旗幟。
如此看來,一切盡顯美好:優秀的父母,完美的孩子,海明威的成長經歷自帶光環,毫無瑕疵。但在光鮮外表下,卻是粉飾過的墳墓,腐朽發黴,海明威的內心一直痛苦不安,甚至時常感到恐懼。
父親在外面事務繁多,看起來硬漢一枚,但在家裡卻沒有應得的尊重,在妻子面前軟弱退讓。海明威的母親極度強勢,完全沒有為家庭和丈夫做出犧牲的想法,以自我為中心,驕縱自私、固執任性:
為了自己的藝術夢,她堅持修建自己的音樂廳,不考慮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她常年把身體不適作為藉口,躲在鄉間別墅,6個孩子一個都不管,都甩給海明威的父親,而不顧父親同樣要忙著行醫;她甚至一把火燒掉了丈夫多年收集的動物、植物標本和珍視的印第安人弓箭。
海明威的父親常年在家中受到妻子情緒的虐待和摧殘,還有每日例行的言語侮辱:不是罵丈夫出身貧寒、長得醜陋,就是罵他是不懂藝術的鄉巴佬,就這樣把丈夫的尊嚴踩在腳下再碾得粉碎。
海明威的父親終於不堪忍受這一切,在中年飲彈自殺。更可怕的是,父親自殺這一幕,被海明威13歲的弟弟萊斯特親眼目睹,這個可怕的成長陰影一直困擾著他。因此,當他身患糖尿病,醫生宣布可能要面臨截肢的時候,他選擇追隨父親的選擇。
家庭排列系統理論認為,我們之所以重複家族舊有的傷痛,或許是不斷用失敗和痛苦表示對他們的忠誠,或許用一次次的失戀來為家族某個成員贖罪,或者是用孱弱的身體和病痛來讓自己陷入無助……
海明威從此活在對母親深深的憎恨和為父親的自殺感到羞恥的黑暗情緒中。海明威一生都同母親關係不好,始終認為是母親逼死了父親。母親,在他那裡的稱呼是「那個賤貨」。
父親自殺,哥哥自殺,最後妹妹也選擇了自殺,這一切難道跟家庭成長氛圍沒有關係嗎?格蕾絲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們的教育和關懷,似乎也是強勢自我的,這樣的母親,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控制和改造以及不被傾聽真實想法的無助和絕望。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自殺是一種譴責和報復。海明威的自殺,是對自己的譴責,也是對母親的報復。
家族前代有人非正常死亡,後代家人往往會有雷同的命運。家族系統排列大師海靈格在治療中發現: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存在多種強迫性重複,或許是因為小時候的未完成事件,或許是因為小時候跟父母的分離,或許是家族其他人的創傷影響……
海明威不得不說的原生家庭之傷
海明威雖然一生獲得精彩肆意,但是他光鮮外表下,其實是有很多問題的,問題的製造者就是他的母親格蕾絲。
根據心理學家嶽曉東的闡述分析,海明威之所以熱衷於在作品裡塑造硬漢形象,其實是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在幼年時,海明威和大他一歲半的姐姐馬塞利娜長得極為相似,因此被他的母親格雷絲當作和姐姐性別相同的雙胞胎一樣對待。
母親格雷絲經常給海明威穿戴上女性兒童的服裝,如粉紅的方格花布衣、帶花邊的白色兜帽、黑色的女童皮鞋、長筒襪。不僅如此,海明威的母親格雷絲還希望他們「感覺就是雙胞胎,什麼都保持一致」。
精神分析學家霍妮提出:「由於各種不利的影響,兒童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長,結果兒童不能形成歸屬感,而代之以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的恐懼感,並將其稱之為基本焦慮。」
海明威本來是一個男孩,卻被像一個女孩子一樣對待,還人為地給他樹立了一個似乎平等但卻強有力的「對手」,這種人為的故意的養育方式帶給海明威強烈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這種焦慮,持續了他的一生,並成為他日後抑鬱症產生的根源。
除此之外,在培養兒子的道路上,格蕾絲為海明威制定了必須嚴格遵守的日程計劃表,並隨時檢查海明威的遵守情況,格蕾絲常常對海明威說:「你不能辜負媽媽對你的期望,一定要成為功成名就的人!」這句話在年幼的海明威看來幾乎成了一種逼迫,他還非常討厭母親總是強迫他保持端莊、整潔的形象。
為了反抗母親的控制,海明威曾經嘗試過連續10天不吃蔬菜,因為這件事情,海明威遭到了母親的責打,最後還患上了便秘,飽受痔瘡之苦,但他一直都沒有低頭。
反抗母親,逃離母親的控制,幾乎成了海明威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遠赴義大利戰場擔任戰地記者,在古巴內亂時支援反對卡斯楚的地下組織,參加非洲探險活動等,這些都是他在試圖擺脫母親的影響,與母親進行心理對抗的舉動。
但專橫冷漠的母親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海明威。海明威一生有四次婚姻,但一直被困在一個怪圈裡:一直被和母親相似的女性吸引,但又無法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海明威身邊的女人們,都是其母親的替代者。也許是潛意識裡想要靠近母親,從她那裡獲得愛和認可,也許是想要改造那個他不喜歡的母親,完成童年的夢想。
他非常討厭強勢的女人,討厭女人幹涉自己,如果妻子稍稍顯露出想要幹涉他的意圖,或者顯露出與母親相似的人格特質,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離婚。
由此可見,母親如果對孩子過多地控制,帶給孩子的負能量多過正能量,那麼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來講幾乎是摧毀性的。
愛德華說:「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的確,一個太過強勢的母親常常會培養出一個內心灰暗的孩子,因為他是在母親的否定與強制中生長的,心靈必然會更扭曲。
家庭關係的疏離冷漠,父母不和,是導致一個孩子不幸的根源。
在海明威生命最後的十年裡,他經常無緣無故用語言中傷他人,無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裡,每當他感覺到不安全或威脅,他就會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這也許是無意識習得了母親對父親的攻擊,也許是因為潛意識裡的焦慮和痛苦宣洩。
心理學認為,絕望是自殺的根源。它來自個人的孤獨感、自卑感、無助感,以及精神疾患等因素。這些因素會使人感到被排斥,被拒絕,被淘汰,令人感到倒黴的事情專門發生在自己身上。
總之,無論他取得了多少成就,在那樣一個家庭長大,海明威內心可能從來都沒有真正平靜和幸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