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個毀三代的女人是什麼感受?美國作家海明威:媽媽逼得爸爸自殺

2020-12-14 媽媽私房書單

#海明威#

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什麼?海明威回答說:「不愉快的童年。」

《張愛玲傳》的作者于斌說:這肯定不是絕對真理。假如可以將「童年」的時限大大放寬,或者乾脆改作「早年」,那此話對張愛玲至少是適用的。

不愉快的經歷使一個人早熟,使她養成內省的傾向,早熟、內省使她能夠從自身的經歷中提取更多的東西,所以她有一段並不算坎坷複雜的經歷,卻擁有一份並不簡單膚淺的人生經驗。

海明威家族可怕的自殺魔咒

海明威,美國作家,做過記者,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在大多數文學愛好者的想像中,他成了藝術家最完美的象徵:叛逆、出走、漂泊、冒險、英俊、有力,喜歡打獵、拳擊、鬥牛、酗酒和無休止地追逐女人,而且頻頻得手。

他親歷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曾身中237片彈片,頭上縫過57針,還在非洲經歷過兩次飛機失事,卻寫出了六部長篇、幾十個短篇以及影響廣泛的遊記、回憶錄,並把諾貝爾文學獎收入囊中。

1961年,62歲的海明威開槍自殺。在此之前,他已經多次當著朋友的面,拿槍指著自己的腦袋「練習自殺」,這次他真的扣下了扳機。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直以硬漢形象示人的海明威,內心住著一個脆弱敏感的小男孩。海明威28歲時,父親自殺身亡;1966年,他的妹妹厄休拉也飽受癌症和抑鬱症之苦而選擇自殺;1982年,海明威唯一的弟弟萊斯特舉槍自盡。

在海明威吞槍自殺的35年後,他的孫女瑪爾戈神秘死亡,相關部門最終認定她是死於自殺。可以毫不誇張地講,自殺魔咒持續折磨了整整四代人。

有人研究說,海明威家族有患精神疾病的基因。其實,這一切都要從海明威的媽媽說起。這個女人對後世的影響有多大?中國有句話,一個好兒媳,三代好兒孫。反之亦然。

王祖藍經常在公開場合誇讚自己的妻子,曹可凡告訴他:好女人是一所學校。那麼壞女人呢?大概就是一座煉獄吧。海明威的媽媽,就是他開啟人生淬鍊的起點。

海明威媽媽是如何毀三代的?

1899年,海明威出生在在美國芝加哥。父親克拉倫斯是一名清教徒,也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婦產科醫生。母親格蕾絲是個鋼琴教師,出身富裕家庭,從小生活優越,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結婚前,夫妻倆就約法三章,格蕾絲不做家務。

克拉倫斯與格蕾絲一共生育了6個孩子,海明威排行老二。夫妻倆的婚姻從一開始隱患重重。克拉倫斯在外受人尊重,在家卻怕老婆。

格蕾絲做鋼琴教師的收入,可以養活全家,或許是打小被父母當公主養,生性自私驕縱,也許是她以經濟收入高為理由,故意表現得自負而強勢,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總之,作為妻子,她從不考慮丈夫的感受和需求。

克拉倫斯恪守約定,從不讓妻子格蕾絲做家務,家裡大小事情都自己處理,甚至是有了孩子,他也要親自為孩子準備早飯,再把妻子的早飯送到床上。這樣更加縱容了妻子的自私與任性,洗碗、做飯、打掃房間之類的活,她一次都沒有做過。

母親的強勢讓父親感到壓力很大,也讓整個家庭氛圍都很壓抑。夫妻兩個人關係糾結,矛盾重重,孩子就是他們的戰場。在教育方面,分歧也很大。他們按各自的想法去塑造海明威。

爸爸喜歡釣魚、打獵以及各種冒險活動,從海明威3歲起,父親就經常帶著他外出,在他4歲的時候,就鼓勵他冒險,大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媽媽喜歡音樂與繪畫,在海明威很小的時候,就送給他一把大提琴。海明威對於音樂、美術的感受力,對於文學的最初熱愛,良好的藝術修養,這些都是母親帶給他的。

夫妻二人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傳承給孩子,不管是運動冒險,還是藝術薰陶,來自不同領域的體驗,豐富孩子的頭腦,開闊孩子的眼界,這樣互補的教育相得益彰,在外人看來,這樣的教育簡直太棒了。

然而,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根本是衝突的,夫妻二人互相看不上。做醫生的父親要把海明威培養成一名醫生,經常帶著兒子去印第安人營地出診;母親則終日做著文藝的美夢,想讓海明威成為大提琴演奏家,甚至為了學習音樂中斷學業。

父母的價值觀不同,其實不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抨擊,互相詆毀。

父親覺得藝術是無用的,浪費時間,母親覺得那些野蠻的活動實在愚蠢透頂。海明威感受到父母對於對方深深的不認可甚至厭惡,他無所適從,開始厭惡自己;因為無論他怎麼做,都不會得到雙方的滿意,都會招致一方惡毒的批判。

少年時代的海明威就顯現出卓爾不群的才華:他是校刊主編、寫故事的高手、校樂隊的大提琴手,又文武兼顧,是優秀的拳擊手、足球隊的隊長;長大後同樣優秀得引人側目,在戰場上是一條硬漢,在文壇上也是不可逾越的一面旗幟。

如此看來,一切盡顯美好:優秀的父母,完美的孩子,海明威的成長經歷自帶光環,毫無瑕疵。但在光鮮外表下,卻是粉飾過的墳墓,腐朽發黴,海明威的內心一直痛苦不安,甚至時常感到恐懼。

父親在外面事務繁多,看起來硬漢一枚,但在家裡卻沒有應得的尊重,在妻子面前軟弱退讓。海明威的母親極度強勢,完全沒有為家庭和丈夫做出犧牲的想法,以自我為中心,驕縱自私、固執任性:

為了自己的藝術夢,她堅持修建自己的音樂廳,不考慮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她常年把身體不適作為藉口,躲在鄉間別墅,6個孩子一個都不管,都甩給海明威的父親,而不顧父親同樣要忙著行醫;她甚至一把火燒掉了丈夫多年收集的動物、植物標本和珍視的印第安人弓箭。

海明威的父親常年在家中受到妻子情緒的虐待和摧殘,還有每日例行的言語侮辱:不是罵丈夫出身貧寒、長得醜陋,就是罵他是不懂藝術的鄉巴佬,就這樣把丈夫的尊嚴踩在腳下再碾得粉碎。

海明威的父親終於不堪忍受這一切,在中年飲彈自殺。更可怕的是,父親自殺這一幕,被海明威13歲的弟弟萊斯特親眼目睹,這個可怕的成長陰影一直困擾著他。因此,當他身患糖尿病,醫生宣布可能要面臨截肢的時候,他選擇追隨父親的選擇。

家庭排列系統理論認為,我們之所以重複家族舊有的傷痛,或許是不斷用失敗和痛苦表示對他們的忠誠,或許用一次次的失戀來為家族某個成員贖罪,或者是用孱弱的身體和病痛來讓自己陷入無助……

海明威從此活在對母親深深的憎恨和為父親的自殺感到羞恥的黑暗情緒中。海明威一生都同母親關係不好,始終認為是母親逼死了父親。母親,在他那裡的稱呼是「那個賤貨」。

父親自殺,哥哥自殺,最後妹妹也選擇了自殺,這一切難道跟家庭成長氛圍沒有關係嗎?格蕾絲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們的教育和關懷,似乎也是強勢自我的,這樣的母親,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控制和改造以及不被傾聽真實想法的無助和絕望。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自殺是一種譴責和報復。海明威的自殺,是對自己的譴責,也是對母親的報復。

家族前代有人非正常死亡,後代家人往往會有雷同的命運。家族系統排列大師海靈格在治療中發現: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存在多種強迫性重複,或許是因為小時候的未完成事件,或許是因為小時候跟父母的分離,或許是家族其他人的創傷影響……

海明威不得不說的原生家庭之傷

海明威雖然一生獲得精彩肆意,但是他光鮮外表下,其實是有很多問題的,問題的製造者就是他的母親格蕾絲。

根據心理學家嶽曉東的闡述分析,海明威之所以熱衷於在作品裡塑造硬漢形象,其實是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在幼年時,海明威和大他一歲半的姐姐馬塞利娜長得極為相似,因此被他的母親格雷絲當作和姐姐性別相同的雙胞胎一樣對待。

母親格雷絲經常給海明威穿戴上女性兒童的服裝,如粉紅的方格花布衣、帶花邊的白色兜帽、黑色的女童皮鞋、長筒襪。不僅如此,海明威的母親格雷絲還希望他們「感覺就是雙胞胎,什麼都保持一致」。

精神分析學家霍妮提出:「由於各種不利的影響,兒童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長,結果兒童不能形成歸屬感,而代之以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的恐懼感,並將其稱之為基本焦慮。

海明威本來是一個男孩,卻被像一個女孩子一樣對待,還人為地給他樹立了一個似乎平等但卻強有力的「對手」,這種人為的故意的養育方式帶給海明威強烈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這種焦慮,持續了他的一生,並成為他日後抑鬱症產生的根源。

除此之外,在培養兒子的道路上,格蕾絲為海明威制定了必須嚴格遵守的日程計劃表,並隨時檢查海明威的遵守情況,格蕾絲常常對海明威說:「你不能辜負媽媽對你的期望,一定要成為功成名就的人!」這句話在年幼的海明威看來幾乎成了一種逼迫,他還非常討厭母親總是強迫他保持端莊、整潔的形象。

為了反抗母親的控制,海明威曾經嘗試過連續10天不吃蔬菜,因為這件事情,海明威遭到了母親的責打,最後還患上了便秘,飽受痔瘡之苦,但他一直都沒有低頭。

反抗母親,逃離母親的控制,幾乎成了海明威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遠赴義大利戰場擔任戰地記者,在古巴內亂時支援反對卡斯楚的地下組織,參加非洲探險活動等,這些都是他在試圖擺脫母親的影響,與母親進行心理對抗的舉動。

但專橫冷漠的母親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海明威。海明威一生有四次婚姻,但一直被困在一個怪圈裡:一直被和母親相似的女性吸引,但又無法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海明威身邊的女人們,都是其母親的替代者。也許是潛意識裡想要靠近母親,從她那裡獲得愛和認可,也許是想要改造那個他不喜歡的母親,完成童年的夢想。

他非常討厭強勢的女人,討厭女人幹涉自己,如果妻子稍稍顯露出想要幹涉他的意圖,或者顯露出與母親相似的人格特質,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離婚。

由此可見,母親如果對孩子過多地控制,帶給孩子的負能量多過正能量,那麼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來講幾乎是摧毀性的。

愛德華說:「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的確,一個太過強勢的母親常常會培養出一個內心灰暗的孩子,因為他是在母親的否定與強制中生長的,心靈必然會更扭曲。

家庭關係的疏離冷漠,父母不和,是導致一個孩子不幸的根源。

在海明威生命最後的十年裡,他經常無緣無故用語言中傷他人,無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裡,每當他感覺到不安全或威脅,他就會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這也許是無意識習得了母親對父親的攻擊,也許是因為潛意識裡的焦慮和痛苦宣洩。

心理學認為,絕望是自殺的根源。它來自個人的孤獨感、自卑感、無助感,以及精神疾患等因素。這些因素會使人感到被排斥,被拒絕,被淘汰,令人感到倒黴的事情專門發生在自己身上。

總之,無論他取得了多少成就,在那樣一個家庭長大,海明威內心可能從來都沒有真正平靜和幸福過。

相關焦點

  • 娶一個女人能毀三代,海明威的逝世,揭露母親對家庭的重要性
    可怕的是,海明威28歲的時候父親克拉倫斯自殺,後來妹妹也因為癌症和抑鬱症自殺,隨後唯一的弟弟也自殺。這一家人似乎中了魔咒,相繼而去,可怕的是海明威的孫女也是自殺身亡。母親甚至經常以生病為由,躲在別處養病,六個孩子全部丟給丈夫克拉倫斯,甚至因為爭吵一把火燒掉了丈夫珍藏多年的標本,毀了他最珍惜的東西。可是父母的矛盾並沒有因此減少,格蕾絲的強勢將海明威的父親逼到了絕境,克拉倫斯在海明威弟弟面前自殺了,這也是造成海明威弟弟自殺的原因之一。
  • 十大傳奇作家的自殺悲劇
    藝術家和作家也會得精神病。一些調查顯示,富有創造力的人更容易遭受精神病的折磨。deCODE基因公司宣稱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像畫家、音樂家、舞蹈家、作家這類富有創造力的人得精神病的概率比創造力低的那些人高25%。哈佛精神病學教授羅滕伯格認為,精神病跟創造力之間沒有必要的聯繫,我們依舊把19世紀飽受精神病折磨的藝術家們的故事浪漫化了。
  • 娶錯女人,毀三代:這三種女人,最好不要碰
    一個女人,是男人的老婆,是兒女的母親,是孫輩的奶奶。哪一個身份都足以影響一代人的榮衰。俗話說:一個好女人,旺三代;娶錯女人,毀三代。這充分說明了自古以來,人們便重視選妻。貧苦人家,在娶妻的時候,往往考慮不了多麼長遠,什麼影響子輩,影響孫輩,這些基本不在對女人的衡量範疇。
  • 海明威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母親,是怎樣毀掉一個家庭的?
    文|高寶寶 海明威,美國作家,是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一部《老人與海》,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 《紐約時報》評論說: 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國人。
  • 《大宅門》白景琦:娶錯老婆毀三代,都是近親惹的禍
    有句俗語:女的嫁錯老公毀了自己一輩子,男的娶錯老婆可是要毀三代的。 莫名就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大宅門》。 大宅門在白景琦手中經營的是很興旺的, 白景琦本人,文武雙全,英雄了一輩子,撐起偌大一個家業。
  • 娶妻不賢毀三代,戰功赫赫的賈代善娶了史老太君是家族走背運開始
    娶妻不賢毀三代,戰功赫赫的賈代善娶了史老太君,是家族走背運的開始。賈母培養出了怎樣的兒子呢?沒一個成器的。賈赦是個好色的無恥之徒。賈政,說到底就是個沒有才氣也沒有志氣的書呆子,老學究。他是個無趣又冷漠的人。官場上沒有任何建樹,或許也沒想有建樹。他佛系得很,喪偶式育兒。該管時不管,管就瞎管。出氣為先,教育有麼?他是棵枯木,這樣形容最合適。但被誰斷了根呢?他的志氣朝氣哪裡去了呢?賈政是上一個賈寶玉,他被溺愛長大,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唯一的個人奮鬥是要科舉靠功名。不過連這機會也被奪去了。
  • 女人強勢毀三代?只要日子過得好,女人強勢又如何
    有人說:「女人強勢,陰盛陽衰,兄弟不睦,婆媳不和,家庭必定衰敗。」也有人說:「女人太強,好景不長。女人當家,牆倒屋塌。」還有人說:「娶個強勢女人毀三代」也不知是哪個混帳人說出的這些言辭。試問,哪個女人是天生強勢的?女人本弱,都想有個依靠,有個港灣,之所以強勢,只能說這個女人身邊沒人可以依靠,沒人能做她避風的港灣。這社會全是對「強勢女人」的謾罵和譴責,又有誰體會過強勢女人背後的心酸?哪個女人不想溫柔如水,小鳥依人,只是現實殘酷,逼迫的女人不得不強勢。
  • 娶錯老婆毀三代!潘粵明娶董潔家庭事業毀了,但其實最苦的是孩子
    兩個人當初公布戀情的時候,是多麼的羨煞旁人,郎有才女有貌的甜蜜愛情得到了很多人的祝福,在結婚一年以後有了愛情的結晶,一家三口其樂融融。但福兮禍所伏,這樣圓滿的婚姻,還是沒有走到最後,兩人選擇了離婚,離婚後的兒子頂頂跟著母親董潔生活,所以潘粵明經常在兒子生日的時候,在微博上為兒子慶生。
  • 「網紅」海明威,一種被自我人設禁錮的作家生涯
    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像童年的某一個春天,傍晚的時候,一切都好好的,一夜暴雨,第二天,世界全變了,滿地都是青芽,你目睹了大地最神奇的力量。他所說的,自然是海明威。今年,是美國作家海明威誕生120周年,當我們重新回望煙雲厚重的20世紀歷史時,依然難以找到在人生經歷的豐富性上能與之匹敵的作家。
  • 海明威41年前的今天開槍自殺 晚間問候成為遺言
    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查姆他的居所裡開槍自殺  沒想到這一句晚間的問候,竟成了海明威對每一個人說的最後一句話  這一天是星期天,已被確診為患有痴呆症的海明威起床很早,他的妻子瑪麗還在睡覺。
  • 滕威 |課堂講稿之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
    一方面,表面上好像是他父親佔了上風,所以他按照父親設定的軌跡亦步亦趨:三歲就有了第一根釣魚竿,是父親送給他的禮物;十歲開始吸菸,而且有了第一桿獵槍,爸爸教他射擊;十二歲開始喝酒,而且喝的是那種劣質whisky;據說十三歲就有了跟女人上床的經驗;十四歲開始學拳擊。誰要敢懷疑海明威不是真爺們,他肯定會惱兇成怒。
  • 海明威的愛情往事:第一任妻子令其追悔一生(圖)
    (資料圖片)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曾在美國暢銷逾百萬冊,掀起過一輪「海明威熱」,記者日前從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獲悉,該書簡體中文版最近已經引進內地。  靜默一個世紀之後,美國作家保拉·麥克萊恩首次將海明威與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的愛情往事公之於世。經由出版社和版權代理機構聯絡,記者通過郵件採訪了保拉·麥克萊恩,聽她還原一個少為人知的海明威。
  • 「一代沒好妻,三代沒好子」,三種女人再漂亮,男人不能娶回家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幸福長久,婚姻長久不長久,生活過得幸福不幸福,跟選擇的另一半也有很大的關係。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老一輩人說這樣一句話「一代沒好妻,三代沒好子」,什麼意思?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說家中一代沒有個好妻子,三代就沒有好子孫。從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家中有一個好妻子有多重要。
  • 梅荷:海明威為何會自殺?在他的小說裡可以找到答案
    一、他為什麼要自殺?直到我看完他所有的短篇小說 讀海明威的小說,心情很複雜,也很沉重,前提是我一直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自殺?一個優秀的有著突出貢獻的作家,為什麼要自殺呢?直到我看完他所有的短篇小說,和他的長篇小說《老人與海》。 海明威晚年的面貌,直觀視覺給我一種剛直不阿勇敢善良的感覺,就像《老人與海》裡下海捕魚的老人那種形象。讀他的小說,走近他的內心世界,才知他是一位多麼令人尊敬的作家。他的內心一片純淨,像孩子,也像老人,脆弱而又無畏,高貴而又自律。
  • 除了海明威,習近平主席的美國書單上還有哪些作家?
    除了海明威,習近平主席的美國書單上還有哪些作家?美國當地時間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西雅圖發表演講時,提到了他閱讀的數部美國經典。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提及的美國經典包括《聯邦黨人文集》、託馬斯·潘恩的《常識》、海明威《老人與海》,以及一本基辛格博士近作《世界秩序》。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到的美國作家包括梭羅、惠特曼、馬克·吐溫、傑克·倫敦等。
  • 什麼是作家最好的訓練?海明威這六個字,揭露了真相
    或許只有在有作家的高校才能容得下我。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還是得遇上賞識你的老師,目前沒遇到。只能朝更高的平臺走去,別無選擇。02長得帥的男人一般都會徒有其表。女人倒追男人都沒什麼好結果。漢語言文學和考古學都是畢業以後沒人要的專業。我們的專業更冷門,出來不知能幹什麼。
  • 女人成就了他,但也毀了他
    原創 2017-12-21 宗城 新京報書評周刊 新京報書評周刊12月21日,是美國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去世的日子。菲茨傑拉德的好友、美國作家海明威曾寫道,是女人毀掉了菲茨傑拉德。海明威與菲茨傑拉德的妻子澤爾達一向不怎麼和睦,還曾勸菲茨傑拉德早些離開澤爾達。但海明威可能沒有看到硬幣的另一面,女人毀掉了他,女人也成就了他。世間事往往如此複雜,正如菲茨傑拉德與澤爾達的感情,相愛相殺的兩人,至死仍然堅定地視對方為一生摯愛,並從未後悔自己的選擇。
  • 海明威——尼克.亞當斯故事集第一部分:死亡原來離自己如此近
    文章重點解析第一部的5個章節:講述尼克亞當斯童年發生在北方森林中的故事。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是一名感動世界的美國作家,一提到海明威,我就想到了那個《老人與海》中與大馬哈林魚搏鬥的老人:堅韌、倔強不服輸。這像極了現實中的海明威。
  • 海明威:死於1961
    ——海明威 倘若他能夠擺脫塵世間所有的勞苦,在死亡中永眠,像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似的連夢也不做,那他將會多麼高興啊。他不但對生活感到疲倦,幾十年來不斷寫作,也使他精疲力竭……」1917年,芥川龍之介在《戲作三昧》中這樣描寫寫作與死亡。當年海明威中學畢業,剛剛去《堪薩斯星報》當記者,對於後來反覆折磨他的枯竭與死亡,還沒有足夠深刻的體會。而在1935年,他寫完《非洲的青山》,已經深深感到乏力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