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發布會2020年7月24日在安泰經管學院舉行,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教授、上海交大行業研究院養老研究團隊負責人羅守貴發布了「2020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
根據聯合國的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老人佔總人口的7%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按照這一標準,我國1999年已進入老齡化階段。
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2.6%。多達2.5億的老人本身就相當於一個人口大國。龐大的老年人口退休生活豐富多彩,旅遊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深受活力老人們的青睞。
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夏季候鳥式養老在老人群體裡成為一種流行趨勢。許多臨海城市、較高緯度或較高海拔的城市在炎熱的夏季備受關注,尤其是那些自然風光宜人、人文景觀豐富,城市社會環境優越的城市,越來越受到老人們的青睞。他們通常在這些城市度過七、八兩個月,部分則多達三個月——從六月中旬到九月中旬。這種候鳥式生活極大地提升了老人的生活品質,滿足了老人對更高層次幸福生活地追求。
過去,承德、昆明、貴陽、青島、哈爾濱、大連等是夏季候鳥式養老的主要目標城市,而事實上我國南北方都還有很多城市夏季涼爽宜人,適合老人們消夏避暑。但到底哪些城市適合夏季候鳥式養老,許多人並不清楚。
首席專家羅守貴教授帶領團隊圍繞候鳥式養老的特點建立指標體系對這些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特徵進行綜合評估,並對部分代表性城市進行點評,為選擇候鳥式養老的人群提供具有科學依據的參考。
15項評價指標中自然指標有7項:七月日平均最高氣溫、七月氣溫月較差、空氣相對溼度、氣壓適宜度、空氣品質指數、全年優良天氣數、水體質量,社會經濟指標有8項:三甲醫院數量、每千人口醫生人數、每千人口病床數、A級景區數、區域整體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通便捷度、文明城市、人均消費支出。
研究團隊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確定選擇範圍:一是緯度較高地區,基本在在北緯40度以北,主要是東北地區,僅包括少量零星的西北地區城市;二是海拔相對較高但又不能太高的地區,主要集中於雲貴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中部和東部;三是東部和中部地區因特殊的地形地貌、或沿海洋流條件形成的夏季低溫島。在圈定上述三類城市的基礎上,再按照門檻指標——七月日均最高氣溫30℃以下進行篩選。最終在雲、貴、青、贛、寧、晉、魯、冀、蒙、黑、吉、遼、藏、川、鄂、疆十六個省區選取了75座城市。
在構建上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每項指標進行賦值,並對各項指標加權求和,評價結果如下表。
2020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排行榜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上海交大行業研究院院長陳方若教授表示,建議團隊可以將報告進一步精細化,為不同老人進行排行榜的個性化定製。
首席專家羅守貴教授介紹,今夏是繼去年冬季第一次發布之後的第二次發布,希望在不斷完善的基礎上今後每年冬夏兩季分別發布《中國候鳥式養老冬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和《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不僅為候鳥式養老,也為年輕人候鳥式度假乃至候鳥式工作提供參考。(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