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開店次日仍火爆:凌晨2點排隊,手撕豬肉,代購蓬勃……還能火多久?
上海Costco開店第二日仍大排長隊
8月27日,全球第二大零售超市Costco內地首家門店在上海正式開業。因人太多,商場僅營業3.5個小時就暫停營業。
28日,Costco開業第二天依然火爆,甚至有人凌晨2點來排隊……因為超市28日開始限流2000人。
很多顧客早起排長隊,有人因為難忍高溫中途放棄。
從樓內退出來的顧客表示,從室外進入樓上的車庫後還需排隊。
Costco新商機:代跑腿、代搶貨……
開業僅一天,二手平臺閒魚上已經有幾十條Costco代購信息,收取8%-10%左右的費用,運費由消費者承擔。
很會算帳的上海人:半日盈利12000
會員卡租賃
搶!瘋搶!
中國開業第一天的Costco有多瘋狂?
搶!
搶搶搶!
剛出來便一掃而空的烤雞
「手撕豬肉」
這裡還有完整視頻!真的很佩服大爺大媽們得戰鬥力。
「秒殺」茅臺
MCM、Burberry、愛馬仕之類的奢侈品也全被掃光。這還是工作日!
場面的火熱程度接近失控。據悉,開業前的預開卡和當天的辦卡數加起來,好市多會員數達到了16萬。
為何火爆?
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曾經說過:「Costco只是沒有來到中國(大陸),如果它來了,中國現在的零售業全部會死光。」話雖聳人聽聞,但也側面印證了Costco在零售業從業者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一些網際網路公司,如網易嚴選、拼多多都曾拿它對標。雷軍曾在公開場合表示,Costco是對其啟發最大的商業模式之一。
這家超市到底有何神奇秘訣?
1、賣貨不賺錢
不同於普通商超,Costco 採取了「會員制」的方式——只有成為會員,你才有資格進入超市採購商品。會員全球通用,一人辦卡,三五好友七大姑八大姨都能一起使用。
在上海,會員費為299元。
由於收取了額外的會員費,Costco可以將商品的毛利率壓得非常低。據悉,Costco門店整體毛利率低於14%,大部分商品的毛利率僅為10%—11%左右。國內同行永輝的綜合毛利率在2018年為22.15%,高鑫零售為24.79%,遠高於Costco。
毛利率這麼低怎麼辦?
其實,為Costco的利潤貢獻最大的,是消費者預先支付的會員費。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2019財年前三季度,Costco會員費收入23.02億美元,淨利潤為25.62億美元。也就是說,Costco的利潤不來自賣貨,而是幾乎全來自會員費。
而且,購買了會員的消費者就會傾向於儘可能多地在Costco購物,這種模式下的會員客單價更高,忠誠度也更高。
至今,好市多全球會員數超過9430萬人,其中付費會員超過5100萬。2018年其美國和加拿大地區的付費會員續卡率更是高達90%,全球範圍內也達到88%。
2、超市很大,東西很少。
消費者進入Costco門店,看到的不是普通超市那種不同商品琳琅滿目的景象,而是成箱的同種商品以倉儲形式堆放。商品品類追求少而精,每種商品只精選兩到三個品牌,而且銷量絕對不小。
這樣做的理念是:在同一品類中精選高質量的商品,減少消費者挑選商品的時間。
3、不想多賺錢,也不惜賠錢。
有公開資料顯示,成立至今三十多年,美國的通脹翻了幾倍,但好市多有一款超便宜的熱狗契稅套餐價格一直沒變過,還是1.99美元;超好吃的美味烤雞隻賣4.99美元,每年要賣出超過5000萬個,每年要倒貼3千萬到4千萬美元。
Costco的CFO曾經說過:「只要你們想要,我們願意每年在利潤中拿出3000萬到4000萬美元,讓烤雞不漲價。」而為了這隻烤雞,Costco專門斥資2.75億美元在內布拉斯加建雞肉處理廠。
如果把通脹率考慮進去,好市多的會員費在這幾十年裡其實相當於沒怎麼變化。
4、不滿意隨時退,隨便退
在Costco,除了電子產品之外所有商品無理由不限時退換,不管是吃剩下的還是用壞了的,都能退。
曾經有人在美國做過測試,吃過的西瓜,以不甜為理由,成功退貨退款。
過完聖誕節,把聖誕樹拿去退了,理由是樹死了。
有人買個帳篷出去露營,完事兒後把帳篷退了;新買的牛仔褲穿半個月,一不小心把膊了蓋兒卡破倆洞,退……還有把用過的電動牙刷頭退了的。
5、絕對價格控制。
Costco對價格有掌握絕對話語權,誰的面子都不給。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投資者要求好市多漲價,但創始人完全不理;
星巴克的咖啡豆沒有給它折扣,Costco就威脅要把星巴克下架;
蘋果公司曾要求只能在線下店裡賣蘋果產品,價格必須自己定,不準在網上賣,Costco一度直接封殺了蘋果;
可口可樂也曾拒絕降價,Costco直接把可口可樂換成了百事可樂……
Costco能火多久?
Costco還能提供多少1499元一瓶的飛天茅臺?還能持續提供和首個促銷日一樣便宜有吸引力的商品嗎?它能真的看懂中國市場嗎?
「國內用戶的消費習慣於美國不同,美國典型的用戶是一次性買大量的產品,中國超市購物的時候更強調方便和新鮮。所以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講,直接低價相比Costco的會員制更是其關注的因素。」Celtic House Venture Partners合伙人陳潔更是直接表示,Costco要面臨的不只是中國現有的國內外品牌大賣場,更要面對來自盒馬鮮生、美菜網、無人商店等新零售的衝擊。
諸多評論人士都認為,「持續幾年的大賣場消退不可能因為Costco的到來而逆轉。」
正如上文所述,Costco最大武器是其會員制模式。但據《深網》,陳潔表示,在中國,單純的會員制並不會成為維持爆點的有效手段,「因為音樂以及優酷等知識付費的普及,會員制在中國年輕的消費群體裡面已經越來越普遍,我相信未來會員制會成為一種主流。很多超市當年在開業的時候客流都非常多,其實Costco中國現在的會員數量是可以看的出來的,在未來還要像開業那樣火熱肯定是難以為繼的。」
Fusion Fund創始合伙人張璐表示,Costco在會員制的執行上要考慮中國的國情,「現在Costco的做法就是把美國的條款複製到國內,包括長時間都可以退貨、會員費隨時返還等。就像當初Uber在中國水土不服一樣,Uber沒有想到在它發行了補貼政策之後,會有司機間刷單等情況嚴重、甚至淘寶上出現專營刷單業務等本地的情況,Uber因此損失嚴重。」
在中國,Costco面對的是最殘酷的競爭環境,中國的線下線上零售企業都擁有超強的戰鬥能力。
例如華潤萬家、大潤發、華聯、人人樂、蘇果……等本土賣場的強力狙擊。據市場研究機構凱度消費者指數的最新報告顯示,在2019年二季度「中國城市現代渠道主要零售商市場份額」排名中,高鑫零售以8.2%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高鑫零售旗下大潤發的市場份額為7%,之後依次為:華潤萬家6.5%、沃爾瑪4.8%、永輝4.1%、家樂福2.8%。
一群在腥風血雨中廝殺出來的戰鬥者,一群在一片廢墟中成長為世界領先的零售業態,智慧門店、人臉支付、無人機配送等新技術運用讓中國早已成為全球零售業的學習範本。
另一個制約Costco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問題是供應鏈。
支撐Costco維持高性價比、保證自有品牌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商品供應鏈的把控能力。招商證券零售組的研究報告中提到,Costco對供應商的要求極高。
以肉類供應商為例,他們必須要滿足Costco對價格、數量、質量等無數要求才能與之合作:首先,Costco對食品安全要求極高,他們擁有自己的認證實驗室,配備了科學家並進行獨立抽樣檢查;其次,Costco對商品的需求量極大,因此合作商必須具備大量生產的能力;另外,Costco對於成本控制也十分嚴格,供應商可能還必須改善自己的物流以達到要求。
Costco也很難將其在歐洲或美國的優勢商品搬到中國,光是進口的稅率就將大大衝抵掉價格優勢。
零售業資深觀察人士、「靈獸」創始人陳嶽峰認為,中國的一線城市消費雖然有力,但更廣闊的空間仍然在下沉市場。Costco要有更大的發展,必須突破下沉至更低線的城市這一難題。
那些「死去」的先行者
1992年之後,一個個海外強勢渠道商們推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開啟了一個輝煌時期。
家樂福是僅次於沃爾瑪的世界第二大零售連鎖集團,1995年將大賣場模式引進中國,其火爆程度和今天的Costco完全類似。2008年,家樂福中國營業收入接近300億元,位居2008年中國快速消費品(超市、便利店)連鎖百強前十。
黃金時期的最後餘暉被電商擊碎: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雙十一;2010年,京東開始正式大規模推廣618。瘋狂的節日,瘋狂的電商,傳統零售業的日子開始變得難過。
2009年起,家樂福在中國業績開始下滑,此後每一年,家樂福中國的業績和利潤都在大幅倒退,且始終不見好轉。財報顯示,2017年家樂福中國虧損接近11億元,2018年營業利潤虧4.12億元,淨利潤虧5.78億元。
6月23日,蘇寧易購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將以現金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
2014年,Tesco(特易購)在華業務被華潤集團收購,門店改名「華潤萬家」;
2015年,泰國零售巨頭尚泰百貨關閉了最後一家百貨店;
2016年,英國馬莎百貨關閉了中國內地市場的實體商鋪;
2017年,樂天瑪特宣布旗下93家門店出售給利群股份和物美集團。
Costco會走上家樂福這條先揚後抑的老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