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史天地》2020年06期
作者:李寧,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統治時間長達6個世紀,其內政外交和興衰榮辱一直是學者筆下的重要題材。蘇萊曼一世之前的幾位素丹雄才大略,繼位前多有在地方行省擔任總督進行鍛鍊的機會,能夠在掌握權力後勵精圖治,不斷向外拓展帝國的版圖。蘇萊曼一世去世之後,奧斯曼帝國幾乎停下了擴張的步伐,勒班陀戰役的失利打破了奧斯曼人不可戰勝的神話,圍攻維也納失敗後籤訂的《卡洛維茨條約》,更是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對哈布斯堡王朝近兩百年的軍事壓迫,表明帝國徵伐的腳步已確實到了極限。
作為奧斯曼帝國歷史的拐點,蘇萊曼一世因其文治武功而得享「大帝」之稱呼,算得上名垂史冊。蘇萊曼於1494年出生,父親是塞利姆一世,母親是克裡米亞韃靼人的公主。1520年,塞利姆一世去世後,蘇萊曼一世順利繼承素丹之位,自稱「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如其先輩們一樣,蘇萊曼一世在繼位之前,也曾在卡拉西撒、博盧、卡法、埃迪爾內、馬尼薩和伊斯坦堡等地方任職,這為他後來治國理政和開創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萊曼大帝開創的盛世之盛,不僅在於「武功」,也包括他的「文治」。作為「徵服者」,他縱橫歐亞非三洲之地,在地中海世界所向披靡;作為「立法者」,他重視立法,編纂的成文法典不僅是奧斯曼帝國法律制度的基礎,也是奧斯曼土耳其法制史上的裡程碑,更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對世界範圍內的法律進步都有重要意義。作為「詩人」,他所寫的愛情詩不僅感動了妻子許萊姆素丹,也推動奧斯曼帝國的宮廷文學和史學進入黃金時代;作為「君主」,他所推行的管理模式、經濟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等,極大地提升了帝國國力,吸引大批基督徒皈依伊斯蘭教,治下的臣民們生活幸福,文化藝術發達,堪稱伊斯蘭世界的盛世。
一、「徵服者」與對外擴張繼承父業後的蘇萊曼一世重視人才,身邊聚集了伊斯蘭教法學家易卜拉欣·哈萊比、伊斯蘭大教長艾布·蘇德·艾芬迪、大維齊易卜拉欣帕夏、艾哈邁德帕夏(後在埃及行省發動叛亂)、呂菲特帕夏、建築師希南、詩人阿卜杜勒、維西和涅非、歷史學家拉馬贊、哈利菲等人。此外他還提拔了一批奴隸和家臣出身的官員。這些人對素丹忠誠可靠,能夠貫徹素丹的執政理念,有能力協助他治理好國家,也為他的南徵北戰奠定了基礎。
△1566年奧斯曼帝國的版圖
作為「徵服者」,蘇萊曼一世經常披堅執銳,御駕親徵,其兵鋒所指,往往所向披靡。1521年,在鎮壓大馬士革叛亂以後,蘇萊曼開始完成其祖父穆罕默德二世的未竟事業——消滅匈牙利人,打開帝國向歐洲內陸擴張的通道,同年8月,歐洲重鎮貝爾格勒陷落;1522年,為了解除海盜活動對奧斯曼帝國的困擾,蘇萊曼一世派遣戰艦進攻羅德島,同時親率大軍反方向包抄,經過5個月大戰後,迫降長期佔據羅德島的聖約翰騎士團,保障了帝國東地中海的安全;1526年,蘇萊曼一世與匈牙利王國重啟戰端,在莫哈奇戰役中大敗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橫掃匈牙利平原,將國境線逐漸向北推進;1529年,蘇萊曼一世率軍佔領布達,兵圍維也納,震驚歐洲;1532年,奧斯曼帝國再次圍攻維也納,但因天氣惡劣、士兵厭戰等原因,軍隊未到城下就撤兵了;1534年,蘇萊曼一世任命大維齊帕爾加勒·易卜拉欣帕夏進攻什葉派薩法維王朝,攻克比特裡斯,佔領波斯故都大不裡士,開啟了長達三百多年的波土戰爭;同年,他與易卜拉欣帕夏會合後,攻克伊拉克,佔領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無可爭議的領袖和阿拔斯王朝哈裡發的合法繼承人;1535年後,蘇萊曼一世任命巴巴羅薩(紅鬍子)雷海丁帕夏為帝國艦隊總司令,重建奧斯曼帝國海軍,後者在三年後大敗西班牙艦隊,奧斯曼人開始稱雄地中海世界;1541年,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人再起爭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戰敗後被迫籤訂和約,通過每年向奧斯曼帝國繳納費用來換取蘇萊曼一世對他控制部分匈牙利領土的認可;1548-1549年,蘇萊曼一世發動了對薩法維王朝的第二次戰爭,奪取了凡城和喬治亞的部分要塞;1553年,奧斯曼帝國發動了第三次對波斯的戰爭,蘇萊曼一世率軍渡過幼發拉底河上遊,重新佔領埃爾祖魯姆,次年雙方籤訂協議,奧斯曼人將大不裡士交還薩法維王朝,獲得巴格達以及兩河流域下遊、波斯灣等部分地區;1560年,奧斯曼軍隊全殲進攻的黎波裡的西班牙遠徵軍,佔領了阿爾及利亞等地。1566年,蘇萊曼一世從伊斯坦堡出發,年過七旬的他再次出徵匈牙利,但不幸病逝於行軍途中。
△蘇萊曼大帝,背景為蘇萊曼尼耶清真寺
通過徵戰,蘇萊曼一世成功將高加索山脈以南、東南歐的一部分、北非地中海沿岸以及兩河流域納入帝國版圖,國家人口增長了一千多萬,奧斯曼帝國也因此成為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文化多元的伊斯蘭國家。蘇萊曼一世成為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徵服者」,被歐洲人冠以「蘇萊曼大帝」的稱號,赫赫「武功」讓他成為伊斯蘭世界當仁不讓的領袖。
二、「立法者」與法典編纂奧斯曼人能夠將一個弱小的草原公國發展成為世界性帝國,必然與其採取的一系列內外政策關係密切。蘇萊曼一世及其之前的素丹們,大多能徵善戰,為奧斯曼帝國打下了萬裡疆土。但隨著不斷擴張,奧斯曼帝國內部也逐漸面臨一系列問題:徵服後的領土如何治理;將幾十個少數民族變成帝國臣民後,如何處理信仰和族屬帶來的問題;帝國在新徵服地區設置的臨時機構中出現的徇私舞弊現象怎麼解決;新舊法規內容交錯,土地制度和收稅方式混亂不堪等,都需要新繼位的素丹進行解決。蘇萊曼一世繼承皇位時,擁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天然優勢。首先,塞利姆一世只有他一個兒子,因此他不需要像祖輩們一樣爭奪皇位,從而能夠將心思放在治國理政上;其次,他少年時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推崇公平公正的價值觀念,重視保障生命和財產,尊重個人信仰自由,同時還有治理地方的經驗;第三,塞利姆一世為他留下了豐富的政治遺產,即此時奧斯曼帝國已有一套運行良好的官僚機構,有一批能夠協助治理朝政的能臣幹吏;第四,在奧斯曼帝國佔據主導地位的伊斯蘭教法學派是哈乃斐學派,受該學派的影響,奧斯曼帝國的整體環境比較寬容,擁有大批法學人才等。
出身於敘利亞的伊斯蘭教法學家易卜拉欣·哈萊比,頗受蘇萊曼一世的信任和賞識,主張編纂的法典應與沙裡亞法以及哈乃斐學派思想契合,以便確立法典的權威性和正統性。他主持編纂的《群河總匯》(1530年)是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較為完備的法典,內容涵蓋了民事、刑事、宗教、司法和行政等多個領域,頒布後既被法官審判時援引,也是法律學校的官方教材。大維齊易卜拉欣帕夏和傑拉扎德·穆斯塔法編纂的《埃及法典》(1532年)體現了蘇萊曼一世的執政理念,強調了素丹權力來源的神聖性和權威性,主張維護公平與正義,為奧斯曼帝國穩定艾哈邁德帕夏叛亂後埃及的混亂局面提供了法律依據,有效維護了帝國在埃及的統治秩序。由大維齊呂菲特帕夏主持編纂的《蘇萊曼刑法典》(1541年)是在參照穆罕默德二世時期的刑法典的基礎上完成的,完善了奧斯曼帝國的刑事訴訟程序,為刑事審判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據。《蘇萊曼法典》(1566年)是由大穆夫提艾布·蘇尤蒂主持編纂的成文法典,對帝國的採邑制度、土地制度、非穆斯林的社會地位等做出詳細規定,突出了伊斯蘭沙裡亞法的地位和作用,劃定了行省和桑賈克的範圍,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地方管理體系。此外,《奧斯曼皇家法典》《桑賈克法典》和《律書》等作為帝國法律體系的完善與補充,同樣注重強化素丹本人的正統地位,以及伊斯蘭法律法典的神聖性和權威性。
在蘇萊曼一世執政期間,奧斯曼帝國的立法活動一直在不斷進行著,並沒有因為對外戰爭等因素而終止。這些法律法典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秩序,緩和了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群體之間的衝突,化解了因徵服擴張而不斷積累的社會危機,梳理了奧斯曼帝國的地方治理體系,有效地鞏固了素丹的個人權威及其對新徵服地區的統治。這些法律文書經過不斷地修訂和彙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它們既是歷代奧斯曼帝國法律學者智慧的結晶,也是奧斯曼帝國社會文化發展的具體體現,更是我們了解奧斯曼帝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材料。它們所倡導的價值觀念,不僅奠定了奧斯曼帝國法律制度的基礎,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財富。
三、「詩人」與詩、文學和史學威尼斯駐奧斯曼帝國的公使巴爾託洛梅奧·孔塔裡尼這樣描述蘇萊曼一世:「他25歲的年紀,身材高挑而硬朗,外表柔弱,頸部稍長而面容瘦削,長著一副鷹鉤鼻,留著一簇小鬍子,儘管臉色略顯蒼白,但卻神採奕奕。他被譽為英明之主,好學之士。」這樣的素丹形象,很難讓人將他想像成一位軍事奇才,反而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君子和紳士印象。事實上,從後人的評價中也不難看出對他的褒揚與讚賞。史學家金羅斯男爵如是記載道:「蘇萊曼和他的先輩們一樣,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與先輩們所不同的,是他的文治同樣煌煌。他是偉大的立法者,在臣民眼中他是卓然高尚的君王和寬宏正義的化身。」之所以對蘇萊曼的「文治」有如此高的評價,不僅是因為他主持編纂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法典,也是由於他對文化建設的重視,開啟了奧斯曼帝國軟實力發展的黃金時代,土耳其人在文學、史學和哲學等領域的成就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16世紀時,奧斯曼帝國的古典詩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蘇萊曼一世自己就是一位詩人,從小酷愛文學的他,對詩歌更是情有獨鍾,曾以筆名穆黑比(muhibbi,意為「愛人」「情人」)為妻子許萊姆素丹寫下了不少愛情詩。他的詩歌多是以波斯語和奧斯曼語寫作,敘述生動,充滿了激情和想像力,具有波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融合後的獨特風格,表達了他對真主的敬畏、讚美和他對臣民們關愛與善意,如「人們以為財富和權力是至上的天道,但在這世上健康的魔法才是最好的國朝。人們所說的君權只是世俗的吵鬧和不斷的徵討;崇拜真主才是至尊的寶座、最幸福的財寶」。甚至「每個人的歸宿都一樣,但故事的版本卻多種多樣」等詩句還成為了土耳其的諺語。除了自己寫詩外,蘇萊曼一世還經常資助其他的詩人,正如學者吉布所言:「沒有一個時期,甚至在現代土耳其,對詩歌的鼓勵比這位素丹即蘇萊曼大帝在位時更多。」穆罕默德·阿卜杜爾·巴基是這一時期極富盛名的詩人,早年為什葉派,是巴格達烏萊瑪階層中的一員,後來改宗遜尼派,得到了蘇萊曼一世的資助與讚賞,稱其為「奧斯曼帝國的詩人之王」,他的詩歌常以大自然和愛情為主題,描繪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景象和社會上層的悠閒生活,語言淳樸,感情真摯,對奧斯曼帝國的詩歌發展影響很大。除了素丹的宮廷以外,奧斯曼帝國還有許多民間詩人,他們創作的詩歌也受到了民眾的喜愛。
詩歌的繁榮是整個奧斯曼帝國文學和史學等學科進步的縮影。16世紀以前,奧斯曼帝國的政局並不穩定,普通民眾時常生活在戰爭和劫掠的恐懼之中,社會文化方面的成就也不突出。蘇萊曼一世執政期間,奧斯曼帝國統治著伊斯蘭世界的核心地區,其文學、文化和文明也開始進入了成熟期。巴基和富祖裡便是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宮廷文學的兩位代表,前者的成就除了詩歌以外,最有名的作品便是為蘇萊曼大帝所寫的悼詞;後者被亞塞拜然人視為文學史上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作品是《萊衣拉與梅吉農》。在蘇萊曼一世去世後,儘管奧斯曼帝國國力開始衰退,但是文學的發展並未立即停滯,其黃金時代一直持續到了18世紀。
雖然有學者認為奧斯曼帝國徵服大部分阿拉伯地區後,阿拉伯史學墜入了長達兩百多年的衰落期,但仍有部分阿拉伯史學家,如伊本·突倫、古特布丁·納哈拉瓦尼、艾哈邁德·馬格裡、穆爾臺迪·扎比迪等留下了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史籍。就官方史學而言,由後人根據蘇萊曼一世的日記編撰的《戰爭日錄》,是我們了解蘇萊曼徵服四方的重要史料;穆斯塔法·傑拉扎德的《治國境界與原則的尺度》記載了蘇萊曼大帝的重要活動,以及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阿里夫的《蘇萊曼之書》則側重於記錄1520年到1555年奧斯曼帝國主要的政治和軍事活動。
四、百花齊放的盛世之盛國力鼎盛,為蘇萊曼一世執政時期奧斯曼帝國的文化藝術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素丹本人既會寫詩,也崇尚文學藝術,因而在伊斯坦堡的託普卡帕皇宮裡供養著數十位藝術家和能工巧匠。
出生於小亞細亞的艾哈邁德·卡拉西薩裡便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年輕時曾在伊斯坦堡求學,後來成為蘇萊曼一世的御用書法家。其作品靈動飄逸,自成一派,對後世影響頗大。沙赫·庫裡是當時的宮廷畫師,出生於大不裡士的他投奔素丹之後,便受到重用,其作品《龍》等流傳至今。起源於大草原的奧斯曼人既驍勇善戰,也能歌善舞。他們的舞步優雅端莊,處處體現著民族的尚武精神。很多舞蹈即使不屬於戰爭題材,但舞蹈者總是選擇身披甲冑、腰束皮帶、足蹬馬靴,同時佩戴短劍、盾牌等飾物,因而極具民族特色。
被稱為「卡拉格茲」的皮影戲,形成於奧斯曼帝國初期。自誕生之初便與伊斯蘭宗教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是奧斯曼帝國每年割禮節和齋月必備的文化活動。皮影戲演出時,需要掛一幅白色幕布,再在一定距離放置燈具,然後在幕布與燈火之間進行表演。道具多是用牛皮、驢皮和駱駝皮等材料繪成紳士、舞女、菸鬼和小矮人等各種圖案後裁剪而成的卡片,劇情多是勸善懲惡的說教,或者反映奧斯曼帝國的家庭生活。皮影戲最初僅在素丹的王宮、帕夏的府邸以及咖啡館、酒館等封閉的空間裡進行表演,後來也能夠在公園、鄉間等戶外場地演出,觀眾則主要是來自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奧斯曼男性。
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不同類型的手工藝品同樣享有盛譽。小亞細亞的伊茲尼克既是拜佔庭時代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奧斯曼帝國的彩陶製作中心。蘇萊曼一世和皇后許蕾姆素丹、大維齊魯斯坦帕夏等人對於瓷器的喜愛,讓伊茲尼克陶器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其產品類型涵蓋了餐飲器具、裝飾擺件和燈飾等多個門類,廣泛運用於清真寺和皇宮等大型建築場所,甚至一度出口歐洲,遠銷海外。此時,奧斯曼帝國的紡織業也極為發達,各式地毯和掛毯上繡著精美的圖案,紋飾充滿了典型的伊斯蘭藝術風格,高端絲織品更是深受達官貴人的喜愛。
禁衛軍出身的科查·米馬爾·希南是與米開朗琪羅齊名的藝術家,也是奧斯曼帝國最偉大的建築師。為了炫耀統治的威力,樹立伊斯蘭保護者的形象,蘇萊曼一世下令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工程與建築,其督造者多為希南。1550—1558年建成的蘇萊曼尼耶清真寺,規模宏偉壯觀,雕飾絢麗多彩,造型別具一格,整座建築除了清真寺本身之外,還包括學校、醫院、救濟院、客棧和商店等。此外,希南為蘇萊曼一世的愛女米赫麗瑪修建的清真寺、為許蕾姆素丹建造的公共浴場、為宗教領袖阿布修繕的墓塔,以及在伊斯坦堡、大馬士革和麥加等地修建的宣禮塔苦修院和清真寺等都是奧斯曼帝國建築藝術的傑作。
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是奧斯曼帝國獨一無二的盛世。在他之後,奧斯曼帝國開始逐漸衰落,繼位的素丹再也難以維持這種盛世之盛。雖然帝國在20世紀才最終瓦解,但伊斯蘭世界再也難以找出哪個時代,能像蘇萊曼統治時期那樣群星璀璨和百花齊放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