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體稱,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22日說,無法接受蔡英文選擇錯誤的路線,將臺灣推到戰爭邊緣;他也說,蔡英文不願接受「九二共識」,「聯美抗陸」使得臺灣捲入大國鬥爭。
據臺灣「中央社」臺北8月22日報導,馬英九當天上午在「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的研討會上表示,臺灣要積極避戰。
馬英九指出,4年來蔡英文完全否定合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九二共識」。他說,早在4年多前,他就不斷提醒即將上任的蔡,要維持現狀就必須承認「九二共識」,因為「九二共識」已成為臺海現狀的一部分。他強調,回到「九二共識」的正途,才是解決臺灣當前危機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甘當美圍堵大陸棋子 臺當局出損招被批「犯傻」
臺灣《旺報》8月19日發表文章稱,臺當局自甘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棋子,會把自己的經濟競爭力拉下做為陪葬,只有大害而無一利。現將內容摘編如下:
臺當局經濟部門決定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陸資」作更嚴格規範。修法後只要「單層」陸資超過3成、或具有黨政軍色彩、陸資具實質控制力,符合三者之一,都將被認定為「陸資」。臺當局顯然是在附和美國與大陸打貿易戰,表態願意擔任美國圍堵大陸的棋子,但對臺灣投資環境與經濟發展將造成不利影響。
目前對於陸資來臺,是以陸委會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制定的「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加以規範。其中認定所謂「陸資」,是指「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公司」。而「第三地區投資之公司」,是指:一、直接或間接持有該第三地區公司股份或出資總額逾30%。二、對該第三地區公司具有控制能力。陸委會參採「財務會計準則」,認定具有「控制能力」是指下列四者之一:具超過半數有表決權股份之能力、可操控公司財務營運及人事方針、有權任免董事會超過半數之主要成員、有權主導董事會超過半數之投票權。其定義可算嚴謹,各界都可以接受。
不過,陸資許可辦法中另規定,陸企在臺之經營若:一、經濟上具有獨佔、寡佔或壟斷性地位;二、在政治、社會、文化上具有敏感性或影響安全;三、對島內經濟發展或金融穩定有不利影響,只要符合其中之一,陸委會即有權撤銷或廢止其投資。這樣的規範足以嚇阻任何有疑慮的陸資。
兩岸關係並不穩定,大環境不利於陸企投資。從2009年迄今,在臺陸企投資只有1674件、23.35億美元,平均每年僅16件、2.2億美元。由於擔心兩岸關係反覆,超過8成集中在無須投注大量資本設備的服務業,且在今年第1季更僱用了2.4萬個本地員工,平均每案為臺灣創造15個以上工作機會,這和反大陸人士倡言陸企會大舉入侵、剝奪臺灣民眾就業機會的惡意質疑,恰好完全相反。
然而,當大陸在亞洲發揮龐大經貿影響力後,許多有意經營大陸市場的跨國企業常以合資方式,和陸企合作進入大陸市場,並聯手發展其他亞洲市場;將陸資認定為3成以上股權被大陸企業擁有的定義,會排除許多非陸資股權達4成、甚至5成以上「非中企控制」合資企業的投資臺灣機會,邏輯上是不合理的做法。現在準備更進一步緊縮定義,改變原來「多層認定」模式為「單層認定」模式,讓原定義之下不屬於陸資的企業可能被認定為陸資,在某些關鍵投資案中,將產生完全不同的經濟後果,不利於臺灣的產業發展。
此案若獲通過,不排除本地業者濫用嚴厲的規範,將外資抹紅為陸資,以排除競爭、擴大壟斷,這類惡性商業競爭手法屢見不鮮,未來將更猖狂。無安全疑慮的企業來臺參與市場競爭,降低其他企業的市場壟斷,對市場發展和消費者福祉都是好事;若採用臺當局從嚴認定新規,將進一步扭曲市場競爭,對臺灣產業發展不利,有這種犯傻的必要嗎?
美國正在改變對香港地位的認定,蔡英文當局迫不及待對美國表態,自甘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棋子。但美國未必和中國對抗到底,中國臺灣需要有自己的利益思維。臺當局的做法除加劇兩岸對立仇視、提高兩岸衝突風險之外,也會把自己的經濟競爭力拉下做為陪葬,只有大害而無一利,能不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