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一痛,很多人往往習慣性地懷疑就是得了「肩周炎」。治療常常也會陷入這樣的困境:起初不在意,等疼痛加劇時就會貼膏藥、針灸、理療先來一輪,結果是信誓旦旦的「肩周炎」卻因此越治越痛。
近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關節外科專家提醒,絕大多數肩部疼痛其實另有原因,尤其是中老年人或經常從事體育鍛鍊的人士都是肩部疼痛的好發人群,肩痛其實並非肩周炎,出現肩痛應及早就醫,以免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治了1年多的「肩周炎」竟然不是肩周炎
來自海珠區50多歲的周女士,退休後一直在家做家務,幫忙帶孫子,閒暇時跳跳廣場舞。一年多前開始覺得肩膀疼痛,開始痛時到醫院開些外用膏藥、吃些止痛藥都能緩解,最近2個月發現吃藥治療效果也不好,尤其是夜間疼痛明顯,影響睡眠,現在手抬起來都沒有力氣。聽周圍的朋友說是「肩周炎」,一直當成「肩周炎」在治療。
治療期間,周女士嘗試過貼藥膏、口服止痛、活血藥物、理療等多種方法。但一年多下來,去了不少地方,錢花了不少,周女士的肩痛卻是時好時壞,胳膊抬起來沒力,晚上痛得睡個好覺都難。最終周女士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關節外科被診斷為「肩袖撕裂」。周女士聽到診斷時,有些猶豫,「他們都說我是肩周炎,怎麼就變成了肩袖撕裂」?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關節外科林周勝副主任醫師介紹,「肩周炎」其實並不是一個規範的疾病診斷名稱,只是老百姓習慣上把所有的肩痛誤解為肩周炎。其正規學名為「凍結肩」,是因為肩關節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囊等軟組織充血水腫,形成的無菌性炎症,嚴重時可造成粘連,導致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的一種疾病。
「肩周炎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肩膀的活動範圍減小,而周女士則是抬胳膊時有無力感,抬到一定高度出現痛感,這是典型的肩袖撕裂」,林周勝解釋,實際上,臨床上導致肩痛的疾病,只有少部分是肩周炎,大部分導致肩痛的疾病並不是肩周炎!
找到病因後,林周勝醫生為周女士進行了經關節鏡微創手術,在關節鏡下進行了肩袖的修補手術,周女士的肩痛問題圓滿得到了解決。
專家:對待肩痛切不可一貼膏藥了之
據了解,慢性肩關節疼痛已成為繼慢性頭痛、慢性腰痛之後的第三大疼痛,約有80%的成年人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肩痛經歷。「但肩痛不像其他的兩種疼痛,公眾對肩關節疾病認識普遍不夠,有很多人在肩痛起病時都是一貼膏藥了之,這是非常不對的」,林醫生感嘆。
對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林醫生表示,主要是由於肩周炎的概念深入人心,常常誤以為肩痛就是「肩周炎」,還有就是作為一種常見病,肩痛問題由於起病慢,初期症狀較輕,往往容易被忽視。
不過這種情況也在慢慢改變,為提升公眾對肩關節疾病的認知,改善肩痛疾病發病率高、認知度低、誤區多、正確治療率低的現狀,中國「肩肘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將每年11月定為「全國愛肩月」,宣傳普及正確的肩痛知識。
林周勝醫生介紹,臨床上整個肩部疼痛疾病約60%的肩痛是由肩袖損傷引起的,20%是肩峰撞擊症候群引起的,10%是肩關節不穩引起的,「實際上,只有2-5%是由老百姓所稱的『肩周炎』——凍結肩引起的」。
很多人會說,我沒有受傷怎麼就肩袖撕裂了呢?林醫生解釋,事實上中老年人肩袖本身就有退變變性,而很多中老年人肩峰骨贅增多,或者長時間從事肩關節的過肩活動或者體力勞動,肩袖的長期摩擦,從而引起肩袖損傷。
一般來說,肩周炎主要以肩關節的多方向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而肩袖撕裂則主要以肩關節的力量減弱為主要特點,他們的治療方式卻是完全不同的,「但兩者都可以有肩關節疼痛不適的症狀,公眾確實也難以輕鬆鑑別,所以大多數肩痛的患者會選擇理療按摩、外用膏藥等模糊治療方法,常常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林醫生表示。
對於肩部疼痛的治療,林周勝介紹,針對肩周炎,大部分採取保守治療即可,治療方法有口服非甾體類止痛藥物,物理治療,封閉治療,功能鍛鍊等;少數頑固性肩周炎,經保守治療無效者,才考慮手術治療。針對肩袖撕裂,因肩袖撕裂後,自愈能力差,多數需要手術治療,可選擇關節鏡下微創肩袖縫合手術。對於肩峰撞擊症,則可選擇口服非甾體止痛藥物,外用藥物,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措施,臨床中尤以封閉治療效果顯著;經上述保守治療效果欠佳者,可選擇關節鏡下微創肩峰成形術。
關節鏡下微創肩峰成形術(醫院供圖)
專家提醒:肩部鍛鍊過度或加重病情
由於肩周炎的概念深入人心,大家熟知的得了肩周炎,就要多活動,防止粘連,尤其喜歡進行上舉爬牆鍛鍊,在肩痛時過度運動拉伸,認為活動開了就不疼了。
專家提醒,因為肩部疼痛疾病以肩袖撕裂多見,並不都是肩周炎,如果錯誤地採取肩周炎的鍛鍊方式,往往導致肩袖撕裂加重而不自知,當肩袖撕裂越來越大,肩關節無力感越來越嚴重,到最後只能採取手術治療。
林周勝,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