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南通(20世紀50年代)
人民網上海4月20日電 (唐小麗)「城市記憶」是城市形成、變遷和發展中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曾經的一幕幕歷史畫卷、一幅幅生活圖景、一種種服飾形象,都為中國城市文明留下了時代的記憶、流行的痕跡和生活的寫照。近日,在東華大學校內的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內,一場以「城市記憶」為主題的《新中國時尚流行變遷圖片展》,通過照片追尋服飾變遷中的城市記憶,講述中國人「穿」的故事。
展覽以上海為點,沿海城市為線,內地城市為輻射,通過選取30個城市,聘請30名服裝專家,以新中國成立至今為時間軸,以個體成長曆程為情景軸,深度挖掘自己、家人、親朋、鄰裡的服飾生活照片,生動體現中國人的服飾文化背景。本次展出的200幅作品正是從徵集到的3000餘幅新中國時尚流行變遷圖片中精選而成,為觀眾展現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城市海派時尚特徵的服飾流行演變軌跡。
1949年至1957年,平民化流行期
建國初期,黨和政府團結和號召各階層人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使得中國城市服飾風尚呈現新舊並存、中西皆有的獨特景象。這一時期,以中國城市的平民化時尚流行為潮流,除流行民國的西服、長衫、旗袍和時裝外,代表蘇聯社會主義形象的列寧裝、布拉吉等服飾也盛行一時。後期,新中國形象的人民裝、學生裝和雷鋒帽等服飾逐步成為城市時尚生活的主流。
1958年至1965年,儉樸化流行期
社會主義建設遭遇自然災害等嚴峻考驗,崇尚節儉、樸素大方、移風易俗成為時代的新主題。這一時期,中山裝、兩用衫、茄克衫、連衫裙和中式服裝等款式賦予城市服飾生活新圖景。後期,隨著中國經濟的調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一度出現流行「三包一尖」,即「大包頭、包屁股、包褲腳、尖頭鞋」,則被定性為資產階級的腐朽生活方式——「奇裝異服」。
1966年至1978年,革命化流行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運動席捲全國,其中,掃除「封、資、修」服飾成為初期的重點。這一時期,綠軍裝、軍便服和軍大衣等成為城市革命青年的時尚象徵。後期,一種「開襟領裙衣」一時成為「服裝革命」的代表。而在中國城市,以「高、大、全」的革命形象成為服裝的標準,造成了「老三件」(中山裝、青年裝和軍便服)和「老三色」(藍、灰、黑)的衣著風格的固化和停滯。當然,女式春秋衫則成為當時時尚的一絲亮點。
1979年至1989年,模仿化流行期
改革開放拉開序幕,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和經濟上的百廢待興激發了中國城市百姓服飾生活的復興和回歸。通過影視、報刊、時裝節、表演秀和博覽會等渠道,迅速確立了中國港臺服飾和西方服飾作為中國城市服飾流行風向標的地位。這一時期,留長髮、蛤蟆鏡、尖角領花襯衫、喇叭褲和尖頭皮鞋的男子服飾形象與大波浪、墊肩西裝、緊身衫、海魂衫、超短裙、喇叭褲、健美褲和高跟鞋的女子服飾形象,成為一時時尚。相反,中山裝則退出流行的舞臺。
1990年至1999年,品牌化流行期
這一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方針政策已經深入人心。「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中國城市建設和經濟高速增長,營造了良好的流行時尚環境和條件。緊身衫、吊帶裙、T恤衫、迷你裙、超短褲、連裙裝、單雙排西服和松糕鞋等款式豐富多彩、層出不窮。
2000年至2010年,國際化流行期
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諧社會」的城市百姓買了商品房和私家車,生活空間和衣著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國際各類時尚品牌巨頭紛紛湧入中國的各線城市,奢侈品服裝進入中國消費者的視線,並引領著時尚潮流。白領服飾、休閒服飾、運動服飾和戶外服飾等全面接軌國際時尚。後期,平價服飾和快消服飾則成為城市百姓衣生活的另一個主流。
據策展人、東華大學出版社社長蔣智威介紹說,圖片展為東華大學出版社開發《城市記憶系列圖書》和建設「基於融合發展的『絲路服飾』資源資料庫·『城市記憶』新中國服飾流行圖片庫」奠定了基礎,對於進一步豐富「海派時尚」研究、拓寬學校專業出版渠道、助推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聚集區建設都將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