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微觀經濟學中有哪些處理經濟外部性方法,簡要說明。
(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2018年真題)
答案:當一個消費者的福利或者一個企業的生產可能性直接受到經濟中其他個體行動影響時,我們就說該經濟裡出現了外部效應。外部性分為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
各種形式的外部性的存在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完全競爭條件下的資源配置將偏離帕累託最優狀態!換句話說,即使假定整個經濟仍然是完全競爭的,但由於存在著外部影響,整個經濟的資源配置也不可能達到帕累託最優狀態。「看不見的手」在外部影響面前失去了作用。正的外部性導致產量過少,負的外部性導致產量過多。
西方微觀經濟學理論對如何糾正由於外部影響所造成的資源配置不當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使用稅收和津貼。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國家應該徵稅,其數額應該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他成員造成的損失,從而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反之,對造成外部經濟的企業,國家則可以採取津貼的辦法,使得企業的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利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託最優狀態。
第二,使用企業合併的方法。如果兩個或多個企業合併為一個企業,則此時的外部影響就「消失」了,即被「內部化」了。合併後的單個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將使自己的生產確定在其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水平上。而由於此時不存在外部影響,故合併企業的成本與收益就等於社會的成本與收益。於是資源配置達到帕累託最優狀態。
第三,使用規定財產權的辦法。在許多情況下,外部影響之所以導致資源配置失當,是由於財產權不明確。如果財產權是完全確定的並得到充分保障,則有些外部影響就可能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