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處於夏季和冬季之間,氣溫變化大,夏季和冬季傳染病都有可能發生,是多種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初秋時,氣溫較高,一些腸道傳染病高發;到了晚秋,氣溫逐漸下降,風大乾燥,這時是一些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因此,秋季加強傳染病的防治,對維護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感 冒
流行性感冒:
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傳染源為患者和病毒攜帶者,在發病前的最初三天,傳染性最強。病毒隨打噴嚏、咳嗽或說話噴出的飛沫傳播。主要表現:起病急、高熱、畏寒、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乾咳,少數患者可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普通性感冒:
主要表現:咽喉痛、鼻塞和流鼻涕、流眼淚、打噴嚏、輕度發熱、頭痛和咽痛,很少出現發高熱和全身酸痛的症狀,發病周期短。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防治:
(1)要注意隨溫度變化選擇衣物,注意保暖;
(2)增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3)讓幼兒多飲水、多吃水果,適當補充維生素C;
(4)注意通風,居家和教室每天開窗通風半小時到一個小時;
(5)儘量避免幼兒出入公共場所;
(6)要注意幼兒個人衛生,要勤洗手。
傳 染 病
手足口病:
患兒有輕微的發燒,口腔內部出現水泡,有時會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淺表潰瘍。病後1—2天,患者的手腳上會出現水泡(多見於患者手指、手心和腳心的皮膚表面),但不癢不痛。
預防:
做好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儘量少讓幼兒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注意幼兒的營養、休息,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諾如病毒:
是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病原體,每隔數年就會出現新變異株,病後無持久免疫力,極易出現反覆感染或人一生中多次感染。諾如病毒全年均有流行,感染對象主要是成人和學齡兒童。
預防:
牢記「病從口入」,飯前便後要洗手,生食水果蔬菜要洗淨。喝開水,不吃生食及半生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用消毒洗手液洗手,反覆搓手至少30秒後衝洗乾淨。
紅眼病:
紅眼病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稱為感染性結膜炎,在春秋兩季最為多見,傳染性很強,用不乾淨的手揉眼、或是和患者共用毛巾等都會導致傳染。發病症狀為眼睛發紅、眼睛癢、流淚多、眼屎多、有異物感及害怕亮光等,兩隻眼睛可以同時或是先後發病。
預防:
紅眼病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所以預防紅眼病應避免直接接觸患者及其使用過的物品,如毛巾、紙巾等,也不要同紅眼病患者一同遊泳。平時不要用手揉眼、注意保持衛生。
針對秋季傳染病高發,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做好各項班級日常衛生消毒工作,以防止幼兒傳染病的流行。
晨檢、午檢
晨檢時檢查幼兒有無發燒、口腔潰瘍、皮膚有皮疹或者手、足有水泡、發熱、腹瀉等症狀情況。家長在送幼兒時,如幼兒在家有不適,要和保健醫及班級老師溝通。午檢老師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對發熱、精神狀況不佳的幼兒進行密切地觀察,及時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消毒
幼兒在活動室、睡眠室所觸碰的物體保證每日消毒,樓道扶手、地面每日消毒。進餐前、餐後對桌面及地面消毒,衛生間每天徹底消毒保持其清潔衛生,幼兒離園後紫外線消毒(包括教室、睡眠室、廚房、衛生間),幼兒毛巾、水杯每天消毒,毛巾進行消毒晾曬,幼兒餐具每餐後消毒。
室內通風和戶外活動
班級內每天幼兒來園前離園後開窗通風,如遇到霧霾天氣時打開新風空氣淨化系統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合理安排幼兒秋冬季戶外體育鍛鍊,在陽光充足的戶外活動,能使孩子嬌嫩的鼻腔、口腔、皮膚等器官逐漸適應低溫。
秋季營養需求
另外在膳食方面考慮到幼兒秋季營養需求,每天食物基礎上增加了新鮮蔬菜、時令水果。老師們更是根據氣候變化,隨時為幼兒增減衣服。鼓勵幼兒講衛生,多喝水,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