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文旅
公眾號 ID: gh_fe0ba9ff83af
古稀老人張克華的「陶瓷夢」
▲ 張克華指導孫子學習陶藝 文/圖 特約記者 魁俊梅
平川區陶瓷歷史源遠流長,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素有「西部陶都」的美譽,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平川陶瓷人對陶瓷的熱愛、發揚和傳承。
說到對平川陶瓷的傳承,就不能不說說六代從事陶瓷產業的張氏家族,不能不說說張克華,他是名副其實的平川陶瓷傳承人,他為平川陶瓷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出生世家,用心學藝
9月16日,一場秋雨過後,平川的空氣清新而潮溼,記者在平川陶研中心主任孫守南的帶領下來到了坐落在紅圈槽的張克華家。
現年74歲的張克華老先生,看上去身板還很硬朗,背有些微駝,說話語速較慢,但思維清晰,表達風趣。
張克華祖籍山西,同治年後,其太爺張鳳閣來到平川區磁窯溝建窯燒瓷。磁窯溝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在燒制陶瓷,到了清代以後,逐步形成以陶瓷為中心,兼營煤炭、白灰、石灰等日用品及建築材料的綜合集鎮,傳有吉林、雲南、江蘇、安徽、河北、青海、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等十八省人來此謀生,有「碼頭之地」之稱。
太爺張鳳閣是位全工藝陶瓷匠人,是張氏家族陶瓷產業的創始人,他精於制陶,善於經營,使張氏家族世代成為陶瓷大戶。
1952年,靖遠縣人民政府派工作組到磁窯幫助成立互助組,時年,10歲的張克華就在磁窯溝自家窯裡幹一些攪輪、曬坯等力所能及的活兒,並開始跟著師傅學習燒制陶瓷。
說起當時學藝的情形,張克華一改謙虛和內斂,露出些許得意和自豪來。他說,剛開始,師傅看他是一個十歲的娃娃,不願教。可是,他就不服氣,賴在師傅跟前不走,定定瞅著師傅制坯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看完了,就在旁邊空閒的輪子上自己做,而且還做得有模有樣。
這讓師傅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他看出張克華是一個可塑之才,也真心喜歡陶瓷,因此正式收他為徒,從尋找陶瓷原料開始,到煉泥,拉坯,成型,一步一步教他陶瓷手藝。而此後的事實證明,張克華也沒有辜負老師的厚愛。
學完了制坯,張克華還不滿足,他要學太爺,掌握陶瓷製造全工藝,因此後來他又去學習裝燒工藝。「泥做火燒,關鍵在窯」,燒窯成功與否是瓷器質量優劣的重要環節。燒成過程是陶瓷製造工藝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因此,張克華學得格外用心。他從最簡單的裝坯開始學起,到滿窯,封窯門,燒窯,到觀火測溫,止火冷卻,每一步都是保證陶瓷質量的關鍵,每一步都認真而嚴謹,絲毫不敢馬虎。也因此,十三、四歲張克華便成長為一名全手藝陶瓷工人。
多次轉型 堅守祖業
1956年,磁窯溝成立了「靖遠磁窯陶瓷生產合作社」,私人的瓷窯都集中歸入合作社統一生產,統一銷售。所有的工人一律施行計件工資。十三歲的張克華那時已經正式成為一名陶瓷工人,每月大概領二十一二塊錢,能夠養活自己了。
1958年,磁窯陶瓷合作社改名為「靖遠磁窯陶瓷廠」,實現了由集體企業轉為地方國營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手工攪輪加工向機器加工的轉變。改名後的陶瓷廠,為了擴大生產,提高產品質量,也相應地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將之前的直煙窯改為倒煙窯。後來,又新建了隧道窯。隧道窯的建成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使磁窯溝的陶瓷產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當時,磁窯溝的生產生活條件很艱苦。沒有電,人們主要靠燒煤取暖、生火做飯。更沒有自來水,生產用水是溝裡的苦鹹水。生活用水則要到十幾裡外的溝外去驢馱,人擔。人們的衣食住行用品都要去溝外採購,但人們對陶瓷的熱愛沒有改變,對陶瓷工藝的精益求精從未停止……」張克華深有感觸地說。
那時,不論生產設備還是生產技術都很落後,拉坯機是兩個手工攪輪。粉碎原料靠驢拉著石碾子碾碎,拉坯、曬坯、上釉、裝燒等等所有製造流程基本上都是手工。而運送更是由驢馱運出去的,因此生產銷售都很滯後。但是勤奮好學的張克華卻在這裡學到了精湛的陶瓷手藝,打下了將來重振陶瓷祖業的堅實基礎。
1961年,張克華十八歲,適逢新婚,陶瓷手藝剛剛成熟,事業也剛剛起步,卻遭遇上山下鄉運動,除了大哥,張氏全家都被下放到靖遠縣東升鄉柴新村,耕田種地當農民。這讓他一度陷入低迷情緒中。但張克華的血管中流淌著陶瓷世家的血液,張克華的內心深埋著振興張氏陶瓷的火種,只要一陣春風,就會熊熊燃燒起來。
1972年靖遠磁窯陶瓷廠遷出磁窯溝,在刀楞山下新建廠房,廠名由靖遠磁窯陶瓷廠改為靖遠陶瓷廠。新建的陶瓷廠,把罐形窯改建為隧道窯、隔煙窯。陶瓷生產從運輸、原料加工、制坯、烘乾、到上釉、裝燒大部分實現了工藝流程的機械化。
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大江南北沉睡的土地。也許是重振祖業使命的召喚,也許是他對形勢的正確把握,一次,張克華來到磁窯溝,看到有人在拆陶瓷廠遺留下來的窯爐設施,他心裡猛然一亮,這些磁窯稍加修繕就可以生產啊!而且那些埋藏了近二十年的陶瓷製作工藝在這一刻仿佛鬼神附體,全部甦醒了。
興奮異常的張克華趕緊找到靖遠陶瓷廠書記李玉佩,向他申請保留借用那些廢棄的瓷窯及簡易設施,搞個體經營。李玉佩很痛快就答應了。張克華就在原來廢棄的兩個窯裡開始了陶瓷創業。那時,社會上對個體經營還十分敏感,親戚朋友都勸他不要莽撞行事。但是,與時俱進的張克華毅然決然重起爐灶,幹起了個體燒窯。
「當時,磁窯溝只有我一家磁窯生產陶瓷」,時隔三十多年,張克華依然忍不住激動情緒,自豪地說,「在我的帶動下,到八十年代末,小瓷窯遍地開花,從磁窯溝一直建到了周家地,建到了靖遠、會寧……」的確,當時親朋相鄰們看到張克華家的瓷窯賺了錢,紛紛效仿,以至於當時平川地區大大小小的瓷窯發展到四五十家。
與時俱進,不忘初心
1991年,看到磁窯溝已經沒有多大發展前景,張克華把廠子搬至平川區所在地七泵房後面的紅圈槽,在那裡與老三老四以及外甥共同合資組建了盈勝聯營陶瓷廠。一共三個窯,一年能燒三四十窯,每一窯大概有六百件,年產值在三四十萬左右。後來,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又貸款增建了一個隧道窯。「貸款後,壓力很大啊,常常失眠……」創業路上有苦也有甜,張克華痛並快樂著。
在採訪過程中,張克華最喜歡說的一個詞是——與時俱進。事實上,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儘管沒念過幾年書,但張克華喜歡動腦子,尤其在陶瓷這件事上,特別地較真。
八十年代初,在磁窯溝創業時,看到遺留下來的那些磁窯都是一個門,添火比較吃力不說,還特別費煤,燒出來的產品也因為火溫不均勻而質量參差不齊。後來,他經過多次琢磨,對舊窯進行了大膽的改造,將一個門變成了兩個門,實踐證明,這次改造很成功,省煤省力,且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
後來,他又在裝窯方面動起了腦子。別人裝窯都是六指寬的距離,而他偏偏要將距離縮小至二指寬,確保裝燒的安全性、穩定性。這一新舉措,不但增加了產品燒制數量,而且還使產品在燒制過程中受熱均勻,燒出來的產品釉色鮮亮,質地優良,增強了賣相。
2004年,張克華主動退出盈勝聯營陶瓷廠,協助其長子張明彪籌建了盈耀陶瓷廠。盈耀陶瓷廠佔地面積六百多畝,投資五百多萬,上線現代化的天然氣窯和梭式窯,成為平川陶瓷企業中的佼佼者。為了能夠積極響應國家的環保政策,張克華還對瓷窯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充分利用天然氣窯產生的餘熱,進行晾坯、烘焙等工藝,既節能,還環保,且提高了產值。
目前,張氏家族還經營著隴燁、泰瑞、昱恆、盈勝、盈耀等陶瓷企業,是當地制陶業的主要力量,侄子張國明的隴燁陶瓷廠更是平川陶瓷的龍頭企業。子侄孫輩有20多人從事陶瓷產業,在這些企業務工的人員近千人。
至今,年逾古稀的張克華還牽心著陶瓷廠的事情,茶餘飯後不時到陶瓷廠溜達,一來解悶,二來監督兒孫們確保陶瓷產品質量,有時心血來潮,還要玩玩泥巴。
在盈耀陶瓷廠
在採訪結束時,張克華和孫子一起帶領記者一行參觀了盈耀陶瓷廠。穿過一片黑瓷大缸的世界,來到一座龐大的陶瓷車間,車間裡電腦監控的天然氣窯,正在燒制缸罐碗盆。晾曬車間裡,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正在專注地用陶泥塑造著什麼。
張克華在給小姑娘指導
張克華老人站在小姑娘身邊看著,不住地讚嘆,指點,這一幕溫馨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畫面,讓在場的所有人內心一動:這就是傳承啊。只要有了一代又一代熱愛陶瓷的人,平川的陶瓷將會發揚光大,而「西部陶都」這個美譽也會更加底氣十足。
來源:華夏文明導報白銀周刊
紅色勝地·西部陶都
原標題:《古稀老人張克華的「陶瓷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