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18日電 題:中國經濟不是「脆弱的易碎品」
中新社記者 馬佳佳
全球新冠肺炎戰「疫」當前,新冠病毒與中國經濟等話題出現在美國《彭博商業周刊》17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封面時,卻被合成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脆弱的中國(Fragile China)」。
紅白雙色的封面宛如一個巨型易碎標識,「中國(China)」被影射為易碎的「瓷器(china)」,意似老調重彈「中國經濟崩潰論」。
其實少數西方媒體像這樣玩弄文字遊戲,利用疫情借題發揮,歪曲中國的雜音不時「推陳出新」,但每次鬧劇的結果都相似:在事實面前,這些言論終成「易碎品」。
無獨有偶。在日內瓦12日舉行的記者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被西方媒體詰問中國政府是否要求世衛組織給予稱讚時回答:「中國不需要向我們施壓來獲得讚賞,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這就是事實,全部的事實。」
國際觀察家們都能注意到,不止世衛組織本身,幾乎所有成員國都在讚賞中國所做的事情。中國的很多有力行動和措施減緩了疫情傳播,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窗口期。正如譚德塞所言,「我們應該說出事實,而這就是全部事實。」
疫情當前,許多國家政要名流感嘆,中國人民戰勝疫情的決心令人驚嘆,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示出的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顯示了中國制度的優勢。
中國的抗疫代價引發人們對經濟增長的擔憂本很自然,但是會否如《彭博商業周刊》所言「脆弱易碎」呢?國際組織及多國經濟學家通過觀察分析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12日表示,IMF正在評估在中國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就目前形勢而言最可能出現「V型」增長,即經濟活動出現下滑後迅速回升。「此種情況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是相對可控的。」
IMF發言人格裡·賴斯次日也說,「從中長期來看,我們仍然相信中國經濟具有韌性。這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中國擁有應對這一挑戰的資源和決心。」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援引首席經濟學家亞歷克斯·菲斯泰的觀點認為,隨著疫情感染速度逐漸放慢以及中國企業本周起逐漸復產,中國的經濟活動有望在1個月內恢復。他預測:「一旦疫情得到控制,中國的經濟增速甚至可能高於平時。」
俄羅斯各界更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認為從當前中國金融、證券發展看,疫情不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奧斯特羅夫斯基認為,中國經濟相當有活力,到今年底GDP可能仍將保持差不多的增長,第一季度會有所下降,但這是季節性的,中國經濟活力將逐漸釋放。
前不久,美籍義大利作家馬意駿(Mario Cavolo)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評論文章,深入探討一些西方國家疫情之下出現的各種過激反應,以及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政府的詆毀。文章閱讀量短短數日就突破百萬,引發讀者共鳴:「我們需要更多這樣不帶偏見的聲音」,「感謝你有這樣非常平衡的觀點」……
或許可以這麼說,中國讀者已對西方一些主流媒體充斥的這類對中國的歪曲與偏見感到厭倦或憤怒。中國經濟也必然會用加倍的復甦、全年的努力去實現它增長的堅定目標。
風雨之後見彩虹。疫情確實給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挑戰,但這將是階段性、暫時性的。中國經濟有著強勁韌性、巨大潛能、豐沛活力,中國完全有條件抵禦各種風險挑戰,中國經濟大勢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也不會改變。這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