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蔡英文領導風格的混亂,已造成民眾認知的錯亂,讓她變成臺灣有史以來執政周年民調跌最兇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這樣的困境主要還是蔡英文在治理臺灣的「定向」出了問題。最重要的是,對於兩岸問題,蔡英文要有勇氣向走不通的「臺獨」路說不,交不出兩岸成績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執政必定失敗,釀成兩岸衝突,更會成為臺灣的罪人。
社論摘編如下:
呂秀蓮日前向蔡英文喊話「再不努力,臺灣會亡在你手裡。」無獨有偶,林濁水感慨指出:「蔡英文是謎樣臺灣地區領導人嗎?」林濁水依據民調指出,蔡英文在民眾印象裡,獨斷獨行、溫和理性、優柔寡斷3種完全相悖的人格特質比例竟然相近,顯示蔡英文領導風格的混亂,已造成民眾認知的錯亂。
林濁水指出了重點,蔡英文領導角色失焦、方向失準,正是蔡英文這1年執政跌跌撞撞引起各方強烈不滿的重要原因。尤其言語與行動脫鉤更快速瓦解蔡英文的高人氣,變成臺灣有史以來執政周年民調跌最嚴重的臺灣地區領導人。
這樣的困境主要還是蔡英文在治理臺灣的「定向」出了問題。在選舉時,蔡英文語言的特點在於「重程序輕實質」,以「文青語彙包裝美麗願景」,不表態、不承諾、不讓任一立場有聚焦質疑的空間,連兩岸問題也以模糊的「維持現狀」帶過,固然縮小了打擊面,但在執政時延續這樣的風格,也縮小了建設面,模糊了臺灣地區發展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風行而草偃,當臺灣地區領導人沒有中心思想以及一致性的時候,整個團隊就會掉進「後知後覺」、「前後反覆」的虛耗中。就以能源議題而言,面對今夏限電危機,不得不準備重啟「核二廠」,立刻打了「我是人,我反核」的耳光。核能降載,不得不升高燃煤發電比例應對,因此而產生的空氣汙染問題,則衍生成「北部用電,中部廢氣」的對立。綠營過去不斷指責臺電說謊,高喊「非核不會缺電」,現在面對頃刻即至的缺電危機,後語難對前言,才會推出「去賣場吹冷氣可抽獎」的無釐頭政策。
勞工議題方面,民進黨在「砍七天假」、「一例一休」的反覆,更證明了在經濟的體質好轉之前就要強推「一例一休」,不但造成企業調度不便,讓更多以增加收入為首要考慮的勞工想加班而不可得,形成了產業、勞工、社會三輸的局面。甚至,民怨高漲讓民進黨「立委」何欣純在選區跑攤時,因「一例一休」被拒絕上臺致詞,才知事態嚴重,決心提案修「法」。
至於同婚議題,要「專法」或「民法」,民進黨內莫衷一是,坐視社會兩極對抗升高,蔡英文仍舉棋不定。拼經濟非常重要,夏普社長戴正吳解釋,中國大陸、美國和日本招商態度積極,唯獨臺灣地區冷冰冰。戴正吳語重心長表示,臺灣是他熱愛的故鄉,但社會瀰漫反商情緒,上自臺當局下至地方政府都不關心夏普的新投資,中國大陸、美國和日本卻熱情款待,有如天壤之別。失去大投資案,臺灣經濟成長與就業機會能改善嗎?
臺灣的經濟與大陸緊密連動,當兩岸關係呈現一潭死水時,投資者為避免傷害,自然傾向暫緩投資、減少消費。但急死太監,皇帝卻不急,兩岸關係持續滑坡,經濟受害,民眾吃苦,蔡當局仍如陌路人,一副事不關己。
只有到了衝突爭議發生時,例如無法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民進黨才生龍活虎起來,開一場又一場記者會,但除了斥責、怒批、嚴正表示等類似字眼翻來覆去,結論仍是「沒步」,至於動員「友邦」支持,也只能換到口惠,距離WHA會場卻愈來愈遠。徒勞無功等於默認自己「無能為力」,再多的新聞稿也只是卸責的推卸之詞。
要打破這些糾結的困境,蔡英文得先自我「改造人格」,治理臺灣不能打啞謎,更不能躲在隱形鬥篷後,面對臺灣地區的萬千困難,民眾需要的是一個「看得見」的臺灣地區領導人;看得見,指的不只是蔡英文的軀體,更重要的是蔡英文的意志與決心。
於能源、於「一例一休」,過去主張錯則錯矣,蔡英文不需怕犯錯,更不能怕認錯,要讓民眾看到蔡英文知錯能改的勇氣,才能為臺灣重新定向出最好的政策;於同婚,蔡英文應果決表態,莫讓社會繼續升高對立;於經濟,蔡英文必須擔當臺灣的火車頭,為臺灣指引方向;更重要的是,於兩岸,要有勇氣向走不通的「臺獨」路說不,交不出兩岸成績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執政必定失敗,釀成兩岸衝突,更會成為臺灣的罪人。
蔡英文民調滿意度雖低,支持度仍能維持平盤以上,呂秀蓮的話語會不會成為預言,要看蔡英文面對左右為難困局,是不是能蛻變為有智慮、有擔當,不怕火紋、願上火線帶領臺灣的燃燒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