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線是描述顯卡架構的名詞,以更準確地衡量GPU實際運算能力。管線並不是一般熟悉的工程專有名詞,在GPU上有不同的管線,可在任何時間各自提供不同功能。
傳統上,它通常用來指專用TMU上的附加像素著色單元。
2製程 : Manufacturing Process
製程這個名詞是指在製作集成電路的製造過程中的結構大小和精密度,結構越小,製程越先進。例如與0.13微米製程相比,0.18微米製程所生產的處理器體積大、效率低,這是因為較小的電晶體,工作時所需的電量通常較低,發熱量也相對較低。較小製程也代表工作單元間的距離比較短,數據傳輸所需的時間也較短;較小製程有距離短、耗電低及其它優點,因此頻率頻率速度較高。
說得複雜一點,「微米」和「奈米」這 兩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製程大小。1奈米等於0.001微米,「0.09微米製程」也就是「90奈米製程」。如上所述,較小製程通常與較高頻率速度有關。例如,當我們拿0.18微米製程處理器的GPU與0.09微米(90奈米)製程的GPU相比時,一般0.09製程的GPU會有較高的頻率。
GPU的核心頻率以兆赫(MHz)為單位,該單位代表「每秒百萬周期」。一般來說,核心頻率越高,GPU的速度越快,每秒工作量越多。
不過,核心頻率並非這麼絕對,畢竟GPU架構對真實性能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顯存大小可能是影響顯卡性能的因素中最被高估的方面。大多數消費者常常會把卡片上RAM的大小拿來作為區分顯卡檔次的依據,但實際上與其它因素相比,如時針頻率及內存接口,顯存的大小對顯卡整體性能的影響並不大。
一般來說,在大部分的情況下,128 MB顯存的顯卡與256 MB顯存的顯卡性能大致相當。雖然在某些具體應用中,顯存大小與性能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增加顯存並不會自動提升效能。
如果要提高材質的解析度,增加顯存倒是個有效的辦法。如今,遊戲開發商經常使用多重材質集來開發遊戲,如果顯存足夠大,那麼材質的解析度就越高,高解析度的材質可以為遊戲畫面提供更清晰的材質。
顯存位寬是影響顯存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主流的顯卡,其顯存位寬大約在64~256位之間,高端顯卡大多可至512位。
從理論上講,隨著總線位寬的增加,每周期所傳輸的數據資料量便就大,顯卡的性能便會得到明顯的提升。例如,比較頻率相同但位寬不同的顯卡,可以明顯看出,128位總線傳輸的數據是64位總線的兩倍,而256位總線則傳輸四倍的數據。
顯存的位寬越高(即每秒通訊量),意味著顯存的性能便越高,這也是為什麼顯存總線位寬比顯存大小重要的原因。因為在同樣的頻率下,64位總線的內存實際的傳輸速度僅為256位總線的25%而已!
將顯存位寬與顯存大小結合起來考慮,一般認為,使用 256位128 MB顯存的顯卡,其性能往往高於使用64位512 MB顯存的顯卡。
來源:網絡整理
關於 Imagination微信號
權威發布有關Imagination公司CPU,GPU以及連接IP、無線IP最新資訊,提供有關物聯網、可穿戴、通信、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應用信息,每日更新大量信息,讓你緊跟技術發展,歡迎關注!伸出小手按一下二維碼我們就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