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童11歲讀數學碩士 平靜面對外界質疑(圖)

2021-01-11 央視網

文、圖/本報記者何濤

  今年9月,年僅11歲的沈詩鈞將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這無疑又是轟動教育界的一大新聞。

  沈詩鈞是香港人公認的「神童」。2007年9月,9歲的沈詩鈞被香港浸會大學錄取,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生,為公眾所關注。

  隨後沈父刻意避開媒體,沈詩鈞度過了兩年低調的大學生活。近日,沈詩鈞剛剛結束了大二階段的學習任務。

  與內地的神童集中在一起「扎堆」學習不同的是,沈詩鈞在香港浸會大學與20多歲的成年學生一起上課。

  這樣一種全新的神童培養模式給人們帶來哪些啟發呢?

  近日,本報記者前往香港獨家採訪香港神童的大學生活。

  6月7日,在香港浸會大學一間名叫聯福樓的餐廳裡,記者見到了11歲的沈詩鈞。

  比起兩年前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沈詩鈞明顯長高了,但仍保留著一張稚嫩的臉。「快喊何叔叔!」沈詩鈞的父親沈振雄對孩子說。但沈詩鈞有些羞澀,沒有好意思喊出來。

  父母不再當陪讀

  沈詩鈞剛剛結束了大二學期的期末考試。此次,沈詩鈞一共考了6門課,其中4門是有關數學的,還有一門西班牙語和一門義大利語。6月7日,期末考試成績仍未公布,不過沈詩鈞並不太擔心。「數學肯定沒問題,西班牙可能不是很好。」沈詩鈞抓著腦袋,有些頑皮地告訴記者。

  在此次的一次考試中,100分為滿分的微積方程中期考試中,詩鈞得99分,全班排名第四。

  對於一個年僅11歲的孩子來說,沈詩鈞已經順利地度過了兩年的大學生活。

  2007年9月,沈詩鈞入浸會大學後,有整整一年時間,沈振雄都是當沈詩鈞的陪讀。「作為父母,剛開始主要是擔心他年齡太小不適應大學生活。後來,發現這種擔心是多餘。只花了很短時間,他去上廁所、去食堂、找老師都沒有問題了。」

  從去年9月開始,沈振雄決定不再每天陪兒子上學了,沈詩鈞從此獨自上學、放學。

  家住香港灣仔的詩鈞每天在上學的路上就要花費45分鐘,他先從灣仔搭巴士過海,然後在紅磡坐兩站地鐵到九龍塘,出地鐵口後再步行15分鐘到學校。

  沈詩鈞每天的生活都十分有規律,每天早上8點起床,晚上9點睡覺。晚上放學回家後,他還溫習兩三個小時的功課,幾乎是從來不看電視,也不打機。課餘時間,沈詩鈞最喜歡玩的是「LEGO」,一種像積木一樣的兒童益智玩具。

  與普通學生一起上課

  根據浸會大學的安排,沈詩鈞上課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與其他普通大學生一起學習。浸會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唐創時博士說,浸會大學特別為沈詩鈞同學設計了五年全日制課程,完成後可獲頒數學理學士學位和數學哲學碩士學位。沈詩鈞於首學期修讀四科,包括兩科一年級數學主修科《數學分析》和《統計方法和理論》,以及兩科通識科《基礎計算機》和《西班牙文》。

  至於沈同學選修的科目,則會因應他上學期的學習進度作配合,決定選修那些適合他發展的學科。沈同學於五年內,除數學主修科目之外,需要與其他學生一樣修讀語文、體育、計算機、宗教與哲學等科目。

  唐創時說,浸會大學以英語授課,沈同學選修課程的要求和學分不會有別於其他同學,教師在講課時亦會一視同仁,他將與其他同學一起上課和研修,進行學術研究,他同樣需完成課程的要求,繳交功課及通過考試。與其他新同學一樣,數學系將安排系內教授作為沈同學的學術導師,專責發展他的數學潛能和做師友輔導。

  剛剛結束的大二學期,沈詩鈞平均每天有5個小時的課程,一周總共有25節課。

  個子小定坐第一排

  沈詩鈞是小學都沒有讀完,就從小學一下子跳升到大學。面對更自由和更有挑戰性的大學生活,沈詩鈞說自己並沒有什麼壓力,相比讀小學而言,他更喜歡讀大學,「因為不需要學習那麼多的東西。」

  在浸會大學上課的時候,沈詩鈞有一個習慣,就是肯定會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因為其他人比我高。」沈詩鈞邊告訴記者,邊做出調皮的表情。

  在上課的時候,教師也經常會點沈詩鈞回答問題,「教語言課的老師最喜歡點我回答問題。上數學課的時候,別人不會答的問題,老師也會點我回答。」

  沈詩鈞最喜歡上的課也是數學課。在沈振雄的記憶裡,沈詩鈞對於數學一直特別感興趣。在沈詩鈞上大學之前,有一次父親專門問他,「興趣是什麼?」「數學」,沈詩鈞回答得很乾脆。

  正是因為沈詩鈞從小對數學感興趣,沈振雄才開始不斷教兒子數學,並且不斷增加沈詩鈞對數學的興趣。「並不是我自己喜歡數學,才教兒子數學的。我有時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影響了他的興趣,而會阻礙他的發展。」沈振雄說。

  數學課容易通識課難

  從今年9月份開始,年僅11歲的沈詩鈞將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這將創造一個新神話。根據浸會大學的安排,沈詩鈞將在5年內完成數學系本科和碩士階段的課程。

  在學習上,沈詩鈞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數學的專業課都沒有問題,但對於本科階段的一些通識課,卻面臨著較大的難度,例如宗教課程等,可能不是一個11歲的孩子能理解的。

  沈振雄說,學校將根據沈詩鈞的情況做出一個十分特殊的教學安排,從今年開始,先讓沈詩鈞攻讀碩士階段的專業課程,然後等到大學第5年,孩子長大一些後,再回過頭來讀本科階段的通識課。

  唐創時副院長說,浸會大學會緊密跟進沈同學在各方面的發展和需要,為他進行深入和全面的評估,以期在他的選修課程上,作出最佳的組合,切合他不同階段的全面發展需要。

  面臨交友困惑

  在學校裡,沈詩鈞並沒有什麼特別要好的朋友,因為其他學生年齡上一般都比他大10歲,而且沈詩鈞與普通大學生一樣經常在不同的教室上課,「大家並不是經常見面」。

  但有時候,也會有同學主動找沈詩鈞討論數學問題,甚至是直接向他詢問一些數學問題的答案。每每面對這樣的請求,沈詩鈞都會用一個較為巧妙的方法化解。他並不會直接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同學,而是會告訴要讀的參考書目。「同學們問這些數學問題都很簡單,但我不喜歡直接告訴他們答案。」

  在父親的眼中,沈詩鈞有時也會特別調皮,一次香港一家報社的女記者前來採訪,頑皮的沈詩鈞指著一扇門說,「後面有鬼」!來嚇唬這位女記者。

  令父親沈振雄最擔心的是,沈詩鈞並沒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沈詩鈞已經與以前的小學同學很少來往了。為了幫沈詩鈞交朋友,沈振雄想了很多辦法,他主動邀請其他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去吃燒烤,找機會讓孩子們一起玩大富翁的遊戲。但不到一會兒,其他的小朋友都跑開了,只有沈詩鈞一個人還坐在那裡思考。

  與此同時,沈詩鈞也與大學的同學玩不到一起,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出去玩都是唱卡拉OK或是看電影,但這些沈詩鈞都不喜歡。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但很難解決,我也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他和同年齡的學生玩不起來,跟大學同學也玩不起來。」

  平靜面對外界質疑

  對於這麼小就送沈詩鈞上大學,父親沈振雄的做法也受到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

  著名學者張五常就在博客上指出:任何天才神童被迫而自小急攻或進什麼大學的,都是長輩的愚蠢行為。天才兒童需要的,與非天才兒童一樣,是一般兒童的生活與玩意。缺少了這些,長大後精神狀態多多少少會有點問題。大師的成就與早拿什麼名頭無關。如果一個兒童真的天賦奇高,會成大器的,那就根本不需要提早發勁。也有網友「逆風飛楊」指責,這是「功利性教育」。

  面對質疑之聲,沈振雄說,如果細細一想,大多數成功的人士都是沒有童年的,但還是很快樂。關鍵是所追求的東西是不是你的夢想。關鍵是你開不開心,而不是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

  整整三年為了照顧孩子,沈振雄都沒有外出打工,一家人生活得也較為困難。在沈詩鈞上大學期間,曾有機構提出來要贊助沈詩鈞的學費,但沈振雄最終沒有同意。「當時很困難確實有一種接受贊助的衝動,但最終還是沒有。」

  「有些機構提出附加條件,要求沈詩鈞長大後一定要在香港工作。但我不想因此而限制他的自由,所以沒有接受贊助,我也覺得還有一些人更需要那些錢。」從去年開始,沈振雄重新找到工作,「現在沒有當初那麼困難。」

  天才該不該扎堆培養?

  對於質優兒童到底該怎麼培養,中國內地不少學校的做法是把一些天才兒童集中到一個天才班裡,進行扎堆培養,而且浸會大學對於沈詩鈞的培養模式卻是融合教育,讓天才兒童與普通大學生一起學習。「到底怎樣好,這個問題困擾了我一整年。」沈振雄說。

  沈振雄說,把神童集中在一個班裡教育,會有一個標籤效應,會讓這些孩子從小就覺得與眾不同。如果一旦遇到問題,他們解決不了,反而容易產生自卑感。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天才,為什麼會解決不了問題。

  如果把天才兒童放在各個班裡,和其他普通學生一起上學,他們會覺得自己與其他同學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這種情況是最理想的。融合教育會更好一些。

  「神童」的明星生活

  媒體的大量報導,讓沈詩鈞成了明星。作為香港最年輕的大學生,沈詩鈞是香港網民過去一年搜尋次數最多的人物,他還被雅虎香港選為「時事焦點人物」。在父親帶著沈詩鈞外出旅行的時候,沈詩鈞有3次被路人當面認出來了。一次是在街頭,一次是深圳關口過關的時候,甚至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的一家酒店裡。每次別人都會主動打招呼,並且要求和沈詩鈞一起合影。而在大學裡,幾乎每個人都認識他。

  受到如此多的關注,沈詩鈞說,「我並不覺得自己是明星,也不感覺有壓力。自己每天也是一樣上學、放學。」

  但媒體的採訪還是多多少少影響到沈家的生活,他也要抽出時間來接受記者的採訪。

  兩年來,沈詩鈞也經歷了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想到數學問題最開心,最不開心的是媽媽罵我。」

  「對於其他孩子們有什麼建議呢?」面對記者的提問,沈詩鈞又撓了撓頭,然後說:「多讀點書。因為讀書可以幫我解決問題。」

  沈父公開

  「神童」培養六大秘笈

  秘笈摘要

  父母必須創造環境讓子女專心讀書,犧牲自己的生活方式無可避免。

  要成績好,必須遠離電視和玩遊戲機(包括上網)。

  孩子每天與父母見面,很少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超過15分鐘互動談話。

  三四歲起訓練閱讀,現在最大的優點是每天可以坐在書桌旁10個小時。

  對著兒女講話是要小心,每句應富教育意義,不斷引起他們對知識的興趣。

  小朋友九成的學習問題都非因力不所逮,而是心態問題。做父母有如談判專家。

  詩鈞9歲讀大學哥哥14歲上牛津沈父稱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天分

  文/本報記者何濤

  沈振雄的兩個兒子都是神童。除了小兒子沈詩鈞外,大兒子沈怡謀也是一個天才。沈怡謀14歲時已經入讀牛津大學,並在牛津大學以一級榮譽成績完成數學學士課程,現正攻讀博士學位。

  沈振雄是如何培養出兩個天才孩子的,這成為不少家長極其期待了解的內容。

  沈振雄說,自從媒體報導詩鈞入讀大學的消息後,有數十位內地的讀者都寄信來,向他詢問有關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有不少香港的家長就此問題與他聯繫。

  「這次獨家接受你們的採訪也是想把一些管理孩子的經驗與其他父母分享。」

  沈振雄說,他的兩個兒子小時候都沒有超人的能力,以往讀書成績亦未見得突出,只因他能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他們的心態,加上肯犧牲,他們才會發力向上。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天分,視乎父母如何激發他們。

  結合自己多年細心培養兩個兒子的實踐,沈振雄總結出了自己的6條心得。

  第一,父母要肯犧牲。其實父母與小朋友生活方式是有衝突,在父母眼中的家是辛苦上班後可以休息娛樂的地方,在子女眼中的家是做功課及準備第二天測驗的地方,所以有可能出現家長看電視的同時子女做功課,教育子女的好時機被錯過,而且絕大多數父母不願做栽培工作,以為這是學校的工作,家長送子女上繁多的課外課程,其實他們最想與父母在一起,所以生兒育女之前需要三思。

  父母必須製造環境讓子女專心讀書,以身作則,所以犧牲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無可避免。有些工作由父母去做較為理想,有些事學校是幫不了的或做得不好,例如道德,培養判斷能力,而我認為有三種工作須由家長自小去訓練兒童,因為它們有可能改變命運,培養閱讀興趣,溝通技巧及處理挫敗。

  父母切忌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視子女為寵物或玩具,忘記自己管教的責任。

  第二,謝絕物質及享樂生活。要成績好,必須遠離電視和玩遊戲機(包括上網),因為它們屬於靜態的被動活動,習慣長時間做會打擊創意動機,而且現在的遊戲機實在太精彩,打機後再看書就會覺得很悶,無法集中精神。父母必須引導孩子,令他們願意為讀書放棄大部分娛樂。

  第三,要與孩子有良好溝通渠道。要掌握孩子的心態就必須建立與孩子的溝通渠道,雖然孩子每天與父母見面,很少父母與孩子有超過15分鐘的互動談話。「我發現我在床上與孩子說悄悄話才能溝通,我們更有共同語言及笑話,這樣他們無論碰到開心事或挫折,都會放膽跟我說。」溝通渠道因人而異,有位母親跟女兒一起洗澡才能暢所欲言地溝通。

  第四,訓練專注力。如果孩子無法連續30分鐘維持專注力,就難以吸收學習內容。三四歲起,我就訓練詩鈞閱讀,起初是20分鐘,每年延長10分鐘。到八九歲時,他可以連續閱讀1小時,休息一會再看書。現在他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每天坐在書桌旁10小時。此外,太太懷孕前半年開始嚴選食物,基本上不含任何添加劑和人造色素,以免影響胎兒腦部發育,損害專注力。

  第五,順應兒童腦部發展而編排教材。詩鈞7歲前,很難教他數學。後來發現兒童對身體動作,情緒,回憶,圖像較容易入腦,應該利用以上途徑傳授知識及概念,只有父母才掌握兒童之回憶,情緒及部分動作,所以父母訓練子女會事半功倍。父母每天不經意對子女講一些話,其實有些影響他的信心,勇氣及以後待人接物的心理狀況。

  對著兒女講話是要小心,每句應是富教育意義,不斷引起他們對知識的興趣,鼓勵他們糾正壞習慣,改善溝通技巧和處理挫敗。

  每次教詩鈞必教3次,第一次教的目的是讓他明白六成,兩個月後同一內容他明白八成,給他幾段內容的混合式練習,再過兩個月,他明白十足,就做以往的試卷。

  第六,掌握孩子心態。小朋友九成的學習問題都非因力不所逮,而是心態問題。父母若不能掌握孩子心態,便不能在孩子遇到挫敗時,教他重新站起來;相反若孩子感到驕傲時,教他虛心學習。做父母有如談判專家,通過了解、掌握,再扭轉孩子的心態。

  記者手記

  每個孩子都有天分

  關鍵在於後天教育

  6月7日,在香港浸會大學的聯福樓裡,記者對沈家父子的採訪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整個採訪期間,11歲的沈詩鈞的屁股始終沒有離開過凳子,甚至衛生間都沒有去一趟。這個細節,已能體現出小小年齡的他已經有了很強的專注力。

  面對記者的提問,詩鈞回答問題時的一個習慣也讓記者感受很深。他不急著拋出問題的答案,總是先捂捂嘴,或是抓抓頭思考一下,再回答。當沒有確定答案的時候,他肯定會說「不知道」,也不會猜測著說出不確切的答案來。

  專注,又勤於思考,這是詩鈞給記者的強烈印象。

  記者與詩鈞的父親沈振雄詳談時,沈振雄一再說明,兩個極有出息的兒子其實都是極為普通之人,並非外人眼中的天才,詩鈞在小學一年級之前、怡謀在初中一年級之前,學習成績都不好。有一次100分為滿分的考試,怡謀只得了28分。之所以後來,兩個兒子表現得這麼的突出,也多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沈振雄一直強調的是,「人出生後如果不教育,和猴子也沒有什麼不同。」

  細細一想,沈振雄的話講得極其有道理,而且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在培養詩鈞和怡謀的時候,沈父一直關注培養孩子們的專注力和思考力。從詩鈞3歲的時候開始,父親便讓詩鈞閱讀,訓練其專注力。遇到問題的時候,沈振雄也多是讓詩鈞自己去想問題解決的辦法。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一種習慣。

  為了能深入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想法,沈振雄堅持每天與兒子聊天15分鐘。從孩子3歲到8歲,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做到這樣需要極大的毅力和付出,這對於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場艱巨的馬拉松,但只要跑下來了,肯定會有大收穫。

  等到有一天,當孩子們都長到9歲了,突然看到別人家出了一個9歲的大學生,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得出的一個結論是,詩鈞是天才,否則不可能做到這樣。這種想法其實是對培養詩鈞付出的艱巨努力的一種不尊重,也是一種逃避自己作為父母管教責任的託詞。

  在結束採訪的時候,沈振雄問了記者一句,現在有沒有孩子?記者說,還沒有。沈振雄連忙說,等到有了小孩,父母一定要盡到管教的責任,否則還不如不生。 (來源:廣州日報)

責編:彭偉

相關焦點

  • 香港神童11歲讀數學碩士 父母不再當陪讀(圖)
    9月份,小詩鈞將開始攻讀碩士學位。  今年9月,年僅11歲的沈詩鈞將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這無疑又是轟動教育界的一大新聞。  沈詩鈞是香港人公認的「神童」。2007年9月,9歲的沈詩鈞被香港浸會大學錄取,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生,為公眾所關注。
  • 香港神童沈詩鈞13歲獲雙碩士 擬赴美讀博
    新華網香港8月13日電4年前以9歲之齡入讀香港浸會大學而被稱作「神童」的沈詩鈞,用4年時間修完5年的碩士雙學位課程,將於今年11月提前畢業。下周他將以訪問學人身份赴美國繼續數學方面的研究,不排除在當地念博士。
  • 香港「神童"沈詩鈞
    2009年9月,年僅11歲的沈詩鈞將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這無疑又是轟動教育界的一大新聞。  與內地的神童集中在一起「扎堆」學習不同的是,沈詩鈞在香港浸會大學與20多歲的成年學生一起上課。  這樣一種全新的神童培養模式給人們帶來哪些啟發呢?  近日,本報記者前往香港獨家採訪香港神童的大學生活。  2009年6月7日,在香港浸會大學一間名叫聯福樓的餐廳裡,記者見到了11歲的沈詩鈞。
  • 11歲神童6歲讀初中 有望被中山大學錄取(圖)
    何奔/攝(資料圖片)    11歲神童半隻腳跨進中大  檔案已被該校提走,錄取結果今日揭曉;外公外婆計劃赴廣州陪讀  新快報記者 陳紅豔 實習生 江春容 鍾麗婷 通訊員 王麗霞 孫宏志  記者昨日獲悉,此前參加該校自主招生獲得A類資格的
  • 神童養成記:5歲做微積分放鬆身心 13歲讀碩士
    原標題:神童養成記:5歲做微積分放鬆身心 13歲讀碩士   中新網4月22日電 綜合報導,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有的老人為了學習知識,不顧高齡依然求學,但同時,也有一批「神童」,他們年僅十幾歲,甚至是幾歲,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念到碩士,甚至是博士。
  • 13年了,9歲上大學,14歲浸會大學碩士畢業的神童,如今怎樣
    下面,米醬分享這位9歲上大學,14歲碩士畢業,18歲博士畢業的神童沈詩鈞的故事,看看他13年後如今怎樣?2007年,9歲的沈詩鈞成為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學生,並將在5年內修讀學士及碩士學位。沒想到,2009年9月年僅11歲的他便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當時該消息還轟動了教育界。
  • 11歲上大學,18歲讀博士,昔日的「神童」謝彥波,如今怎樣了?
    自古以來,中國就不缺乏「神童」。無論是砸缸的司馬光,12歲拜相的甘羅,還是5歲作詩的方仲永,皆是其中的鮮明代表。而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個轟動一時的「神童」。他的名字叫謝彥波,1978年,年僅11歲的他就被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到了18歲的時候,更是跟隨名導攻讀博士。如今,一轉眼42年時間過去了,現在的謝彥波到底怎麼樣了呢?進入中科大少年班謝彥波,1966年11月出生於湖南,父親是湖南醫學院的物理老師。
  • 香港神童甘苦自知 13歲碩士畢業赴美讀博
    4年前,以9歲之齡獲香港浸會大學破格取錄的神童沈詩鈞,今年以13歲之齡畢業,完成數學學士及碩士兩個學位課程,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沈詩鈞將於下周赴美國得州農工大學以訪問學人身份,繼續深造。「希望在未來能夠攻讀數學博士。」沈詩鈞說。2007年,9歲的沈詩鈞被香港浸會大學錄取。今年11月,他將正式畢業。
  • 香港公屋「神童」圓夢:17歲獲牛津全額獎學金讀研
    中新網5月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他智商超過150,小學2年級時已認定將來要當科學家。過去幾年,他代表中國香港於國際科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披金戴銀,2019年尚就讀中學5年級便以GPA3.7的成績,修完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本科幾乎全部學分。近日更獲得全額獎學金,即將赴牛津大學攻讀4年制碩士。近2米高的習題紙,是鄒駿宏通向夢想的「階梯」。
  • 香港最年輕的大學生:從浸會到UCLA的「神童」
    香港學校的留學申請,除了港三所,申的最多的應該就是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了,今天小U有收到了同學發來的浸會的offer:祝賀柯同學本科背景:香港公開大學金融專業GPA成績:3.2軟性背景:2段相關實習錄取學校:香港浸會大學商業管理專業
  • 13年了,9歲上大學,18歲博士畢業的神童沈詩鈞,如今怎樣?
    下面,米醬分享這位9歲上大學,14歲碩士畢業,18歲博士畢業的神童沈詩鈞的故事,看看他13年後如今怎樣?2007年,9歲的沈詩鈞成為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學生,並將在5年內修讀學士及碩士學位。沒想到,2009年9月年僅11歲的他便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當時該消息還轟動了教育界。
  • 八歲就上大學,十二歲準備同讀碩士和博士?
    近期關於「神童」的新聞出現的有點頻繁啊,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吃瓜群眾們也是吃的津津有味。如果說一天能寫詩2000首,平均不到1分鐘就能創造一首,如此「高效率」的創作能力,引發了網友們的質疑。但在外界的質疑聲中,岑怡諾的父親矢口否認,堅持女兒沒有誇大能力。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陶哲軒(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而陶哲軒成長經歷中的每一步,也在不斷印證著他的天才之名絕非過譽——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是年級最小奧賽金牌獲得者,該記錄一直保持至今;14歲時進入澳洲的福林德斯大學就讀,兩年取得學士學位
  • 那個13歲讀研16歲讀博,逼父母買房的「神童」,如今怎麼樣了
    這些孩子在大眾的眼中無疑是「神童」般的存在。16歲讀博的神童張炘煬嗎?還記得那個13歲讀研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嗎?張炘煬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天之聰慧,2歲半就能識千字,5歲上一年級,在進入一年級之後不到一個月就直接跳級到了二年級。然而,在二年級沒待多久又直接跳到了五年級。
  • 他被譽為中國神童,11歲入中科院,18歲讀博,現在怎麼樣了?
    提到神童或許大家得並不陌生,自古以來,在中國的社會中就出現過很多年少成名的神童,他們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自己超乎常人的聰明才智,而在這種情況之下,神童的人生發展軌跡也成為了很多人關注的內容。曾經,在我國社會中出現過這樣一位特殊的神童,他十一歲的時候就考上了中科大,而在其十八的時候更是順利讀博,可以說這樣的讀書經歷是很多人都羨慕不已的。那麼,這位年紀輕輕就學歷頗高的神童究竟是誰?後來的他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 當世神童何宜德,八歲考入南京大學,12 歲準備同時讀碩士與博士
    這位神童,被我們所知是在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上,他一出場簡歷就驚豔了眾人。五六歲的孩子各種奇思妙想,難免蹦出兩句金句來,到時候匯總一下,自費出版個語錄,不容易被人質疑挑毛病不說,回頭還能和論語,毛主席語錄擺一塊,再來張特寫,豈不美哉妙哉牛逼哉。
  • 他是神童,數學天賦異稟,24歲成為世界頂尖大學教授
    很多人都知道愛因斯坦的智商很高,今天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神童天才小時候測試結果顯示,智商超過愛因斯坦、霍金、牛頓等名人。而他求學之路也是一路開掛,如今是一位成就頗高的數學家。一個人的智商和成長都離不開父母,陶哲軒的父母就是高材生。父母之前是香港人,畢業於香港大學,父親是兒科醫生,母親也是高學歷獨立女性,拿到了數學和物理的雙學位。
  • 我國最牛神童,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士,如今卻默默無聞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缺少過神童。過去有方仲永、謝彥波、叫寧鉑、幹政等,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其中一位神童謝彥波的故事。謝彥波是一位著名的神童,他有超越普通人的智慧和才能。這個班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小神童,不需要給他們直接進入大學的機會,旨在培養一流的科研人才。謝彥波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期少年班的成員,他是班上年紀最小的,那年他11歲,也是班上看著最格格不入的那個,他是當年我國最厲害的神童。
  • 「神童」王思涵:平靜日子最好 熱捧神童=棒殺神童
    他從9歲開始跳級,小學念3年,中學念4年,14歲就上大學,被譽神童。但他大四那年,因為多門功課不及格,被學校責令退學。在媒體的追蹤下,相關部門又「網開一面」,讓他重新回到大學校園。作為「神童」的他,大學讀了整整八年。他就是當年備受關注的神童王思涵。如今,30歲的王思涵過著平靜的日子。
  • 14歲讀大學,17歲讀博,31歲獲得菲爾茲獎,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陶哲軒,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1975年7月17日,陶哲軒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和母親均畢業於香港大學。父親陶象國在上海出生並在香港受教育,後來成了一名兒科醫生。母親梁蕙蘭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材生,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