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而言,心理疾病就像是一個陌生詞,大眾印象都停留在「抑鬱症」「精神疾病」等嚴重的心理疾病上,很少會注意到一些平常人容易犯的心理疾病上。其實,心理疾病就在我們身邊,一些更輕微的心理障礙由於太常見而被人們誤認為是「正常思維」。
這一類心理障礙一般具有輕微性與自愈性的特點,通常無需心理幹預及治療,對個體的日常工作生活也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但是,我們對這類現象也應該保持警惕,因為這些心理障礙隨時都有惡化的可能性,下面舉幾個特殊的心理:
所謂「正常癖」,指一個人過於死板地遵守各種規則,這些規則可能是社會固有的,也可能是他們自己規定的,他們做事情總是有一個嚴格的流程,不允許出現差異性與個性化。這類人在生活中一般高度自律,行事風格異常嚴謹甚至可以說死板,而這種「規則」一旦受到外界幹擾,他們就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有些人睡覺前衣服必須按照順序依次疊好,或者是對作息時間有著過分嚴格的要求。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有這些行為的個體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不加以疏導控制,就有可能發展為「強迫型人格障礙」,這種心理疾病在人群中發病率為10%-15%左右,屬於比較常見的輕微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發現,人在幼兒時期就具備了「重複」的能力,在他們感受到愉悅或是痛苦後,他們在之後的時間裡下意識尋找這種感覺,希望能夠重複體驗。比如,很多人在經歷了分手後,常常會因為過度悲傷,即使明知道對方傷害了自己,還是希望跟對方重歸於好。
對於他們而言,熟悉的事物帶給他們的安全感遠大於快樂溫暖的事物,他們會一次次地將自己重新置於被傷害的位置,重複體驗被傷害的感覺。直到某一刻,這種重複性不再容易得到滿足,對方不願意跟他們再糾纏下去,他們才會突然清醒過來。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是不會反覆思考「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這類高深哲學問題的,但是當人在某些情況下受到巨大的刺激時,內心會出現極度恐懼的應激反應,從而對自我產生懷疑與否定,呈現「否定型落魄」。
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人會對自我持懷疑與否定的狀態,同時也會懷疑與排斥其他人,從而失去自己的歸屬感。心理學認為,人類最原始的歸屬感是對於父母的歸屬感,因此,那些陷入「否定型落魄」的人對親情、愛情表現出極度的冷漠,父母與家人在他們看來已經同旁人無異,即使在一個穩定的家庭之中,他們也沒有絲毫的安全感。
作為最為爭議的心理學家鼻祖級人物 ——弗洛伊德,他的理論分析常常繞不開「性」這件事,似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離不開「性壓抑」問題。
因為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性作為人類最原始最純粹的心理表達卻常常被壓抑,並且這種不正常的壓抑一直都被認為是對的,這也使得「性慾」背後的真實情緒也被壓抑了,自然就滋生出了心理問題。
弗洛伊德書中曾提到一個女性精神病患者,她的性幻想對象是她父親,這是不合倫理道德要求的,為了轉移性情緒,她將治療她疾病的醫生作為了新的性幻想對象。這個轉變過程是潛意識發生的,未被患者本身察覺,而這種心理便是「性情緒轉移」。
(對本文內容有喜歡的記得點讚,轉發,收藏哦!關注我們,更多精彩內容與您分享!本文摘自anotherhel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