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良機不可失,坐失良機更可悲,一個人要學會創造機遇,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奮努力,不斷進取,踏踏實實地耕耘,才能獲得成功。當機遇敲門的時候,要是猶豫著該不該起身開門,它就去敲別人的門了。話說機遇,那就是極好的機會。在人的一生中,機遇不可能一次也不會降臨,人們的生活中間到處存在著機遇,只要你留心,就會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然而當機遇發現你並不準備接待它的時候,它就會從你的眼皮底下滑過。能否善於抓住機遇,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把握住了時機。星移鬥轉,唐朝已沉澱在歷史的長河裡;物是人非,王勃仍徜徉在泛黃的紙頁間。多少時間流走了,依然衝不掉他絢爛的背影,滕王閣之宴,賓客中不乏文人雅士,為何他王勃獨佔熬頭?是機遇,還是幸運?都是,卻又都不是。並不是他有先見之明,只是他對文章的造詣已了悟得很深,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出口成章了,這能不說他已準備好了嗎?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有時,機遇和幸運會讓一個人大有作為,可真正叫他大有作為的並不是機遇和幸運本身,而在乎當事者對此已作好了充分的準備。王勃的《滕王閣序》令古今多少文人稱讚,這豈是單憑機緣巧合道得盡的?古往今來,哪位成功人士不是靠自己的努力為生命抹上幸運的色彩?
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他從小就對航海有濃厚的興趣,20多歲時已成為一個很有經驗的水手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讀到了一本《東方見聞錄》,從此,他一直想到東方尋找財富,後來,他帶著87名水手,乘著三艘帆船,向西遠航了。人們都覺得非常新奇,有些人懷疑,他們能到東方嗎?哥倫布真是異想天開!他們頂著狂風巨浪,歷盡艱難險阻,在茫茫的大西洋海面上度過了70多個白天黑夜,終於在一塊陸地上著落了。哥倫布在人類歷史上,首先完成了橫渡大西洋的航行。他的功績是多麼偉大。
因此,一個人如果缺乏敢冒風險的勇氣,就不會有成功的良機。在哥倫布之前,任何人都有發現新大陸的可能,然而他們之所以終究沒有發現新大陸,就在於沒有去實踐。哥倫布這樣做了,他成功了。事實證明機遇不是那麼容易被抓住,並不是所有人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就都能想到萬有引力。
那麼,如何才能準確地把握時機,抓住機遇呢?那還得講究策略,把握最佳時機。一個優秀的足球運動員在球場上激勵爭奪中,能巧妙地將球踢入球門,不僅僅靠他的勇猛和技術水平,還要靠選定的最佳角度,準確把握戰機。踢球如此,搞事業也是這樣。哪次機遇最佳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成功的把握最大,就選擇哪次,這樣方能事半功倍,避免無效勞動。
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因為發現了青黴素從而摘取了醫學的桂冠,他是在無意之中發現青黴素的,那麼,這是否說明他的成功歸功於機遇或幸運?其實不盡其然。機會總是為有準備的人留著,若弗萊明不是生物學家,抑或他探求知識的意志沒有那麼堅定,他在進行實驗時就不會因為他所培養的某一種微生物的無故死亡而追根溯源至發現青黴素了。也許機遇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還是因為他有精益求精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弗萊明的幸運並非天定的,而是他努力得來的結果。
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早年追隨掘金熱潮到丹麥掘金,他沒有別人幸運,沒有掘出一塊金子,可他卻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種眷顧。當他失望地準備回家時,他發現了一個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商機,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當別人都忙於掘金之時他卻忙於建旅店,他頓時成為了有錢人,也為他日後在酒店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中國首富李嘉誠的成功也在於對時機的把握。改革開放初期,社會還相對落後,土地也沒有現在這樣的「寸土必爭」。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嘉誠把握住了商機,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借巨款購買了大量的地皮。這樣的舉動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啊。也正是這次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投資使他發家起業,成為了亞洲地產大亨。其實,機遇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勞倫斯.J.彼得不是說過,不要有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想法。只要你是錐子,哪怕是放在口袋裡,年長日久,也會冒出尖來。機遇是誰創造的呢?我們先來找找答案。」機遇是上帝創造的,期待的機遇並不等於創造的機遇。機遇是富有神奇色彩,一個人的成功有一半是機遇,一旦失去了機遇,那將終身遺憾。
還有一個無名的成功商人,在人們熱忠於淘金之時,他抓住商機,進了許多牛仔褲,專門賣給那些淘金的人,由於能防蚊叮蟲咬,這批貨銷量很好。且不論淘金者是否淘到了金,但這位聰明的商人卻的的確確是發了好大一筆財。這看似完全在於機遇,但事實上還是在於商人自己,倘若他沒有聰明的經濟頭腦,哪怕有一千個這樣的機會擺在他面前,他也不會成功。說到底,他的成功還是因為他有準備。
哲人說:「每個人都是自身的設計師。」這的確很有道理。我們沒有必要狂妄地稱「人定勝天」但卻一定要有勇氣相信自己的命運由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由自己打拼!不要妄想天上會掉下餡餅來,因為機遇總是為有準備的人留著,我們只有準備好,才能為自己設計一雙合適的舞鞋,舞出自己的風採!
在職場中,大家都在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卻鮮有人意識到其中利害。我們能想到更多的是在崗位上盡一份職責,做好本分的工作,往往在論及個人職業操守時都會提到主人翁意識問題,主人翁意識和「有準備」似乎還是兩個話題,但是剖析其中邏輯,仿佛有些內在聯繫。
主人翁意識並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成為一家之主,但至少是要時刻準備著為家做出奉獻和犧牲。所謂犧牲應該指的是多出所得的那一部分努力,當然有誇張的成分。事物的發展總需要「量」的疊加,如果只是一元復始「濤聲依舊」,沒有餘量的貢獻,發展是無從談起的。奉獻無論大小,超出常量,那就是功德,未來的功德碑上就該鐫刻名姓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