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寄生蟲是寄生於動物體內和體外的蟲體,通過病原感染和奪取營養,危害人和動物的微小蟲體。
1、單宿主寄生蟲:僅需一個宿主,如:蛔蟲、鉤蟲;即土源性寄生蟲。
2、多宿主寄生蟲:需多個宿主,如:滌蟲、吸蟲;即生物源性寄生蟲。
3、終末宿主:指性成熟階段或有性生殖階段蟲體所寄生的動物。
4、中間宿主:指幼蟲期或無性生殖階段所寄生的動物體;豬是豬帶滌蟲的中間宿主。
5、補充宿主:即第二中間宿主;如:雙腔吸蟲的補充宿主是螞蟻。
6、貯藏宿主:即轉運宿主,指寄生蟲在宿主體內不發育繁殖但有感染力,這種宿主叫「貯藏宿主」。如:雞異刺線蟲的貯藏宿主是蚯蚓。
7、保蟲宿主:指不慣常被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蟲的保蟲宿主是耕牛。
8、帶蟲宿主:指被感染後,處於隱性感染狀態,無臨診症狀,對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的宿主。
9、傳播媒介:指在脊椎動物宿主間傳播寄生蟲病的一類動物;如:蚊、蟲卑。
10、寄生蟲病的致病機理:
(1)掠奪營養,如:蛔蟲、滌蟲。
(2)機械性損傷;如:蛔蟲。
(3)蟲體毒素和免疫損傷,如:華支睪吸蟲、血吸蟲。
(4)繼發感染,如:蚤傳播鼠疫桿菌。
11、直接發育型:指不需要中間宿主的發育史。
12、間接發育型:指需要中間宿主的發育史。
13、感染途徑:經口、經皮膚接觸、經節肢動物、經胎盤、自身感染。
14、寄生蟲病的主要特點之一:慢性感染。
15、隱性感染:指感染寄生蟲,無臨床表現,常規方法檢測不出。
16、潛在期:從寄生蟲感染宿主到排出下一代蟲卵的最短時間。
17、寄生蟲的免疫逃避機制:
(1)組織學隔離,如:胎兒中的弓形蟲;細胞內寄生蟲。
(2)表面抗原的改變,如:分體吸蟲。
(3)免疫抑制,如:錐蟲、肝牛吸蟲。
(4)可溶性抗原的產生,如:髒型離什曼原蟲。
(5)代謝抑制,如:胞內弓形體、枯氏錐蟲。
二、寄生蟲病的診斷與防控技術
1、寄生蟲病最可靠的診斷方法:病原體檢查。
2、常用糞檢方法:
(1)肉眼觀察。
(2)直接塗片法。
(3)蟲卵漂浮法;(用於檢查線蟲卵、滌蟲卵及球蟲卵囊,建立生前診斷)。
(4)蟲卵沉澱法。
(5)蟲卵計數法(常用麥克馬斯特氏法)。
(6)幼蟲培養法。
(7)幼蟲分離法。
(8)毛蟲幼孵化法。
3、線蟲卵:卵殼由兩層組成,殼內有卵細胞,蛔蟲卵卵殼最厚。
4、吸蟲卵:卵圓形,卵殼由數層膜組成,厚而堅實。
5、滌蟲卵:蟲卵中央有一橢圓形具有三對胚鉤的六鉤蟲幼(胚胎),大多為無色。
6、疥蟎的診斷:在患部與健康部交界處,用凸刃小刀反覆刮取表皮,將刮下的皮屑加50%甘油溶液後鏡檢。
7、蠕形蟎的檢查:用小刀切開皮膚上沙粒樣的結節,將膿性分泌物挑在載片上,加生理鹽水,之後鏡檢。
8、蝨、蜱、蚤的檢查:將動物腋窩、鼠鼷、乳房和趾間及耳後的寄生蟲,用鑷子採集後,經透明處理後鏡檢。
9、血液寄生蟲:包括錐蟲、巴貝斯蟲、泰勒蟲、住白細胞原蟲和心絲蟲。
10、血液寄生蟲的檢查方法:(1)血液的塗片於染色。(2)鮮血壓滴的觀察(檢查蟲體的運動型)。(3)蟲體濃集法(用於檢查伊氏錐蟲、梨形蟲)。
11、牛胎兒毛滴蟲的檢查:(1)可採集的病料有:陰道分泌的透明黏液、公牛包皮衝洗液、流產胎兒的第四胃內容物或胸、腹水;(2)未染色的標本鏡檢可清楚地見到波動膜。
12、馬 疫錐蟲病的檢查:可採集的病料有:(1)浮腫部皮膚或丘疹抽出液,尿道及陰道的黏膜的刮取物;(2)黏膜刮取物中最易發現蟲體。
13、泰勒蟲的檢查:將淋巴結穿刺物抹片、固定、染色鏡檢柯赫氏藍體。
14、弓形體的檢查:(1)病畜死後可鏡檢包囊或速殖子;(2)生前診斷可取腹水、抹片、瑞氏染色鏡檢滋養體。
15、旋毛蟲的檢查:(1)鏡檢法:將膈肌剪成小塊後鏡檢。(2)消化法:取100g肉樣,加10g胃蛋白酶,溶於2L自來水,再加16mL鹽酸(25%)。
16、驅蟲藥的選擇原則:高效、低毒、廣譜、價廉、使用方便。
17、驅蟲時間:一般為「蟲體成熟前」,或「秋冬季」。驅蟲後排出的糞便用「生物熱發酵法」處理。
18、驅蟲藥藥效評定公式:
(1)蟲卵轉陰率=蟲卵轉陰動物數/實驗動物數乘以100%。
(2)蟲卵減少率=(驅蟲前EPG—驅蟲後EPG)除以驅蟲前EPG乘以100%。
(其中EGP:為每克糞便中的蟲卵數)
(3)精計驅蟲率=排出蟲體數除以(排出蟲體數+殘留蟲體數)乘以100%
(4)粗計驅蟲率=(對照組平均殘留蟲體數—試驗組平均殘留蟲體數)/對照組平均殘留蟲體數乘以100%。
(5)驅淨率=驅淨蟲體動物體 除以 全部試驗動物數 乘以100%
19、家禽的驅蟲:先將藥物拌在少量溼料內,再混勻於日常飼料中,在絕食6-12小時後餵服。
三、人畜共患寄生蟲病
1、弓形蟲病:(1)蟲體寄生於宿主的有核細胞中,只有一個鍾,一個血清型。
(2)包括3個發育階段:滋養體、包囊、卵囊。
(3)滋養型:呈香蕉形,經染色後胞漿呈藍色,胞核呈紫色,多見於急性期的血液、腦脊液、病理滲出液中。
(4)包囊、卵圓形,包含多個緩殖子,多見於慢性病例的腦、骨骼肌、心肌。
(5)卵囊:呈圓形,多見於終末宿主貓的糞便中。
(6)症狀:豬高熱稽留、便秘或腹瀉、嘔吐、呼吸困難、體表淋巴結腫大、耳和腹下發紺,孕豬死產或流產。
(7)診斷:採取發熱期血液,用免疫螢光法檢測。
(8)特異性IgM陽性代表早期感染。
(9)治療:磺胺類。
(10)防:該病是由於攝入貓糞中的卵囊引起;即:嚴禁養貓、防貓糞汙染飼料及飲水。
(11)急性病變:肺、肝淋巴結,腎腫硬壞死,全身出血等。
2、利什曼原蟲病:
(1)即黑熱病,死亡可達40%;我國目前已控制本病。
(2)寄生於犬的內皮細胞內,由白蛉傳播,其天然宿主是犬。
(3)症狀:皮膚型(唇和眼睛淺層可自愈),內臟型(脫毛溼疹,原蟲大量存在於皮膚中)。
(4)病理:脾和淋巴結腫脹。
(5)治療:銻製劑。
3、日本分體吸蟲病:
(1)即「血吸蟲病」,人、牛、羊、豬為主要傳染源。
(2)流行區域:長江三角洲(水網型)、長江中下遊(湖沼型感染率最高)、除上海外省區(山丘型)。
(3)成蟲寄生於門靜脈和腸繫膜靜脈內,尾衝幼主要經皮膚感染胎兒。
(4)春夏多發,青壯年感染率最高。
(5)症狀:體溫升高、不規則間歇熱、腹瀉或便血、消瘦、發育遲緩、貧血、衰竭而死、母牛流產、犢牛成為侏儒牛。
(6)病變:多見於腸道、肝臟、脾臟,基本病變是蟲卵沉著在組織中所引起的蟲卵結節。
(7)診斷:糞便毛蚴孵化法、間接血凝試驗。
(8)蟲體特徵:雌雄異體,寄生時雌雄合抱,蟲體呈長圓柱狀,外觀線狀。
(9)治療:吡喹酮;滅螺:氯硝柳胺乙醇胺鹽。
(10)預防: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分類管理、綜合治理、聯防聯控、人畜同治、重點管理傳染源。
4、豬囊尾蚴病:
(1)是人體內豬帶滌蟲的幼蟲,是肉品衛生檢驗的重點項目之一。
(2)形態:豬囊尾蚴幼蟲為橢圓形;成蟲即豬帶滌蟲,或「有鉤滌蟲」;蟲卵為圓形,內含六鉤蚴。
(3)中間宿主:豬,終末宿主:人。
(4)症狀:一般無明顯症狀,豬多因吃了被人類汙染的飼料引起。
(5)診斷:在肌肉中,尤以前臂外側肌肉群的檢出率最高。
(6)防:抓好「查、驅、檢、管、改」五個環節。
(7)治療:吡喹酮,丙硫咪唑。
5、棘球蚴病:
(1)即「包蟲病」,為終末宿主犬小腸的棘球(蚴)滌蟲中滌期幼蟲,綿羊最易感,多寄生於肝肺內。
(2)致病作用:機械性壓迫、毒素作用、過敏作用。
(3)防:禁用病死肝、肺餵犬。
(4)治療:丙硫咪唑、吡喹。
(5)確診:剖檢是在肝、肺發現蟲體。
6、旋毛蟲:
(1)肉品衛生檢疫項目之一:成蟲寄生於小腸,幼蟲寄生於橫紋肌。
(2)主要傳染源:豬、犬、貓、鼠,鼠是豬旋毛蟲病的主要感染來源,豬是人類旋毛蟲病的主要傳染源,人感染旋毛蟲多由生吃或食用不熟的肉類而引起。
(3)診斷:壓片鏡檢法(剪取麥粒大小的肉樣24粒,鏡檢包囊幼蟲,包囊呈梭形,囊內有捲曲的蟲體)。
(4)肌肉消化法。
(5)治療:丙硫咪唑。
四、多種動物共患寄生蟲病
1、伊氏錐蟲病:
(1)即「蘇拉病」,寄生於馬、牛的血液、淋巴結、造血器官中;以縱分裂法進行繁殖;由蟲亡傳播。
(2)馬和犬最易感,7-9月多發。
(3)臨床特徵:胸前、胯下、陰莖部位皮下水腫。
(4)馬:呈急性經過,死亡高,體溫四十度以上,稽留數日後恢復正常,之後又升高,如此反覆;消瘦、貧血、黃疽、瞬膜上見出血斑、體下垂部水腫。
(5)牛肝然後呈慢性經過。
(6)診斷:在血液中查出蟲體是最可靠的診斷依據;如:壓滴標本檢查。
(7)防控:苯磺苯醯脲、喹嘧胺、氯化氮胺、菲啶鹽酸鹽。
(8)臨床常採用藥物預防。
2、新孢子蟲病:
(1)卵囊:在終末宿主犬腸道中,網形。
(2)速殖子(滋養體)存在於中間宿主牛胎盤中。
(3)包囊:存在於新生犢牛神經系統中,呈圓形。
(4)症狀:牛流產、犢牛先天性神經肌肉損傷。
(5)病變(病理):非化膿性腦脊髓炎。
(6)診斷:特異性抗體染色,間接免疫螢光試驗。
(7)防治:淘汰病牛和血清抗體陽性牛。
3、隱孢子蟲病:
(1)症狀:犢牛和羔羊嚴重腹瀉、禽類劇烈呼吸道症狀、人嚴重腹瀉,具有重要公共衛生意義。
(2)發育:經歷卵囊、子孢子、裂殖子、滋養體、配子體、配子等。
(3)水源汙染為重要原因,潮溼、溫暖季節多發。
(4)奶牛以安氏隱孢子蟲最為常見,禽類中以貝氏隱孢子蟲最為廣泛。
(5)診斷:用飽和蔗糖液漂浮法收集糞便中的卵囊,在油鏡下檢呈玫瑰紅色的卵囊。
(6)取死亡病例消化道黏膜。做成塗片,用齊尼氏染色法染色,在綠色背景上觀察圓形的紅色蟲體。
(7)防治:糞便的有效處理和環境衛生控制最為有效,
(8)消毒藥:氨水或福馬林。
(9)卵囊內含4個裸露子孢子或1個大殘體。
4、肉孢子蟲病:
(1)終末宿主:犬(小腸上皮細胞內)。
(2)中間宿主:草食動物(肌肉內)。
(3)診斷:肉眼可見肌肉中黃白色包囊,壓破包囊後鏡檢香蕉形慢殖子或糞檢卵囊或孢子囊。
(4)防治:嚴禁犬、貓接近畜禽。
5、華支睪吸蟲病:
(1)寄生於終末宿主人、犬、貓、豬的肝臟、膽囊、膽管內。
(2)蟲體扁平呈葉狀、成蟲壽命可達20年。
(3)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和蝦,人、豬、犬、貓由於吞食這類魚蝦而被感染。
(4)症狀:多為隱性感染。
(5)診斷:「離心法糞檢蟲卵」檢出率最高,(蟲卵上端有卵蓋,下端有一小突起,內含冒蚴)
(6)治療:吡喹酮、丙硫咪唑、六氯對二甲苯。
(7)防:軍犬應定期糞檢,不吃生魚蝦。
6、類圓線蟲病:
(1)即「杆蟲病」,第一期幼蟲為杆蟲型,第二期幼蟲為絲蟲型(對動物有感染性)。
(2)動物體內蟲體為雌蟲,自由世代的蟲體生活在土壤中,蟲卵為圓形、殼薄,內含折刀樣幼蟲。
(3)其生活史為世代交替。
(4)主要感染途徑:皮膚。
(5)症狀:1月齡仔豬最易感,消瘦、生長遲緩、大批死亡。
(6)蘭氏類原線蟲寄生於豬小腸,特別是十二指腸黏膜內。
(7)病理:溼疹、肺泡出血、卡他或水腫或潰瘍性腸炎。
(8)診斷:糞檢蟲卵可確診。
(9)治療:噻苯唑。
7、毛尾線蟲病:
(1)即「毛首線蟲病」、「鞭蟲病」,蟲體呈乳白色,雄蟲後部彎曲、雌蟲後端鈍圓,蟲卵呈棕黃色,腰鼓形,卵殼厚,兩端有塞。
(2)主要寄生於盲腸,四月齡感染率最高,多為夏季感染,秋冬出現症狀。
(3)病變:盲、結腸的廣泛性慢性卡他炎症。
(4)診斷:糞檢蟲卵或剖檢發現蟲體。
(5)治療:左咪、苯硫咪唑。
8、疥蟎病:
(1)由疥蟎寄生於表皮內的慢性皮膚病,成蟲呈圓形,有肢4對,成蟲在宿主皮膚中挖隧道,並產卵和孵化成幼蟲,幼蟲再轉變為若蟲和成蟲。
(2)特徵:劇癢、溼疹性皮炎、脫毛、患部向周圍擴張,高度傳染性,多發生在頭部。
(3)診斷:病變皮膚與健康皮膚交界處採病料,鏡檢蟲體。
(4)治療:伊維菌素、阿維菌素、溴氰菊酯、二嗪農。
(5)豬疥蟎、劇癢、脫毛、結痂、龜裂。
9、癢蟎病:
(1)由蟎寄生於皮膚表面引起。
(2)蟲卵、幼蟲、若蟲、成蟲均在家畜體表完成,以吸取體液為營養。
(3)綿羊、牛、兔、最易感,其中對綿羊的危害特別嚴重,秋季多發。
(4)症狀:奇癢,山羊主要發生在耳殼內面,水牛體表形成「油漆起曝」狀痂皮,兔的外耳道炎。
(5)刮取皮屑鏡檢蟲體。
(6)治:阿維菌素。
10、蜱病:
(1)是寄生於畜禽體表的一種重要吸血性寄生蟲。
(2)硬蜱:呈紅褐色,背面有盾板,幼蟲期和若蟲期寄生在小型哺乳動物,成蟲寄生在家畜體,大多在溫暖季節活動。
(3)軟蜱:體背面無盾板,呈彈性的革狀外皮,其生活史為不完全變態,經卵、幼、若、成蟲4個階段,生活在畜禽舍縫隙,多在半夜吸血。
(4)診斷:於動物身上發現蜱,即可確診。
(5)防治:伊維菌素、溴氰菊酯、二嗪農。
五、豬的寄生蟲病
1、豬球蟲病:
(1)由豬艾美耳球蟲和等孢球蟲寄生於豬腸上皮細胞引起的一種原蟲病。
(2)7-21日齡仔豬多發呈良性經過。
(3)發育:在宿主上皮,細胞內進行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階段,在外界中進行孢子生殖,本病通過消化道傳播。
(4)症狀:仔豬黃白色,糊狀腹瀉,7-8月最嚴重。
(5)病理:空腸和迴腸黏膜出現黃色纖維素性、壞死性偽膜。
(6)診斷:7-14日令豬腹瀉用抗生素無效,用飽和食鹽水漂浮法糞檢卵囊。
(7)防:做好環境衛生是最好方法。
(8)治療:百球清。
2、豬薑片吸蟲病:
(1)寄生於豬和人的十二指腸,引起的影響仔豬生長發育和兒童健康的疾病。
(2)形態:新鮮蟲體呈肉紅色,蟲體肥厚呈長卵圓形,像一個斜切的厚薑片。
(3)中間宿主:扁卷螺(池塘為其最佳生長環境,豬因採食含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蟲體在豬的十二指腸漸發育為幼蟲)。
(4)症狀:豬吃食正常,但消瘦、腹部膨大、腹瀉與便秘交替,本病多為春夏感染,秋冬發病。
(5)症狀:新鮮糞用水洗沉澱法檢大而較黃的蟲卵。
(6)防:勿生食菱角。
(7)治療:吡喹酮、硫雙二氯酚、敵百蟲。
3、豬蛔蟲病:
(1)新鮮蟲體呈淡紅色、圓柱狀,蟲卵呈黃色橢圓形,卵殼厚、表面粗糙、高低不平。
(2)感染方式:吃奶、掘土、採食、飲水、胎盤感染。
(3)感染很普遍的原因:蟲體為土源性寄生蟲,不需中間宿主,卵殼厚、抵抗力強、雌蟲產卵量大。
(4)症狀:幼蟲引起肝出血、肝炎、肝雲霧狀乳斑,成蟲引起豬營養不良、僵豬等。
(5)診斷:飽和鹽水漂浮法糞檢蟲卵,或剖檢肝肺內的幼蟲。
(6)治療:左咪唑、阿苯達唑、阿維菌素。
4、豬食道口線蟲病:
(1)即「結節蟲病」,集約化豬場常有發生。
(2)病理:主要寄生於結腸,幼蟲使腸壁形成結節病變,成蟲影響增重及飼料轉變。
(3)防:為土源性寄生蟲,環境衛生最為重要。
(4)治療:左咪。
5、豬腎蟲病:
(1)是「有齒冠尾線蟲」,寄生於豬的腎盂、腎周圍脂肪和輸尿管引起。
(2)形態:蟲體粗壯,形似火柴杆,新鮮蟲體呈灰褐色。
(3)感染途徑:經口和皮膚,我國南方豬多在3-5和9-11月份發生。
(4)症狀:皮膚炎症、貧血、跛行、尿液有絮狀物和膿液。
(5)診斷:晨尿靜置後鏡檢蟲卵,或剖檢時發現蟲體。
(6)治療:左咪唑,阿苯達唑。
6、豬棘頭蟲病:
(1)由蛭形巨吻棘頭蟲寄生於豬的空腸引起。
(2)形態:蟲體大,呈長圓柱形、乳白色。
(3)症狀:本病呈散發,8-10月齡最易感,食慾減退、創地、腹痛、血痢等。
(4)診斷:直接塗片法或水洗沉澱法或剖檢小腸壁發現成蟲。
(5)防:消滅中間宿主(金龜子及其幼蟲)。
(6)治療:左咪唑、丙硫咪唑。
六、牛、羊的寄生蟲病
1、巴貝斯蟲病(牛):
(1)由巴貝斯屬梨形蟲引起,梨形蟲也叫「焦蟲」或「血孢子蟲」,寄生於牛的紅細胞內。
(2)該病也稱為「紅尿熱」,血紅(尿)蛋白尿熱,「蜱熱」。
(3)形態:雙芽巴貝斯蟲長度大於紅細胞半徑,牛巴貝斯蟲長度小於紅細胞半徑,卵形巴貝斯蟲長度大於紅細胞半徑。
(4)傳播:硬蜱,犢牛發病多,死亡低,成年牛發病低,死亡高。
(5)特徵:高熱、貧血、黃疽、血紅蛋白尿,尿由淡紅色變為棕紅色。
(6)診斷:血檢蟲體。
(7)治療:三氮脒、咪唑苯脲、臺盼藍、丫啶黃、硫酸喹啉脲。
2、牛環形泰勒蟲:
(1)寄生於紅細胞內的為血液型蟲體,為環形,寄生於單核巨噬系統細胞內的為石榴體,為圓形。
(2)傳播:殘緣璃眼蜱,6-7月份多發。
(3)病變特徵:全身性出血,淋巴結腫大,第四胃黏膜潰瘍斑。
(4)症狀:急性(急)經過,稽留熱,20天內死亡。
(5)診斷:血檢蟲體或淋巴穿刺檢石榴體。
(6)治療:硫酸伯氨喹啉、布帕代醌、三氮脒、硫酸喹啉脲。
3、瑟氏泰勒蟲:
(1)形態:以杆形和梨子形為主。
(2)傳播:長角血蜱,6-7月份多發。
(3)病變:全身出血、淋巴腫大、第四胃黏膜潰瘍斑。
(4)症狀:病程長達數月,死亡少。
(5)診斷:血檢蟲體。
(6)治療:硫酸伯氨喹啉(同上)。
4、羊泰勒蟲病:
(1)由山羊泰勒蟲寄生於紅細胞和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內引起。
(2)形態:以圓形多見。
(3)傳播:青海血蜱,5月份多發,1-6月齡羔羊多發,發病可達100%,死亡可達92%。
(4)症狀:稽留熱、呼吸迫促、反芻停止、貧血、淋巴腫大。
(5)病變:身體消瘦、血液稀薄、皮下脂肪膠凍樣、點狀出血、皺胃潰瘍斑。
(6)診斷:血檢蟲體、淋巴結塗片檢蟲體。
(7)治療:三氮脒、咪唑苯脲。
5、牛球蟲病:
(1)由艾美爾屬或等孢屬球蟲引起,寄生於牛小腸下段和整個大腸的上皮細胞類,以邱氏艾美耳球蟲和牛艾美耳球蟲致病力最強。
(2)症狀:出血性腸炎、漸進性貧血、消瘦、血痢。
(3)犢牛多發;6-9月份潮溼、多沼澤牧場最易發,擁擠是導致發病的一個主要原因。
(4)診斷:飽和鹽水漂浮法糞檢(蟲)卵囊,或腸黏膜抹片後鏡檢香蕉形裂殖子和卵囊。
(5)鑑別:牛大腸桿菌多發生於初生犢牛,且脾腫大;而牛球蟲病多發於1月以上犢牛,且脾不腫大。
(6)治療:磺胺、氨丙啉、莫能黴素、癸氧喹脂。
(7)防:成牛與犢牛分開飼養。
6、羊球蟲病:
(1)由艾美耳屬球蟲引起,阿氏艾美耳球蟲對綿羊致病力最強,寄生於小腸,雅氏艾美耳球蟲對山羊致病力最強,寄生於小腸後段盲結腸。
(2)症狀:1歲內羔羊最明顯,絕食、渴飲、腹瀉、糞臭含大量卵囊。
(3)病變:小腸黏膜淡黃白色、圓形、綠豆大、成簇分布的結節。
(4)診斷:因帶蟲現象普遍,需綜合判定。
(5)治療:氨丙啉、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喹噁啉、莫能黴素。
7、牛胎兒毛滴蟲病:
(1)由胎兒三毛滴蟲寄生於牛生殖道引起。
(2)形態:蟲體在姬姆薩氏染色時,呈紡錘形,蛇形運動。
(3)以縱分裂方式繁殖,以內滲方式吸收營養。
(4)症狀:陰道炎、包皮炎、早期流產、需多次發情交配才受孕,子宮蓄膿。
(5)診斷:生殖道分泌物或胎兒第4胃內容物用姬姆薩氏染色檢蟲體,淺藍色細胞質,深紅色細胞核,染色質,鞭毛,波動膜。
(6)治療:用0.2%碘液衝洗生殖道。
(7)防:停止自然交配,採用人工受精。
8、片形吸蟲病:
(1)包括:肝牛形吸蟲,大片形吸蟲。
(2)肝牛形吸蟲:分布廣泛,寄生於牛羊的肝臟、膽管中,成蟲為扁平片狀,蟲卵呈長卵圓形,黃色卵蓋明顯。
(3)大片形吸蟲:即「巨片吸蟲」,呈長葉片狀,多見於我國南方。
(4)中間宿主:淡水螺螄(內蒙古主要為土蝸螺)。
(5)症狀:綿羊最易感,急性肝炎、腹腔炎、內出血、多發於春末夏秋。
(6)診斷:沉澱法檢蟲卵,剖檢急性病例,發現腹腔和肝中的幼蟲,剖檢慢性病例膽管可發現成蟲。
(7)治療:三氯苯唑、阿苯達唑、氯氰碘柳胺、溴酚磷、硝碘酚腈。
9、歧腔吸蟲病:
(1)蟲體寄生於牛、羊、豬的膽管和膽囊中:包括矛形歧腔吸蟲和中華歧腔吸蟲。
(2)形態:矛形歧腔吸蟲兩睪丸前後排列,中華歧腔吸蟲的兩睪丸左右排列。
(3)第一中間宿主:陸地螺。第二中間宿主:螞蟻。
(4)本病多為地方性流行,隨年齡增加其感染率也增多。
(5)診斷:糞檢蟲卵或剖檢發現蟲體。
(6)治療:阿苯達唑、吡喹酮、三氯苯丙醯嗪。
10、東畢吸蟲病:
(1)成蟲寄生於牛羊的門脈血管系統內。
(2)形態:線狀。C形彎曲、雌雄異體、呈抱合狀態。
(3)中間宿主:淡水螺螄,5-10月份多發。
(4)症狀:腹水、肝硬化、腹瀉、貧血、頜下水腫。
(5)診斷:毛蚴孵化法、剖檢發現蟲體。
(6)治療:硝硫氰胺、吡喹酮。
(7)預防:冬季驅蟲、滅螺。
11、牛、羊消化道滌蟲病:
(1)寄生於小腸,包括莫尼茨滌蟲,曲子宮滌蟲、無卵黃腺滌蟲。
(2)莫尼茨滌蟲:大型滌蟲,蟲卵內有燈泡樣的梨形器,內含六鉤蚴,其中:擴展莫尼茨滌蟲的節間腺為一排小的圓形囊狀物,貝氏莫尼茨滌蟲的節間腺呈密集的小點組成的帶狀。
(3)曲子宮滌蟲:特徵是體節中僅有一套生殖器,蟲卵無梨形器。
(4)無卵黃腺滌蟲:蟲體窄細、成節內有一套生殖器官。
(5)中間宿主:地蟎。
(6)症狀:羔羊和犢牛較嚴重,精神不振,腹瀉,貧血,神經症狀。
(7)診斷:新鮮糞檢活動性的孕卵節片。
(8)治療:吡喹酮、阿苯達唑、氯硝柳胺、甲苯咪唑。
12、腦多頭蚴病:
(1)多頭滌蟲的中滌期幼蟲寄生於牛羊腦及脊髓,成蟲寄生於犬的小腸中。
(2)中間宿主:牛、羊,終末宿主:犬,主要傳染源:犬。
(3)症狀:體溫升高,轉圈運動(即「迴旋病」)。
(4)診斷:寄生在大腦表層時,患部皮膚隆起,頭骨變薄變軟,甚至穿孔。
(5)治療:手術摘除、吡喹酮、阿苯達唑。
13、牛蛔蟲病:
(1)由弓首蛔蟲寄生於犢牛小腸引起,我國南方多見,蟲體粗大,呈淡紅色。
(2)症狀:5月齡內犢牛多發,腹瀉,排大量特殊惡臭黏液、咳嗽、消瘦。
(3)診斷:直接塗片法、飽和鹽水漂浮法糞檢蟲卵,剖檢小腸發現蟲體。
(4)治療:左咪唑、阿苯達唑、阿維菌素、哌嗪、敵百蟲。
(5)防:15-30日齡犢牛驅蟲,母牛與犢牛隔間飼養。
14、牛羊毛圓科線蟲病:
(1)以捻轉血矛線蟲危害最為嚴重。
(2)形態:捻轉血矛線蟲,即「捻轉胃蟲」,寄生於真胃,腸管呈紅色,生殖器官呈白色,兩者相互捻轉。
(3)症狀:貧血、黏膜蒼白、四肢水腫、大批死亡等。
(4)診斷:飽和鹽水漂浮法糞檢蟲卵,剖檢找蟲體。
(5)防:春秋各驅蟲一次,避免吃露水草。
(6)治:阿苯達唑、左咪、伊維菌素、甲苯咪唑。
15、牛羊食道口線蟲病:
(1)寄生於大腸,主要是結腸,又稱「結節蟲病」。
(2)特點:從感染宿主到成蟲排卵需30-50天,蟲卵在低於9度時不發育,高於35度迅速死亡,春末夏秋易感。
(3)症狀:羔羊腹瀉,成年羊形成結節。
(4)診斷:糞檢蟲卵,剖檢發現蟲體。
(5)治:左咪。
16、牛羊仰口線蟲病:
(1)即「鉤蟲病」,成蟲寄生於牛、羊小腸。
(2)形態特徵:頭部向背側彎曲。
(3)主要感染途徑:皮膚。
(4)症狀:下痢糞便發黑、貧血、消瘦、秋季感染,春季發病。
(5)診斷:糞檢蟲卵(色彩深、發黑、蟲卵兩端鈍圓,兩側平直,內有8-16個卵細胞),或剖檢找蟲體。
(6)治療:阿笨咪唑,左咪,伊維菌素,甲苯咪唑.
17:牛,羊肺線蟲病:
寄生於牛,羊肺部.
牛肺線蟲:即大型肺線蟲,其中胎生網尾線蟲寄生於牛,(其交合傘中後側肋僅在末端分開),其中後側肋側完全融合,其中絲狀網尾線蟲寄生於羊,其交合傘中後側肋僅在末端分開.
羊肺線蟲:即小型肺線蟲,多寄生於羊.
貯藏宿主:蚯蚓.
症狀:夜間和清晨咳嗽,痰液中含蟲卵,呼吸困難,體溫升高,消瘦,多為春季發病.
糞檢蟲卵:絲狀網尾線蟲第一期幼蟲頭端鈍圓,無扣狀突.
治療:氯乙醯肼,阿苯達唑,乙胺嗪,伊維菌素.
18:牛皮繩蛆病:
由紋皮繩和牛皮繩幼蟲寄生於牛背部皮下組織引起.
形態:成繩較大,體表被有長絨毛,外形似蜂.
發育:生活史屬於完全變態,經卵,幼蟲,蛹,成繩四個階段,幼蟲由宿主皮膚毛囊鑽入皮下,整個發育期為一年.
症狀:雌繩產卵時引起牛強烈不安,幼蟲鑽入皮膚,引起痛癢,特別是第三期幼蟲在牛背部皮下,引起局部結締組織增生和皮下蜂窩組織炎.
診斷:幼蟲出現於牛背皮下,可觸診到隆起,上有小孔,內含幼蟲,用力擠壓,可擠出蟲體.
治療:消滅牛體內的幼蟲,有機磷殺蟲藥,伊維菌素.
常繼發細菌感染而化膿.
19:羊狂繩蛆病:
由羊狂繩幼蟲寄生在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竇內引起,主要危害綿羊.
發育:屬於完全變態,發育經幼蟲,蛹,成蟲3個階段.
症狀:羊群騷動,鼻孔抵地,鼻液增加,化膿性鼻涕,消瘦.
診斷:用藥液噴入鼻腔,收集鼻腔噴出物,發現死亡幼蟲.
治療:阿維菌素,敵百蟲,氯氰碘柳胺,以消滅鼻腔內的第一期幼蟲為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