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國《歐洲時報》12月11日報導,法國教育部長布朗蓋10日宣布,為維護學校秩序和保障國民健康,2018學年起將禁止小學生和初中生帶手機上學。
布朗蓋說:「我們正在研究相關問題,在實施層面可以採取不同形式。使用者可能有教育目的和緊急情況的需要,但原則上手機應當被限制。」他補充說,有幾個中學已成功實施此項禁令。
除了學校秩序框架,布朗蓋強調手機禁令也屬於「對家庭有益的公共健康信息」,對孩子有好處。他提醒家長們不要讓孩子長時間接觸屏幕,尤其在7歲之前。這也是馬克龍競選總統時的承諾。
但預計這項措施的實施將非常複雜。教育法已規定小學和初中上課期間不可使用手機。教師工會方面對此尤為懷疑,一方面,不少父母認為孩子沒手機接不好聯絡;另一方面,搜學生的書包恐將成為學校員工的新工作,而這很容易引發衝突。
據報導,根據2015年Credoc調查,80%的法國青少年配備有智慧型手機,而2011年該比例為20%。總體情況是從小學四年級起,不少學生便開始配備手機,因為從這個年紀開始孩子可以自己上下學,家長認為有手機隨時聯絡更放心。同時,手機對青少年的學習、思維和分析綜合能力的影響、甚至幹擾也是教育界擔心的問題。
近年來,過度使用手機現象成為許多國家關注的社會問題,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韓國首爾高麗大學教授Hyung Suk Seo團隊於12月1日公布了對手機成癮症患者的研究結論。發現「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與焦慮和抑鬱症的人相似。
參加研究的青少年都採取了標準化的測試方法來診斷是否對網絡和智慧型手機上癮。對智慧型手機成癮的參與者承認,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幹擾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社交生活、睡眠和工作學習能力。這些青少年在抑鬱、焦慮、失眠和衝動方面的「分數」也顯著高於對照組(分數不表示網絡成癮的參與者)。好消息是,這些手機成癮的青少年在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後,大腦化學物質比例可以恢復到接近正常水平。
醫學專家、「拯救上癮協會」發言人Laurent Karila認為:「智慧型手機就像一個虛擬的布娃娃或者情人,離開它會讓人感覺到痛苦、感覺到被拋棄。這種感覺類似於吸毒者,與手機分離的恐懼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情感。」但在國際科學層面,尚未承認「手機上癮」是一種疾病;與此相反,賭博成癮已經被收錄為一種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