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位於玉林西路街區的風和日麗社區美術館開幕,一場名為「量子糾纏」的畫展正在展出。這是由街區內廢棄自行車棚改造而成的美術館,在一條名為華姿路的種滿棕櫚樹的安靜街道上。當你走進這條街道時,遠遠地即可看見一棟通體透明的玻璃房,它與背後的居民區格格不入,但似乎又巧妙地融入了環境版圖。待到走近後,還要探尋一番,才能在不起眼的地方發現它的招牌「a good day」,譯為風和日麗。
社區的美學生活空間
陸續推出12場不同主題的展覽
行走在美術館周圍,你興許會看見社區鄰裡晾曬的被褥,或是嗅到家常飯菜的飄香,濃鬱的社區生活百景圖呈現在大家眼前 。與日常美術館不同,風和日麗作為社區美術館,更強調社區互動性和大眾的參與性,並希望通過這個美學空間,能將美育根植於社區,讓藝術回歸生活,激發社區活力,讓社區環境提質升級。
今日的開幕展「量子糾纏」上的所有作品都來自於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和書法學院繪畫系版畫專業的師生,參展作品涉及石版畫,平版畫,銅版畫和絲網版畫,吸引了廣大藝術愛好者前來觀展,這些題材迥異風格十足的畫作,也引起了附近居民的駐足。策展人趙歡認為,每個個體都是如量子般微小的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簇擁成為新的光束,彼此照亮。「量子之間的糾纏很難通過直覺理解,這種超微觀世界就像版畫一樣,通過每位藝術家的『第六感官』,化作二維空間的一場轉換。」
負責人屈強表示,打造社區美術館這一藝術空間是因為城市正在不可避免地老齡化和空心化,「我們沒辦法改變衰老的自然規律,但可以做一些年輕的項目,讓更多年輕人回歸到社區來,這是項目的初衷。」同時他認為,每個街區都需要一個美學生活空間,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可以很早、並且多元化地接觸到藝術,「在觸手可及的空間內感受美學的傳遞,這是我致力於去完成的。」屈強提到,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風和日麗將繼續推出12場不同主題的展覽,並舉辦多場文化活動,免費向市民開放,感受多元文化,真正成為藝術的承載空間。
締造城市公民美學觀
推動創意城市的發展
屈強不是地道的成都人,但從1995年來蓉至今,從未離開過成都,在他心中玉林西路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玉林西路的定位是文創街區,但它和其他的文創空間不同,這裡有白夜,有小酒館,幾代人在這裡成長、浸潤,留下了很多文化的沉澱。」他談到這和成都的整體藝術文化氛圍分不開,「成都有相對便宜的房租,豐富的飲食,所以從物質條件上更能繁衍出多元文化。」
藝術必須要有土壤,才能結出果實,這是屈強堅信的一點。
街區美術館對城市的文化氛圍有怎樣的影響?屈強認為街區美術館更關注於青澀的、還未完全成長的藝術家,「街區美術館的空間是比較小的,無法承辦一些大型的展覽或者是國寶級的展覽,但對於年輕的藝術家來說,他們有了更多在小空間露出的機會,這是街區美術館存在的積極意義。」
屈強認為,如今美術館的功能正在由靜態向動態發展,並且已經成為城市精神生活的自由平臺,「風和日麗美術館是一個公共空間,不僅能向附近居民提供免費展覽,還將利用這一共享空間來進行一系列文化活動,讓附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更好的滿足。」屈強堅信豐富社區藝術的開展可以締造一個城市的公民美學觀,從而推動創意城市的發展。
街區美術館的名字是「a good day」,譯作「風和日麗」,當被問道為什麼起這個名字時,屈強笑著說,他認為藝術帶給人的好處就是擁有愉悅感和舒適感,「希望每個人在藝術的浸染下都能擁有好心情,每天都風和日麗。」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蒲嬌 記者 吳怡霏 攝影 蒲嬌 編輯 藺虹豆 校對 李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