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歲末年初,各大汽車企業紛紛披露自己的成績表,其中均會特別提到出口量。有趣的是,商務部、海關總署公開披露的2006年轎車出口數據是9萬輛,但僅僅奇瑞、本田(中國)有限公司、吉利、比亞迪四家宣稱的出口數據之和就已經超過9萬輛。
主要乘用車企業自報2006年出口量
廠家 2006年出口量(萬輛)
奇瑞 5
本田(中國) 2.5
吉利 1.2
比亞迪 0.5
哈飛 3.5
長城 3
長安 2.2
數據僅供參考
奇!車企出口量之和遠超海關總署公布數據
海關總署日前公開的數據表明,2006年全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比前年大增約100%,達到創紀錄的34萬輛,其中,轎車出口量達到9萬輛,同比大增2倍。商務部負責人日前披露的數據也一致。
儘管全國的轎車出口有了很大的增長,但各大企業似乎對「9萬輛」的數據並不滿足,所公開的數據遠遠不止。堪稱國內自主品牌轎車第一大戶的奇瑞當仁不讓地擔當重任,奇瑞的領導人在多個場合宣稱,奇瑞汽車2006年的出口已經超過5萬輛,而2007年的出口目標將瞄準10萬輛大關;另一家自主品牌吉利汽車在出口方面也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其公關部經理張小東對記者透露,公司2006年的出口量在1.2萬輛。
位於廣州、專供出口的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為全國的轎車出口作出了巨大貢獻,有關人士對記者說,公司在2006年的出口量在2.5萬輛左右,並且稱,「該數據是比較可靠可信的!」
即使在出口業務鮮有耳聞的比亞迪汽車也有批量出口,其副總經理孫旭曾對媒體透露,公司在2006年的出口量也達到5000輛。
這樣,即使不算上華晨中華轎車首批出口德國的3000輛轎車,僅這四家加起來的出口就超過9萬輛。
不要忘了,除了自主品牌外,合資企業在2006年的出口規模也不小。今年8月1日,東風日產乘用車首批1000輛TIIDA出口至安哥拉;也同樣是在8月,上海通用1400輛新賽歐出口智利,在此之前還以散件組裝形式向俄羅斯出口了1000多輛雪佛蘭樂騁( 報價; 圖片);在哈飛汽車的3.5萬輛的出口中,轎車也佔據了較大部分。
海關統計的數據自然應該是真實的,那麼數據出現如此之大的出入,這只能說明某些廠家的出口數據水分大得很。
原因:統計口徑不一致
粗略計算一下,由企業自行統計的數據來看,全國的轎車出口遠遠超出海關部門統計的9萬輛。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堅持對本報稱,自己的出口數據是準確可信的。
奇瑞一家的出口量佔全國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其公關部有關人士對記者稱,「奇瑞2006年前10個月的出口銷量已達到3.7萬輛,11月約為7000輛,12月肯定達到1萬輛,因此全年肯定超過5萬輛。」
他說,「2006年其他汽車的出口增長很快,奇瑞在佔全國轎車的出口雖然還超過一半,但份額已有所下降,這一比例高的時候可以達到80%~90%。」
一位汽車出口公司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海關總署和商務部統計的轎車出口量都是經過海關出去的,是一年內真正交付海外的出口量,數據較為可信。但對於企業來說,當年籤署出口大單,可能分幾年交付訂單,企業就將所有訂單量算到一年,這樣就出現了企業和政府統計數據不一致的情況,企業的出口統計數據可能出現多次重複的情況。
他舉了近期影響最大的華晨出口例子,去年11月,華晨汽車與歐洲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車貿易公司一次籤署為期5年,共15.8萬輛中華轎車的出口協議,但今年首批交付的只有3000輛,這樣企業在上報出口的時候就有3000輛和15.8萬輛的區別了。
該人士還表示,目前我國擔當起汽車出口大任主要是商用車企業,他印象中的轎車出口量沒有企業所公開的那麼多。
我國汽車出口提高門檻
吉利稱有利其實現全球化戰略目標
日前,商務部、發改委、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等部門聯合發出通知,決定從今年3月1日起,對汽車整車產品(包括乘用車、商用車、底盤及成套散件)實行出口許可證管理,提高了出口門檻。對此,吉利汽車有關負責人表示,吉利2015年產銷200萬輛,其中三分之二出口的戰略目標不會受此影響,此規定對吉利的出口反而有幫助。
按照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的夢想,到2015年,吉利的轎車產量將達到200萬輛,其中140萬輛出口或在海外生產。
2004年,吉利轎車整車出口約5000輛,出口達到30個國家和地區,數量佔我國當年轎車出口的一半。2005年、2006年,吉利汽車分別實現出口近7000輛、近1.5萬輛。
「出口轉內銷」
記者觀察
在標榜「自己是自主品牌「之後,國內汽車企業又發現了一個好東西,那就是出口。現在國內企業對汽車出口的熱情越來越高,似乎不出口一輛汽車的話就對不起大家,有不少廠家在絲毫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就將車型倉促出口,甚至不計成本搶佔市場,給海外造成中國汽車傾銷的印象。記者最近不斷收到有關汽車出口的新聞稿,一度認為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汽車出口大國乃至強國。
對於國內汽車企業熱衷出口的現象,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汽車企業老總道出了心聲,他表示,出口儘管能帶來利潤,提升海外影響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品牌形象後「出口轉內銷」,著眼於龐大的國內市場。「吹噓出口量又不用納稅,又沒人來查你!」他說,「但出口量的增加能提升品牌,為國內銷售創造好環境,也給增加貸款、減免稅收創造好環境。」
國內企業以出口量作為沾沾自喜的理由之一,甚至有企業在銷量不到20萬輛的時候,就喊出了出口超100萬輛的豪言壯語。但如果看看國際上的汽車巨頭,就應該感到汗顏。本田堪稱中國出口最大的汽車企業之一,但一直很低調;豐田汽車的年海外銷量已經超過500萬輛;現代汽車也超過300萬輛,所以對於立志成為國際知名的汽車企業來說,即使出口100萬輛也沒有值得驕傲的理由,何況現在最多也只是5萬輛。
還好,國內的主管部門已經看到了汽車出口的混亂局面。商務部公開批評說,目前我國汽車出口經營單位過多,質量和售後服務問題日益突出,出口低價惡性競爭損害了國外消費者和我國企業的利益,影響了「中國製造」的形象。商務部等五部委日前聯合發出《關於規範汽車出口的通知》,決定對汽車整車出口實行出口許可證管理,對汽車生產企業實行出口資質管理,對汽車出口經營企業實行生產企業授權經營管理。看來,中國汽車出口的虛火該消一消了。
(責任編輯:餘建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