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全國各地的大學校園迎來了新生密集入學季。
隨著高校新生入學,「小鮮肉」一波波來襲,2015年的大學新生主體是1996、1997年出生的學生,也有一部分甚至是「00後」,當同齡的小夥伴還在讀初中,這些13、14歲年紀的「00後」已經開始讀大學了。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了解到,這批「00後」可以稱為「小神童」,有的3歲讀小學,有的8歲讀初中,還有的連續跳級,甚至有人小小年紀已經是高考「復讀生」,為進名校連續參加了兩次高考。
清華復旦南大等名校都迎來了「00後」新生8月30日是復旦大學新生報到的日子,一大早,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餘位2015級本科新生,以及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留學生走進復旦,開始了他們的大學生活。
澎湃新聞了解到,在復旦大學志德書院迎來的新生中,有一位「00後」。剛滿14周歲的肖宇鶴畢業於北京八中少兒班,他憑藉過人的毅力,通過高考,成為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一名本科新生。
肖宇鶴出生於一個數學氛圍濃厚的家庭,在家長的引導下,他自小酷愛數學。學習之餘,他還有每日長跑的習慣,通過體育鍛鍊磨鍊自身意志。
此外,廣東東莞今年年僅14歲的女生袁一帆也入讀復旦大學,她已經是一名高考「復讀生」,去年就參加過一次高考,但為了進心儀的名校,今年又重新考了一次,她的父親當年也是15歲就考上了武漢大學。
據澎湃新聞了解,在全國的大學校園中,「00後」已越來越多,清華大學3300餘名2015級本科新生中有6位「00後」。這些十四五歲的孩子大多抱著淡定的心態來到清華,例如來自深圳的蔣姚貝龍出生於2000年6月,早早入學並連跳兩級,8歲上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南京大學今年也有一位「00後」學生,來自湖北武漢的14歲少年石浩宇,出生於2001年,是南京大學2015級最小的新生。石浩宇是位地道的「學霸」,小學只上了4年,初中只上了2年,在高考中以657分的優異成績,第一志願錄取到了自己最心儀的南大物理系。
安徽大學2015年級新生中,最小的新生出生於2000年,今年15歲,名叫胡禮夢,來自滁州定遠。胡禮夢今年理科考了617分,被文典學院理科實驗班錄取。媽媽郭女士有點擔心兒子的自理能力,高考結束後在家訓練過兒子洗衣服。郭女士介紹,兒子3歲時就上小學一年級,本來只是想試試看,誰知他成績還可以,就一直接著上。胡禮夢的爸爸是高中物理老師,他自己對物理也非常感興趣,以後可能會往這個方向發展。鄭州大學2015年有1.8萬名新生,其中有21名是「00後」,最小的僅13歲。
事實上,今年並不是「00後」第一年入學,去年就已有「00後」進入大學校園。清華大學去年的2014級新生中,首次出現了「00後」,該校招辦負責人稱,年齡最小的新生出生於2001年1月,來自北京,被錄取至計算機系。
新生排隊辦理戶口轉入手續。 北京日報 資料多對雙胞胎高考分數接近,入讀同校相近專業除了「00後」,雙胞胎入讀同一學校的現象今年也比較突出。
清華大學2015級新生中有八對雙胞胎,其中不乏學霸雙胞胎。例如來自福建同安一中的「姐妹花」紀鴻思、紀鴻璐,都以高分被錄取到經管學院,高考成績只差4分。姐妹倆都是數學奧賽省一等獎獲得者,中學時代就是獲獎專業戶。
南京大學今年錄取了一對來自呼和浩特的雙胞胎朱朔和朱軍,高考中哥哥考了650分,弟弟考了652分,雙雙被南大數學系錄取。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南大,為什麼不選擇北方離家近的學校時,哥哥朱朔直言,「南京民風比較淳樸,生活習慣與家裡比較相似。選南大就讀是因為南大的基礎學科比較多,我們以後想從事金融行業,當時老師建議我們報考南大數學系。」
哥兒倆從小一起長大,但到了南大之後,他們決心要小小「分開」一下:特意住進了兩間宿舍。兄弟倆的媽媽說,「可能他們覺得在互相身上都看到了對方的影子,還是分開住比較好。」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今年錄取了來自湖南臨澧的雙胞胎兄弟郭俊麟、郭俊鑣,高考時雙胞胎兄弟的考生號是連著的,考場卻隔了很遠。最終高考成績出來,兩人只相差4分,單科也及其相似。在專業的選擇上,弟弟的專業是電子信息工程,哥哥的專業是信息與計算科學。
在考量專業時,哥哥郭俊麟說:「我們意識到資訊時代需要大量高級計算機人才,在高三時我就和弟弟下定決心要學和計算機有關的專業,並且要考計算機方面的研究生。我們在填報志願時既只填有計算機專業的學校,又要符合自己的分數,在經過學校環境,師資力量,學校位置等方面的綜合考量後,我們選擇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還錄取了一對姐妹雙胞胎,來自上海金山區的「95後」迮如悅、迮如怡,姐妹倆的成績從中考時就有著奇妙的緣分,雖然單科各有差異,但總分一直很接近。中考時兩人僅僅相差0.5分,就讀於不同的高中,而這次高考,兩人總分也只相差2分,最後同被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錄取。
高校迎新個性化,「雲服務」保護貧困生隱私新生報到季裡,各個高校為「95後」、「00後」們提供的個性化服務也越來越多。
華東理工大學8月29日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3900多名2015級本科生,針對現在的大學生挑剔的味蕾,華東理工奉賢校區第二餐飲大樓提前一個月開張。這個集大眾快餐、特色小吃廣場和接待餐廳為一體的新食堂能同時容納1500人就餐,作為校內第一個「智慧食堂」試點,不僅引進了先進的智盤結算系統和保溫傳遞櫃,二樓就餐區裝修還頗有文藝範,得到了學生們的點讚。
和往年學生在入校後遞交紙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申請不同,今年復旦大學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打造了「雲填報」服務系統,新生在入校前就能在迎新服務系統上填寫《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申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了解學校勤工助學崗位設置情況並在迎新服務系統中提前申請。報到當天,學校設立「綠色通道」宣傳臺,安排專人向新生介紹資助政策,引導幫助家庭經濟困難新生順利報到。
上海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處)下設勤工助學管理中心,主要負責開展學生幫困資助工作,也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助學貸款為基本幫困渠道,以勤工助學為主要幫困方式、以各類獎、助學金為激勵手段,以學費減免、臨時困難補助、慈善愛心屋為輔助措施」的幫困助學育人體系。凡是通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學生,本人均能提出申請,通過院、校審核等程序後即可獲得以上相應的資助,實現上海市委、市府提出的「不讓一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工作目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