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魔戒》被視為奇幻小說的開山之作。託爾金用文字建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完全游離於現實之外的中土世界,在這個甚至擁有自己語言體系的世界,第三紀元末魔戒聖戰時期,霍比特人、人類、矮人和精靈一起,為追求自由而戰。這一系列作品中,《霍比特人》問世於1937年,《魔戒》系列則於1954年至1955年出版。儘管這幾部著作早已在西方成為暢銷經典,卻遲遲沒能引進到華語世界。
同樣是在2001年,《指環王》電影也被引進到大陸上映,譯林出版社當即買下了《魔戒》圖書的版權,就連最初的譯本封面用的都是電影劇照。但是,當時大陸缺乏奇幻文學的專業譯者,那本書的翻譯內容錯誤連篇。儘管飽受詬病,但這套書影響巨大,和同時期流行的《哈利·波特》小說一起,開創了中國奇幻文學元年。譯林版權到期後,上海世紀文景於2012年拿下了託爾金全部作品的大陸中文版權。
幾經權衡,世紀文景於2013年請來臺灣譯者鄧嘉宛重譯《魔戒》。鄧嘉宛曾翻譯過託爾金的《精靈寶鑽》,其古樸厚重的神話經典語言風格,營造出《聖經》一般莊嚴的氣氛,受到讀者高度讚許。鄧嘉宛也是一位託爾金迷。1998年她在英國讀書,復活節假期跟英國同學到雅典去旅遊,一路上聽到同學們熱烈談論《魔戒》,就好奇問了一句是什麼書?「他們對我的無知非常震驚,那情況就像你在中國的大學裡碰到有同學不知道《紅樓夢》或《西遊記》一樣。」鄧嘉宛回憶說,假期結束回學校後,自己立刻去買書來看,這一看就再也不能自撥。在她看來,託爾金寫的也並不全是英雄史詩,更多的是細緻勾畫平凡人成就的傳奇,具有直擊人心的力量。
為確保《魔戒》的翻譯質量,鄧嘉宛求助於另兩位「戒迷」石中歌、杜蘊慈。三人中,鄧嘉宛負責翻譯六卷故事內文,杜蘊慈負責所翻譯有詩歌,石中歌負責翻譯前言、楔子、附錄、索引及全書校譯,差不多十個月內完成100萬字。翻譯過程中,三人天天在網上討論,共享文稿。「石中歌給我的幫助,就如山姆給弗羅多的幫助。沒有山姆,弗羅多肯定半途就倒下,根本完成不了任務。」她感慨,《魔戒》是一個關乎朋友的故事,現實翻譯中,自己也經歷了一次同盟的情誼與力量。
2002年,第一部《指環王》電影在內地上映的時候,中國電影正處於最低谷的時期,市場化改革剛剛啟動,行業前景是未知的。這部影片當時取得了數千萬元的票房,口碑也非常好。待到2004年《指環王》第三部上映時,有影院首次推出了三部曲連映活動,連看11個小時的電影,中間休息時還給觀眾發麵包充飢,這樣的活動開了先河,在當時成為一則熱門新聞。此後,《哈利·波特》八部連映、《變形金剛》三部連映、《碟中諜》四部連映紛紛出現,成為一種特有的影迷文化現象。
《指環王》系列電影對華語影壇觸動之深,大概連彼得·傑克遜自己也不曾料到。華夏電影發行公司副總經理黃群飛長期參與進口片引進工作,他記得當時業內同行談論《指環王》最多的是三部連拍的方式。彼得·傑克遜從1996開始籌劃這部三部曲,待到影片預告發布時,片方華納兄弟宣布該系列連續三年每年上映一部,這樣的拍攝和發行方式此前從未有過。後來,這種系列套拍的模式也被中國電影人借鑑,最出名的當屬華誼兄弟的《太極》三部曲。三部影片一起拍,極大節省了電影成本,做到了資源利用最大化,在電影宣傳和檔期上也有利於提前布局。
讓中國電影人更加吃驚的,是《指環王》帶來的技術革命。即使在好萊塢,託爾金的《魔戒》也曾被視為可能被搬上大銀幕的作品,但是彼得·傑克遜卻向世人證明,電影特效工業的技術實力已經足以用來再造一個中土世界。影片中頗令人驚嘆的當屬咕嚕這一角色。這個樣貌奇特、性格古怪的角色是利用動態捕捉技術拍攝而成的,其面部表情生動豐富,完全可以媲美人類演員的表演,帶給觀眾極大的衝擊力。這甚至讓好萊塢老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萌生了拍攝《阿凡達》的念頭,還催生了後來的《金剛》和《猩球崛起》等視效大片的誕生。
在《指環王》的啟發下,中國電影界打出了「東方新魔幻」的旗號,《畫皮》和《畫皮2》就是典型之作。「之前中國沒有魔幻片,《畫皮》原來是鬼片,題材不可能過審,就打了一個擦邊球,想出東方魔幻的名詞。」資深電影策劃人曾念群說,現在中國的魔幻片項目非常多,像《西遊記》《封神榜》都在改編電影,並且都打著特效向《指環王》看齊的口號。
不過,中國魔幻片在模仿《指環王》視覺效果的同時,卻忽視了其更為本質的內涵。《魔戒》系列作品構建了一個格局宏大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的,同時又有著強烈的現實精神。託爾金開始寫《魔戒》時正直一戰時期,他的好友吉爾森和史密斯先後死在戰場上,後者在臨死前給他的信中說,那些活著走出戰場的人,應該代表全體朋友繼續烈焰般的激情,說出死者未能說出的話,創造使他們全體引以為自豪的成就。書中,霍比特人離開家園,踏上艱辛的歷程,正是展現了這種普通人的勇氣,託爾金小說的英雄主義和悲劇來自戰爭,這是他心中強烈的感情力量。
《指環王》系列和《霍比特人》系列除了擁有壯觀的特效場面,更是繼承了原著中的精神氣質。彼得·傑克遜認為,託爾金的小說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因為忠誠、友誼這樣高尚的品質是不會改變的,「電影裡雖然有王國,但講的是小人物的英雄情懷,這些東西沒有國界,東西方觀眾都能接受。」
「《指環王》《霍比特人》系列有清晰的價值觀,有善惡之爭、信仰之爭,這才是真正打動觀眾的地方。」影評人韓浩月說,拍一個系列片,必須有一些深沉的內涵,否則,觀眾很難對影片保持長期的興趣。相比之下,國產魔幻片在價值觀上很混亂,如《畫皮2》丟掉了古典原著的精氣神,植入現代愛情故事,放進很多今人自以為是的東西,自然難以成為經典。
從託爾金推出《魔戒》的那一刻起,世界上就只剩下兩種人:讀過《魔戒》的人和沒有讀過的人。前者大約超過一億人,他們不停地參加投票,組織團體,購買書籍來宣揚自己對《魔戒》的熱愛。在他們努力下,《魔戒》獲得二十世紀之書,甚至被冠以兩千年來最偉大作品的頭銜。這些人有著一個專有的稱謂:戒迷。
豆瓣網上的「中土紅皮書」小站就聚集了一群鐵桿戒迷。這個小站由9位核心成員創辦,80後列奧諾拉、Norloth名列其中。和很多中國戒迷一樣,這群人和《魔戒》的結緣要歸功於彼得·傑克遜的電影。《指環王》在中國上映後,網上湧現了好幾個戒迷論壇,最有名的是魔戒中文論壇和龍騎士城堡。但隨著《指環王》三部曲結束後,論壇日漸凋零,雜草叢生。2011年,《霍比特人》系列開機後,Norloth提議在豆瓣開設一個專題小站,「中土紅皮書」由此誕生。小站的名字起源於書中主角比爾博的「西界紅皮書」。
在這個小站,來自英語世界的有關託爾金的各種精品文章,都會於第一時間翻譯、整理、發布。《霍比特人》電影的每次最新預告片和幕後花絮視頻,幾乎第二天就會在國內主流視頻網站上出現由他們精譯的字幕版本。他們還會撰寫文章,抽絲剝繭般地逐格分析視頻畫面。其發布速度和譯文的專業程度,即使是《霍比特人》電影的中文官方微博也感到壓力山大。這些工作都是由小站成員自願完成的,他們分布於世界各地,哪怕電影預告片在半夜發布,也有人會在第一時間將其譯製出來。Norloth都說,成員之間有一句玩笑:「中土紅皮書,7×24為您效勞。」
在旁人眼中,戒迷的行為有時是難以理喻的瘋狂。他們會不計成本地趕赴世界各地參加電影首映式,造訪託爾金的寫作地牛津、遊覽電影的拍攝地紐西蘭……Norloth留學英國,上月初她曾冒著寒風徹夜排隊,參加影片在倫敦的全球首映禮。親自對喜愛和崇敬的導演和演員道一聲感謝,是她的最大心願。在網上,可以看到戒迷收藏的各個版本《魔戒》書籍,影片中出現的道具和首飾,還有各自繪製的中土題材圖畫。Norloth就曾創作了一批霍比特人題材的人物風景畫。而列奧諾拉因為覺得網上流傳的《指環王》電影字幕翻譯有問題,沒有譯出臺詞背後暗含的意思,竟然不惜花了三年時間,和朋友們重新製作了一版帶註解的精譯精校字幕。
戒迷的瘋狂之舉,並非簡單的粉絲現象可以概括。Norloth認為,託爾金的中土世界最大吸引力來自其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的作品中有許多人性的閃光點,在年輕時代閱讀這樣的故事,讓人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同時,託爾金是一個語言學和神話的愛好和研究者,其筆下的世界經常可以追溯到更多文學、文化上的源頭,讀者在閱讀中得到相關知識的拓廣,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
《霍比特人·五軍之戰》是彼得·傑克遜的最後一部中土電影,十幾年來,全世界的戒迷也仿佛跟著他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中土冒險。現在,這場冒險即將結束,他們的心中依依不捨。「對我來說,中土世界與其說是持續了十三年的愛好,不如說它已成為一種接近於信仰的存在。」列奧諾拉說,他相信中土世界在某個時空真實地存在著,並且還會繼續堅持中土世界帶給自己的愛和勇氣的信念,對中土世界的這摯愛並不會隨著電影的結束而消失,因為他是中土世界的信徒。
本文配圖部分來源於微信公號:1號廳
文章原載於《北京日報》
YES!我們是國內唯一一個由財經圈人士和文娛圈人士共同運營的微信公號,由財經記者鄭道森和文娛記者吳立湘悉心打理。
回復關鍵詞「八卦」、「資本」、「電視」、「政治」、「數據」、「電影」,你可以看到最受歡迎的歷史文章,也歡迎各位達人投稿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