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醫學遺傳學家、華西醫院醫學遺傳中心張思仲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11月26日17時在成都逝世,享年82歲。
張思仲1935年生於四川江津,家學淵源。公派到原蘇聯、瑞典學成歸國。1974年調入原華西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工作,在國內率先成立由衛生部首次批准的醫學遺傳研究室。在這個研究室。張思仲不僅破解了男性不育難題,還開展了多種常見遺傳病的研究。承擔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等20餘項課題。
直到75歲高齡,張思仲教授在一線為臨床醫學傳道授業。30多年來,他培養了博士、碩士研究生100餘人,為四川省醫學遺傳學發展和產前診斷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張思仲教授一生簡樸,遵從遺願,喪事一切從簡,遺體告別會定於11月28日7時30分在華西醫院太平間舉行。 封面記者程渝 攝影雷遠東
相關報導:
張思仲:破解男性不育難題
張思仲教授談起醫學遺傳頭頭是道。
張思仲教授與他的醫學遺傳學研究室的同事。
他的研究室是當時國他的研究室是當時國內唯一歸屬於臨床醫學內唯一歸屬於臨床醫學院的遺傳學研究室
華西都市報:無法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述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遺傳學博士生導師張思仲教授在我國醫學遺傳學發展做出的多方面貢獻。回顧他走過的道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醫學遺傳學發展的脈絡。
「一個理工科學生如果只懂自己專業,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國古典的歷史文化完全無知,是不完美的,當然,對自己的專業研究也是沒什麼好處的。」 ——張思仲
A 求學篇
少年聰慧考試總是拿第一
張思仲1935年出生於江津市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張採芹是著名的國畫家,與張大千、張善孖並稱「蜀中三張」。張家兄弟四人,張思仲排行老二,四兄弟皆品學兼優。父親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每到假期都要請來國文、英文等老師給孩子們補課。
1946年,張思仲以當地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成都石室中學,張思仲少年聰慧,學習刻苦,他的各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中學畢業前一年,正值抗美援朝時期,因羨慕同學們報考了「軍幹校」出來可以當解放軍,而自己因年齡不夠,還戴了眼鏡未被錄取,於是中學畢業後他選擇了醫科,幻想著有朝一日上朝鮮戰場救死扶傷。
1952年,張思仲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這一屆高考,整個西南只有他一人被該校錄取。一年後,他又以優異成績通過公派留學考試,在經過一年的俄語學習,他於1954年到蘇聯列寧格勒第一醫學院,開始了自己6年的海外求學生涯。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醫療技術水平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能夠到社會主義陣營中最高的醫學殿堂之一學習,張思仲自然珍惜這個機會。上課前他先預習,上課時認真聽講,課後常與同學們討論,做實驗也非常認真,還參加過生物化學學生科研小組,跟著老師一起學做科研,並寫過論文作過報告。二年級時他還選修了第二外語德語。他的學期考試各科成績冊上都是優。
功夫不負有心人,六年後,張思仲畢業時獲得了蘇聯全優文憑醫師證書,向祖國和人民交了一份優秀答卷。
遠離喧譁研究醫學遺傳學
1960年,似乎並不是留蘇生回國的好時機,此時中蘇關係破裂,蘇聯專家已拆走,留蘇學生回國後一律先上「反修學習班」,然後參加集體勞動。幾個月學習之後,張思仲被分配到位於西安的一所中專學校當校醫,幾經周折,張思仲又被重新分配到了核工業部在北京的原子能研究所從事醫學輻射防護研究工作。
1964年,從北京原子能所專門分出了一個華北工業衛生研究所從事醫學輻射防護研究,並遷到太原。張思仲調到太原後,在該所一工作就是十年。開始他們還做一些科研,不久業務人員即下放搞「四清」,繼而十年動亂,文革開始。張思仲因一貫熱愛學習,埋頭科研,也被貼了兩張大字報,成了研究所裡的「修正主義黑苗子」。其後,全所研究人員又集體下放到核工業部大湖北鍾祥縣的萬人幹校,勞動加搞運動。
對於一個知識分子,業務工作就是生活的主要內容和支撐。晚上,張思仲透過牛棚仰望星空,思考著生命的意義和未來,以及怎樣利用時間。他沒有做逍遙派,動亂時期醫生經常不上班都無人管,既然不能在研究所做科研,於是他就利用業餘時間到醫院裡代替長期回外地探親的病理科醫生做病理活檢和診斷。
1974年,張思仲終於調回成都與家人團聚,並在華西醫大工作。他在腫瘤研究所開始了此後四十年始終如一的研究——醫學遺傳學研究。當時我國遺傳學教學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生物學領域、人類和醫學應用遺傳研究在國內還算是新興學科,尤其科研與臨床相結合的工作還開展不久,他可算是這方面研究的先行者。
決意回國帶回最先進知識技術
1978年,教育部選派5名訪問學者,向國外科研院校學習世界最新的醫藥技術,華西醫大有一個名額,在候選人中,張思仲以出色成績入選。
1979年,張思仲來到瑞典卡羅林醫學院的諾貝爾醫學細胞遺傳研究所,開始了為期兩年的訪問學者生涯。這裡是瑞典細胞化學家卡斯珀松工作的地方,正是這位科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末,發現了細胞遺傳學一個裡程碑式的染色體顯帶技術。張思仲到瑞典學習就是想把世界上各種最先進的細胞遺傳學理論和技術學到手。
諾貝爾醫學研究所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當時研究室的電腦終端就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資料庫相聯結,獲得最新的醫學資料很容易。在瑞典兩年科研與學習期間,頻繁的學術交流和實驗合作中,張思仲讓自己的醫學遺傳學知識和科研跟上了日新月異的更新步伐。其間他共完成了5篇論文,並多次到瑞典、丹麥、英國等的其他科研機構參觀學習,並多次出席各種國際學術會議,與歐美一流的學者廣泛交流。在隆德大學他見到了世界上首先證實人類染色體為46條的列萬教授,在列萬教授的實驗室他們像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整整談了兩個上午,臨別時,列萬教授還把自己的所有新著作贈送給張思仲。
兩年過去了,當張思仲要從瑞典回國時,瑞典方面再三挽留,希望他能留下來繼續工作,但張思仲早已決意回國。
B 研究篇
「破冰」之舉建立醫學遺傳學研究室
上世紀80年代初,醫學遺傳學知識和技術日新月異。而在我國,醫學遺傳學教學科研大多附屬於醫學院校一年級生物學教研室,課程不多,開展研究和臨床服務的更少。回國後的張思仲決心以自己的努力,縮短該學科醫、教、研與歐美先進國家的差距。這在我國西南地區,都算是「破冰」之舉。
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新的醫學遺傳研究室在華西醫大建立了。研究室草創之初條件非常簡陋,缺乏資金和像樣的儀器設備,只有三間粉刷過的空屋子,也不像現在可以去申請課題經費。整個國家都處在百廢待興的階段,可用於基礎科學研究的經費很少,於是只好因陋就簡,或化緣,或借用。好在校院領導大力支持,華西醫大又與國外教會頗有淵源,張思仲也是廣結良緣,最後,加拿大國際交流援助局贈與了大量儀器和試劑,包括一批二手儀器設備以及一箱科研文獻,實驗室工作才得以開展。
在這種艱苦條件下,實驗室成立不久就在國內外相關雜誌發表多篇論文。張思仲關於鼻咽癌染色體的細胞遺傳研究論文,更引起了不少外國同行的關注。世界腫瘤細胞遺傳權威美國的塞文教授寫信來盛讚張的工作,並要求與之密切合作。
上世紀80年代,張思仲的論文收到蘇聯、美國、德國、阿根廷、秘魯等同行學者共數以百計的論文索取函件,並有多家雜誌來信邀稿。他們的論文集《人類染色體高分辨顯帶及其在醫學中的運用》是中國科學院基金早期資助課題,並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難能可貴的是,張思仲的研究始終與應用相結合,他們的研究室是當時國內唯一歸屬於臨床醫學院的遺傳學研究室。因研究與臨床緊密結合,他的研究能更為直接地為遺傳病患者服務。
見證奇蹟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為最終目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實施,這是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共同發起的一項規模宏大,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
在這項影響全人類的宏大計劃前,中國的科學家當然也不能落後,中國自己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支持下於1994正式啟動。
2004年4月,中國完成了人第3號染色體上3000萬個鹼基對的工作草圖。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成為生命科學領域裡國際間大規模研究合作的起始點,也標誌著中國的生物科學研究開始躋身國際前沿行列。
1992年美國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當時張思仲正在美國短期訪問。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尤其是相關專業者得知後,意識到它的重要意義,曾集體討論後,張思仲寫了一封書信向國內專門報告此事,並由與華西關係密切同時也是華西客座教授的劉先生將該信交給了張,要他轉交給我國最知名的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回國後張立即完成了這一任務。其後,張又參加了我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召開的香山會議,專門討論啟動我國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問題。
此前,他們已對成人多囊腎病、冠心病伴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腫瘤特別是鼻咽癌等的相關基因進行過卓有成效的研究。
攻「遺傳病」破解男性不育之謎
醫學遺傳學的目的應當是為病人服務,為臨床服務。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張思仲曾把研究方向聚焦到男性不育方面。
世界上約有10%-15%的夫婦是不育的,其中約有一半為男方原因所致。原發生精障礙是男性不育的一個重要原因,因而對無精症和寡精症相關基因研究,包括基因的克隆、突變分析和功能鑑定應是疾病基因組學和發育遺傳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因此,張思仲他們採用了多種分子遺傳學、蛋白組學技術,通過小鼠等動物實驗,並結合臨床對大量生精障礙患者進行了研究,先後分離和克隆了11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與人類精子發生相關的新基因,並闡明了部分基因的致病機理。
三十餘年,醫學遺傳理論和技術突飛猛進,發現許多疾病均與遺傳有關,張思仲所在研究室在每個發展階段都緊跟時代。考慮到國家全局的需要,他與三弟張思凝共同主持完成了我國規模宏大的四川省遺傳病流行病學綜合調查研究,為弄清人群的患病情況提供了大量資料。
張思仲領導的實驗室,還開展了對多種常見遺傳病如成人多囊腎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和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等的研究,發現了許多有臨床診斷價值的致病基因異常及其群體多態性,並開展了相應的臨床診斷與諮詢服務。他和所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先後承擔參與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在內的課題20餘項。他們發表了論文二百餘篇,其中在國外專業刊發表50餘篇,並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及部省級獎。
華西都市報記者 李靈 攝影記者 雷遠東
張思仲簡介
1935年出生於江津,他曾是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會主任委員和醫學遺傳的學科帶頭人之一。他領導的實驗室多年潛心腫瘤、男性不育、冠心病脂代謝異常等的遺傳學病因研究,且在臨床服務方面亦卓有成效。他創建的研究室分離和克隆了11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精子發生相關新基因,並在國內外發表了二百餘篇論文。
張思仲是我國最早的人類和醫學遺傳學學術性刊物《遺傳與疾病》(後更名為《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的創始人與總編輯。他也曾是美國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消息的傳遞人之一和我國該計劃的早期籌劃和實踐過程的參與者。此外,張思仲領導的科室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曾組織過頻繁的國際學術和人員交流,包括舉辦過多次高水平的學習班,為我國相關新知識新技術的引進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