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健弘:資管產品有序轉型 形成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並重配置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四十人論壇

本文作者:阮健弘(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 張璇(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統計制度處副處長)

「我國資管產品風險隱患一度非常嚴重。在規模大幅擴張的同時,資管業務風險不斷聚集,亂象叢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特邀成員、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和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統計制度處副處長張璇撰文認為,經過兩年多的治理,金融機構資管產品平穩有序轉型,來自住戶和非金融企業的穩定資金來源持續增加。整體上看,風險明顯收斂,服務實體經濟的總量擴大、方式優化,逐漸形成「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並重的配置結構。

文章認為,在獲得明顯轉型成效的同時,資管產品發展仍然面臨挑戰:一是資管風險仍未完全消除,部分產品風險還需密切關注,其中,信託產品淨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層資產投向非標債權,轉型壓力較大,若投資風格比較激進,流動性緊張,一旦遭遇外部衝擊,兌付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二是金融市場容量和深度有限——債券市場交易不夠活躍,流動性不足,股票市場容量有待擴大,投資者結構有待完善,這些問題制約資管產品長遠健康發展。

對於未來發展的方向與風險防控重點,文章提出,當前我國資管產品已從「抓防範、防風險」進入「促轉型、歸本源」為主要特徵的新發展階段。文章建議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充分發揮「雙支柱」調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適度的流動性,為資管產品轉型提供穩健的宏觀環境。二是在穩妥做好資管新規過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監管措施。三是大力發展多層次健康的金融市場,為資管產品提供長期有效的資金來源和優質穩健的資產配置渠道。四是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使資管產品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國際金融危機以後,隨著金融業態的擴展和跨行業、跨市場經營的擴張,以銀行理財、資金信託為代表的金融機構資管產品體量逐漸增大;2012年以後,券商資管、基金專戶等證券業資管產品也加入快速增長的行列,逐漸形成了由銀行理財、信託公司資管產品、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管產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管產品、保險資管產品、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資管產品和公募基金八大類產品組成的資管產品市場。

以資管新規為分界,我國資管產品經歷了一個從野蠻生長到轉型發展的過程。2020年9月末,金融機構資管產品資產合計89.2萬億元,接近金融業表內[1]總資產的三成,僅次於銀行業金融機構,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管產品實現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整體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資管風險仍未完全消除,部分產品風險仍需密切關注。

未來,應進一步發揮「雙支柱」調控框架的有效性,提高資管產品監管的精細化程度,進一步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為資管產品規範發展提供條件。

我國資管產品風險隱患一度非常嚴重

2016年末,金融機構資管產品資產規模約達到89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約為同期我國金融業總資產增速的2倍。2017年,資管增速雖然比2016年有所放緩,但到年末規模繼續擴張至94萬億。在規模大幅擴張的同時,資管業務風險不斷聚集,亂象叢生。

一是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以銀行理財為代表,存在事實上的剛性兌付,成為銀行業除M2之外為社會提供流動性的渠道,表內資金投資資管產品對貸款也有明顯的替代效應,影響對流動性和傳統貨幣傳導機制的判斷。2016年銀行理財增速最快的時期,如果將理財募集資金與M2相加衡量社會流動性,比同期M2的增速高4個百分點左右。從價格上看,也抬高了無風險收益率水平,扭曲了資金價格。

二是利用資金池進行期限錯配。資管產品普遍存在資金池運作,資產和負債兩端期限錯配比較嚴重,一旦難以募集到後續資金,又無法通過市場解決流動性問題,可能發生兌付風險,並通過嵌套產品鏈條向其他機構傳導。

三是資管產品演化為銀行表內資金的資金通道。為了繞道規避監管,以銀信合作、銀證合作、銀保合作、銀基合作等模式迅速發展通道業務,最終投資「非標」資產,這類業務與銀行信貸本質近似,但不受嚴格的銀行信貸監管,是最典型的「影子銀行」業務。2016年末,銀行通過拆借、回購等方式為資管產品提供流動資金同比增長32%;銀行直接購買資管產品同比增長93%。券商資管、基金專戶等產品中,超過60%為銀行「通道」業務。

四是層層嵌套,槓桿疊加。2016年前後,資管產品之間嵌套的規模很大,層級複雜,甚至出現過嵌套層級超過七級的產品。同時,部分資管產品負債運作,藉助信用債質押回購等方式在嵌套過程中循環放大槓桿。導致2015年股災的場外配資的資金來源中,許多就是銀行理財資金。理財資金本身無法直接進入股市,但可以通過對接傘形信託-私募基金-配資公司的嵌套路徑,最終進入股市,路徑上的每個環節都可以加槓桿,一旦市場波動,影響將成倍放大。

五是底層信用資產質量堪憂。以信託產品為例,2015年-2016年,信託公司的延期兌付和違約事件頻頻發生。截至2016年末,信託風險項目共545個,比2014年末增加185個;涉及信託資產1175億元,比2014年末增加394億元。

資管產品轉型的效果和特點

針對資管產品野蠻生長的亂象,人民銀行與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資管新規為核心,制定並推進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建立了覆蓋銀、證、保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統計,基本摸清資管產品底數。

統計數據顯示:經過兩年多的治理,金融機構資管產品平穩有序轉型,來自住戶和非金融企業的穩定資金來源持續增加,整體上看,風險明顯收斂,服務實體經濟的總量擴大、方式優化,逐漸形成「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並重的配置結構;分產品看,各類資管產品的運行特點和轉型效果存在差異。

(一)總量上經歷了從下降到穩定增長的過程,來源於住戶和非金融企業的資金持續增加。

資管新規後,資管產品總體資產規模最初經歷了一個逐漸收縮的階段,2019年末比新規前(2017年末)減少約8萬億元。今年以來,資管產品資產規模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到9月末,金融機構存續資管產品共13.5萬隻,直接匯總的資管產品資產合計89.2萬億元,同比增長4.4%;比年初增加3.1萬億元,同比多增4.7萬億元。如果剔除資管產品相互之間的交易,增加更為明顯,9月末資管剔除交叉後資產合計72.7萬億元,同比增長8.6%,比年初增加4.5萬億元。從募集方看,9月末資管產品募集資金餘額82.2萬億元,同比增長3.6%,比年初增加2.8萬億元。

從資金來源的構成看,資管規模的增長主要源於住戶和非金融企業資金的增加。一是資管來源於住戶的資金放量增長。9月末,來源於住戶的資金餘額為34.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2.8萬億元,佔全部資金來源增量的九成。二是來源於非金融企業的資金也有所增長,9月末餘額為7.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3604億元。

(二)主要風險指標明顯改善,整體風險呈收斂狀態。

一是淨值型資管產品佔比穩步上升。9月末,淨值型產品募集資金佔全部資管產品募集資金餘額的64.2%,比年初提高8.7個百分點。

二是去通道進程加快,同業交叉持有明顯下降。9月末,資管產品來源於同業的資金規模[2]為42.4萬億元,同比下降5.3%,比年初減少1.6萬億元;同業資金來源佔全部資金來源的比重為47.5%,比年初下降3.5個百分點。

三是槓桿率衝高后回落,保持基本穩定。今年一季度,資管產品平均負債槓桿率(總資產/募集資金)短暫衝高,此後有所回落。到9月末,資管產品平均負債槓桿率為108.6%,與年初持平,其中,理財產品槓桿率比年初下降0.5個百分點。

四是非標債權資產持續減少。9月末,資管產品投資貸款、資產收益權和票據等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同比下降8.2%,佔資管產品淨資產的比重比年初下降2.1個百分點,規模和佔淨資產比重均已降至新低。

(三)服務實體經濟的總量擴大、方式優化。

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資管產品較過往發揮了更有效的作用。

一方面是總量擴大。9月末,資管產品底層資產配置到實體經濟的資產餘額合計39.4萬億元,同比增長6.3%,比年初增加2.3萬億元,同比多增2.4萬億元;佔資管產品規模的44.2%,比年初提高1.1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是資產結構改善。從資產類別看,非標資產不斷減少,企業債券和股票等標準化資產佔比不斷提升。9月末,資管產品配置於非金融企業債券和股票資產餘額合計為21萬億元,同比增長25.9%,比年初增加3.6萬億元;標準化資產佔投向實體經濟的比重比年初提高6.4個百分點。從行業上看,新增資金以投向基建行業[3]為主,投向房地產業資金持續減少。9月末,投向基建行業的資金餘額為15.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3萬億元;投向房地產業的資金為4.1萬億元,比年初減少3920億元。

(四)資管產品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非標資產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資管資金的主要運用渠道已經轉向標準化資產和金融機構表內,分別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方面發揮作用。

直接融資方面,住戶和企業通過資管產品投資金融市場上的標準化金融資產,促進了直接融資發展。對於客戶,可以依靠資管機構專業的金融服務,獲得市場投資收益。對於資管產品本身,是回歸代客理財本源的表現,有利於提升金融市場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一是持有債券規模快速增加。9月末,資管產品持有的各類債券(不含票據)餘額為27.6萬億元,同比增長19.9%,比年初增加3.8萬億元。資管持有公司類信用債規模市場佔比在五成左右,其中,銀行理財持有佔比約為兩成。二是加大對股票資產配置。9月末,資管產品持有的股票資產餘額為5.9萬億元,同比增長50.2%,比年初增加1.6萬億元。資管持有的股票資產約佔同期A股總市值的8%,佔流通市值的10%。

間接融資方面,資管產品吸收住戶和企業資金,並以金融債、同業存款和存單等形式配置到銀行表內,通過表內資金運用為實體經濟提供間接融資。9月末,資管產品投向同業存款、存單和金融債的餘額合計為23.3萬億元,同比增長19.9%,比年初增加2.2萬億元。回表資金最終通過表內信貸和債券投資等投向實體經濟,9月末銀行表內貸款同比增長12.8%,債券投資同比增長17.2%,都保持在較高水平。

(五)不同品種的資管產品運行特點和轉型效果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

一是公募基金規模快速攀升。今年以來,公募基金在所有資管產品中發展最為亮眼,9月末公募基金資產餘額19.4萬億元,前三季度累計增長3.3萬億元,規模在八大類資管中已躍居第二,僅次於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傳統投資領域是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加上淨值化程度高,信息披露比較充分透明,在八大類資管產品中轉型壓力最小。同時公募基金還擁有募集方面的優勢,資金來源中四成以上為住戶部門資金。今年大部分時間,股市、債市收益較好,一方面吸引公募基金加大投資,另一方面也支持了淨值的增長。

二是銀行理財規模增長,淨值化轉型效果明顯。9月末,銀行理財資產餘額為29.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5萬億元;淨值型產品佔比為59.4%,比年初提高14.2個百分點,在全部資管產品中提高最為明顯。但銀行理財目前在有些時點上仍然是銀行調節表內外流動性的方式,募集資金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

三是保險資管持續增長,重點配置協議存款。保險資管總量不大,9月末為3.5萬億元,僅佔全部資管的4%,但今年開始快速增長,下半年各月同比增速均超過30%,遠高於資管產品整體的增長速度。保險資管新增的資金重點用於配置協議存款,前三季度配置的銀行協議存款增量佔保險資管全部資產增量的64%。

四是券商資管、基金專戶和信託產品規模持續收縮。這三類產品通常位於資金鍊下遊,隨著去通道、去嵌套的推進,規模收縮比較明顯。9月末,券商資管資產餘額為9.8萬億元,比年初減少1.4萬億元;基金專戶資產餘額為9.2萬億元,比年初減少3294億元;信託產品資產餘額為18萬億元,比年初減少8878億元。

當前資管產品發展面臨的挑戰

經過兩年多的治理,資管產品野蠻生長已經得到控制,在獲得明顯轉型成效的同時,仍然面臨以下挑戰:

一是資管風險仍未完全消除,部分產品風險還需密切關注。從整體上看,資管產品各項風險持續收斂,特別是產品之間、產品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複雜嵌套明顯減少,與新規前相比,風險的傳染性得到控制,由個體風險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降低。但部分產品風險還需密切關注,其中,信託產品淨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層資產投向非標債權,轉型壓力較大,若投資風格比較激進,流動性緊張,一旦遭遇外部衝擊,兌付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

二是金融市場容量和深度有限,制約資管產品長遠健康發展。資管產品是債券和股票市場重要的參與者。從近兩年資管產品轉型的成效和長遠目標來看,資管產品轉型發展需要依託成熟健康的債券和股票市場,通過加大標準化金融資產的配置,實現淨值化、控制非標、減少錯配等目標,同時通過市場化手段消化和對衝金融風險。

但是,我國目前債券和股票市場存在容量和深度不足的問題。一是債券市場交易不夠活躍,流動性不足,債券市場交易量、平均換手率等與成熟市場還有差距,活躍程度也有待提高。二是股票市場容量有待擴大,投資者結構有待完善。2019年末,我國股票市場總市值為59.3萬億元,而美國同期約為我國的5-6倍。當前我國股票市場機構投資者持有流通市值佔比不到20%,而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超過90%。金融市場承載能力的不足,對資管產品按資管新規要求選擇資金來源和開展資產配置都會形成制約,不利於資管產品長遠健康發展。

未來發展的方向與風險防控重點

當前我國資管產品已從「抓防範、防風險」進入「促轉型、歸本源」為主要特徵的新發展階段。下一步,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鞏固拓展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成果,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實現資管產品平穩有序轉型和長遠健康發展,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防範金融風險。建議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發揮「雙支柱」調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適度的流動性,為資管產品轉型提供穩健的宏觀環境。資管產品體量龐大,目前風險防範雖然已見成效,但要在化解風險的同時實現穩定發展,仍依賴於穩定的流動性環境。合理適度的流動性還可以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公眾對資管產品的信心,進而維護資管產品和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二是在穩妥做好資管新規過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監管措施。堅持底線思維,強化資管新規的綱領性基礎性作用,壓縮監管套利空間;針對各類資管產品不同的專長和特點,提高各類產品監管的精細化程度;密切關注資管轉型中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

三是大力發展多層次健康的金融市場,為資管產品提供長期有效的資金來源和優質穩健的資產配置渠道。金融市場是資管產品轉型以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依託。深化債券市場改革,夯實信用基礎,增強債券市場流動性;擴大股票市場容量,提高金融市場深度,加強長期資金供給,為資管產品發展提供多元資金支持和有效投資渠道。

四是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使資管產品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在淨值化轉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資管產品風險定價能力,使淨值真正反映風險和收益,在更廣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相關焦點

  • 謝丹、吳文光:推動產品淨值化管理 奠定資管行業轉型基石
    文/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副司長謝丹,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交叉性金融業務處三級主任科員吳文光   產品淨值化管理作為資管新規的重要規則,是推動資管業務回歸本源、有序打破資管領域剛性兌付的基石。當前,資管產品淨值化轉型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臨不少挑戰。
  • ...央行回應資管新規過渡期:受疫情衝擊應該延期 可能延一年比較合適
    發布會上,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問影子銀行規模及如何看待有課題組建議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2年的問題,對此,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資管產品實現了平穩有序轉型,總規模穩中有降,整體風險持續收斂,實體經濟融資沒有受到存量業務整改的影響。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是資金脫實向虛、自我循環的現象得到遏制,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持續壓縮。
  •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國際比較
    目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應進一步推進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改善金融結構,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和經濟可持續增長。直接融資通常指股票和債券融資,間接融資通常指銀行貸款。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關係,既反映一國的金融結構,也反映一國中兩種金融組織方式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和貢獻程度。
  • 方正富邦基金李長橋:科技賦能資管業務成大勢所趨
    過去我們發展資本市場,總是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之間糾結,而且基本思路是非此即彼,幾十年下來,成效不彰。資產管理是將間接融資轉換為直接融資的有效機制。具體而言有八個方面:資產管理市場促進直接融資發展,優化社會融資結構;資產管理行業滿足居民理財需求,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資產管理業務健全資產配置,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工具;資產管理人不斷壯大,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資產管理功能逐步健全,盤活社會存量資源;資產管理市場擴大,拓展金融對外開放的空間;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帶動金融服務業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的建設,推動金融中心的建設過程。
  • 資管新規兩周年,尚福林系統闡述資管行業:重點處理好五大關係(附...
    《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統一了保險資管產品監管規則,拓寬了長期資金配置空間和投資渠道。公募、私募基金以及券商資管業務在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基礎性制度不斷完善,業務運作進一步得到規範。不過,在他看來,資管行業轉型發展仍然面臨挑戰。
  • 資管30人報告:十一條參考建議建言資管轉型攻堅戰
    針對這場牽涉整個資管行業的轉型,21世紀資管研究院自2018年以來多次召開閉門會議,召集眾多資管機構高管與相關監管部門人士進行交流探討,並對十多家銀行資管、保險資管以及基金公司等相關機構人士進行訪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關於資管新規以來市場變化、問題反饋以及政策建議的報告》(下稱「報告」)。
  • 資管新規過渡期有望延後,近400款理財現浮虧或因銀行加速壓降不合...
    在加速壓降不合規產品過程中,出現了近400款理財產品淨值跌破過1元的情況。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阮健弘表示,個別理財產品出現階段性的浮虧是正常現象,投資者不必過分恐慌。央行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則指出,無論是延長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的,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製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孫天琦還表示,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資管產品實現了平穩有序轉型,總規模穩中有降,整體風險持續收斂,實體經濟融資沒有受到存量業務整改的影響。
  • 三年累計壓縮16萬億,資管新規有效化解影子銀行風險
    因此,打破資管產品的剛兌是必然的,一些投資者為此遭受損失,但所有投資者會因此受到教育,從而培育正確的投資理念和收益預期。二是對資管行業的定位取得共識:過去,以投資非標資產、保本保收益、銀行體系仍然承擔信用風險為特徵,資管行業主要解決實體經濟的間接融資。但實質上,資管業務屬於連接投資者和融資方的直接融資,金融機構扮演服務角色。
  • ...磅發聲: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有六大任務,積極穩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
    易會滿提到,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我國融資結構長期以間接融資為主,信貸資產在金融總資產中的比重超過70%。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有跨助於健全金融市場功能、豐富金融服務和產品供給,提高金融體系適配性;有助於穩定宏觀槓桿率,更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 大力推動長期資金入市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從國際經驗看,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造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需要充分發揮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的獨特作用,加快創新資本形成,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的緊密融合。  二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關鍵舉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健全要素運行機制,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
  •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 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
    從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態勢以及資管業務整改進程看,資管新規過渡期不宜延長過久。此前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過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實現老產品向新產品的平穩過渡。將過渡期延長1年,可以鼓勵金融機構「跳起來摘桃子」,在對衝疫情影響的同時,推動金融機構早整改、早轉型。
  • 吳曉靈:資管亂就亂在資金池和剛兌,資管新規過渡期不應自由放任
    資管亂就亂在資金池和剛兌。直接融資是自擔風險一對一的。統一規則、規範管理是目的,年限不是目的。巴塞爾協議過渡期就很長。防範化解「大資管」業務風險,推動老產品向新產品平穩轉型,避免在「排雷」的過程中引爆系統性風險,是課題組的主要任務和本書的重要內容。課題組通過深入調研和認真測算分析,對過渡期提出了政策組合拳建議。在過渡期延長的問題上,我們主張「寬嚴相濟」。
  • 長期資產配置框架下 險資權益投資四種模式探索
    此背景下,保險資金如何實現權益投資的轉型?這亦是險資的重要課題之一。不妨從長期資產配置角度去看權益投資,從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模式之轉型,包括險資權益投資轉型注意事項等多個維度,去探索可能的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模式。
  • 華泰證券資管:打造特色產品線,大力挖掘數位化多維價值
    優化存量並加強產品創設華泰證券資管不斷優化存量並加強產品創設,運用多資產策略形成了以「基礎配置產品+特色化產品」為核心的產品體系,公私募主動管理能力齊頭並進,固收+、FOF/MOM等業務能效及貢獻提升,公募基金以業績驅動規模增長,目前公募管理規模較去年底有大幅增長。
  • 華泰證券資管劉棟:「全業務鏈協同+金融科技賦能+差異化資產管理...
    華泰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結構融資部副總裁劉棟在她看來,券商資管不僅可發揮券商內部全業務鏈協同的優勢,借力母公司在經紀、研究、投行、資本中介、衍生品、FICC等業務積累的專業優勢和行業資源,挖掘具有券商特色的優質資產,打造出多層次的產品序列,同時券商資管在整個大資管行業中,與其他機構也可以形成合作關係。
  • 鄧寰樂:資管行業如何產生中國的黑石和橋水?
    直接融資的需求: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企業有大量的直接融資的需求,想上市,想通過債券市場去融資。財富配置的需求:隨著居民財富的不斷累積形成的財富管理,對財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供求不平衡:需求非常強烈,但是供給上實際出現了一些問題。當金融供給側不能滿足資管的需求,就會出現大量的其他的業務的變形。
  • 資管新規與《證券法》銜接的幾個問題
    從融資端看,發行這種投融資工具的主體可以大體分為實體經濟融資人與專業投資管理人兩類,前者即通常所說的「企業自融」,後者則屬於「專家理財下的集合投資」。借用日本學者的分類,則前者屬於市場型直接金融交易,後者屬於市場型間接金融活動。我國現行《證券法》覆蓋範圍甚小,某種意義上可稱之為「股票發行與上市交易法」,遠不能適應當前民間融資需要正名、大資管需要定位的雙重訴求。
  • 房地產最全融資渠道、實務方法匯總
    在傳統銀信合作產品中引入更多的過橋方和改變理財計劃投資標的設計形成了銀行對銀信合作規定的監管套利。《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第三十九條(特定目的載體投資要求)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特定目的載體的,應當符合以下要求:「(四)所投資的特定目的載體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符合銀監會關於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相關監管規定的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投資計劃除外;前款所稱特定目的載體包括但不限於其他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託投資計劃、除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型基金之外的證券投資基金、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
  • 商業銀行如何開展投行與資管業務?
    (四)投行與資管業務之間可以形成有效聯動投資銀行主要服務於融資端,即幫助客戶有效融資、進行產品設計;資產管理則主要服務於銷售端與投資端、側重於資金募集與資產配置,因此投行與資管結合起來也就體現出商業銀行的投融資管理能力同,那麼二者的融合聯動就顯得特別重要。
  • 中國資管行業轉型之他山之石
    當監管開始考慮逐步資管產品打破剛兌時,從這些制度入手進行改革卻往往是最可行、最直接的辦法。   從產業鏈的角度,海外的優秀資產管理機構大概可以分為四類。1)靠近資金端、具備銷售渠道優勢逐步;2)靠近資產端,產品種類豐富的機構;3)深耕某一領域或某類策略並出類拔萃的機構;4)貫通資金端和資產端,具有完整的「諮詢-配置-投資-管理」業務線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