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養某種能力,而美育培養的核心能力是一個人的感知力和表現力。前段時間,吉林大學經濟學教授的一段演講再次點燃了「美育」這個話題:「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相對於其他亞洲人,中國人的服裝搭配比如衣褲、鞋帽、鞋襪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是中國人,在亞洲人裡韓國人喜歡穿著鮮豔,穿的素雅且搭配合理的多半是日本人。」
對國家而言,審美是一種歷史積澱,直接體現在文化層面、甚至於核心競爭力層面,一個審美能力低下的民族不僅素養、品格不高,道德水準也會有問題;對個人而言,審美是一種品質和修養,美學家蔣勳說:「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微博上有一個很火的故事。杭州一位27歲的小夥去相親,被姑娘拒絕了。理由是:「太隨便了吧,我精心化了妝,塗了眼影,你卻穿一雙涼鞋過來?是不是太過分了!」在第一次相親約會,就表現出隨意而沒有禮儀的人,在以後生活中,未必對生活用心。缺乏審美力,必然缺乏禮儀感。審美低下,不願意改變,個人的世界也基本是邋遢而混亂的。缺乏審美力的人,給人的感覺,總是缺乏禮儀感和對生活的控制感。
吳冠中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關乎人的精神生活,美引導人去追求崇高價值。而只有審美的人生,審美的世界才能生發出無限的生命力、創造力,更是對精神的拯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美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美育是一種能力
感知力就是一個孩子從這個世界採集和吸納信息的能力,表現力則是在吸納這些信息之後,加上自身的東西綜合表達出來的能力。這個能力對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散發著藝術氣息,則更容易跟人溝通,更容易打破人和人之間的隔閡,融洽地生活在人群中。
所有的藝術都是在通過不同方式來表達情感,音樂家用音符來表達感情,畫家用筆觸來表達感情,詩人用詩句來表達感情,一個人所有的心得和見識,都會完整真實地降臨在他的藝術作品裡,心裡有真正的情感才能打動他人。
二、美育使人發自內心感到快樂
莊子在他的著作裡提到,能夠專精於一項技能,不管是廚師也好,還是漁夫也罷,亦或只是愛好遊泳、唱歌或者畫畫,如果能將自己與自己的技藝融為一體,那麼他會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三、美育是學習現有秩序並升華超越
大多數藝術家感情真摯,但又同時兼具理性。藝術的訓練都是古典式的,不管是素描,還是古典音樂,還是所有其它詩歌等藝術門類,都有非常苛刻嚴格的規矩。日復一日的訓練,能磨鍊出寶貴的定力和冷靜的觀察力,而當真正學會這樣的規矩之後,就自然而然要用它表達自我,從而逐漸超越秩序,獨具一格。
四、美育是最好的人生觀教育
傳統的儒家教育要求人要自律,獨處和待客一樣表裡如一。而藝術或者美的訓練,沒有人監視,是更高一層和更主動的自律。把人生當作一張畫紙,每一筆都需要謹慎,每一筆都需要表達出美的狀態,每一筆都更希望打動他人。
國家領導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當每一個公民都擁有發掘美好的眼睛與心靈,擁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僅是個人之福,也是國家之幸。
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巨人並且能產生巨人。大學者、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大藝術家,不能局限於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有高遠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格修養,廣闊的胸襟,豐富的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的學養,以及深厚的人生感和歷史感,追求人生的神聖價值。正是這種追求,使他們生發出無限生命力和創造力。
美育和藝術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燕園人合、元培商學院旗下北大博雅·燕園少兒品牌的青少年美育素質測評項目,是面向青少年以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專業技能「三位一體」為核心的美育綜合素質測評項目,能夠讓孩子們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真正做到專業技、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同時提高。項目逐漸適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對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水平和促進我國綜合素質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極其重要意義。(作者/燕園人合、元培商學院品牌部·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