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曾經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對觀眾存在門檻,那麼「格林德沃之罪」則可以說是對路人觀眾極端不友好。
它就是部完全粉絲向的電影,默認了觀眾熟讀過七部鴻篇巨製的「哈利波特」小說,且看過第一部「神奇的動物」電影。沒有任何鋪墊與注釋,就是這麼直截了當地展開故事,攤出一大堆人物,甩出了一籮筐概念。
更要命的是,這部電影自始至終也不是按照一部獨立作品在製作,它更像是一部承上啟下的功能劇,或者說是鋪墊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相愛相殺的終極一戰所做的漫長預告。它的敘事節奏是如此混亂,人物是如此蒼白,即便小雀斑再怎麼去細膩地表現斯卡曼德的內向與敏感,在怎麼去描寫他與蒂娜女士的微妙情感,這仍是部凌亂不堪的電影。
也許對於一個沒有任何「哈利波特」閱讀或觀影體驗的人來說,看完電影最想問的就是:默默然到底是個啥?傲羅又是幹嘛的?
粉絲向電影當然也有它體貼的一面,比如茫茫多的彩蛋與背景,讓電影滋生出能不斷品味的咀嚼感。
在「哈利波特」中只是倉促一現的「先代大魔王」格林德沃,在新系列中血肉封面,無論白髮白眉異色瞳孔的形象,優雅冷酷的舉手投足,或是魅惑人心的手段,都比沒鼻孔的黑魔王拉風得多;
格林德沃與鄧布利多曖昧不清的同性關係也變得更加具體,甚至他們的誓約成為了影響戰役走向的關鍵;
伏地魔的愛寵也是魂器之一的大蛇納吉尼,原來是個血統被詛咒的東方美女,甚至還有著非常善良與溫柔的一面;
純血家族萊斯特蘭奇,就是「哈利波特」中瘋婆娘貝拉特裡克斯所冠的姓氏,即使是在食死徒中,貝拉特裡克斯也算得上是個變態,何況她還殺死了小天狼星。貝拉特裡克斯並不是萊斯特蘭奇家族成員,她的姓氏來自於丈夫——羅道夫斯萊斯特蘭奇,這個家族以純種血統為傲,出現過很多黑巫師。
在首部哈利波特中被提及的鍊金師尼可勒梅也現身於電影中,他是魔法石的創造者,在電影中也表現得非常可愛與強大;
此外,還有老魔杖、厄裡斯魔鏡、門鑰匙、熄燈器、夜騏、家養小精靈與魁地奇球隊。 這樣的小彩蛋在電影中無處不在,哈利波特的粉絲們自當甘之如飴。
電影的視覺效果也極佳,一些關於魔法世界的畫面充滿了想像力與衝擊力。
開篇即是一段洶湧的視覺刺激,格林德沃逃脫的一段,無論氣氛、節奏、畫面還是音效都無可挑剔,整個段落一氣呵成,讓人屏息。
中國式神獸騶吾的設計也頗有意思,其概念源自山海經。
可惜電影後來就無法繼續保持開篇那樣的緊湊節奏,反倒是陷入了各個角色自說自話的溫吞當中。對默然者的追逐還延續了神秘感,似乎也是主線,但已經邊緣化的克雷登斯顯然也無法去牽扯更多注視,畢竟主角是紐特,而格林德沃與鄧布利多要更加搶戲。
然後電影還要有愛情,還要有浪漫的誤會,還有神獸賣萌,有莎士比亞式的家族悲劇與各種哈利波特世界的典故,左一下右一下,電影篇幅不短,卻好像什麼都沒說透。
格林德沃布局了半天,最後也就是費心思把一堆人都騙去了公墓,再來了次巫師版的「國會大廈縱火案」,順便加強了血統論巫師與魔法部的對立。
講到這裡,才想起,電影還有關於種族主義的寓言和毫不隱晦的隱喻。
這麼多要素,最後卻成全不了一場可以支撐電影的高潮。作為整個大戰役的一部分,電影僅僅只是將陰謀鋪設完畢,沒有正義的勝利,卻只見得好人們面對一個又一個親友的離去而無能為力。
只有那個融合了血誓的法器算是整部電影為數不多的一絲安慰,而它甚至無關於主線,而只是小動物嗅嗅的無心之舉而已。
無論如何,鄧布利多大概會打開盟誓,舉起法杖,去面對亦友亦敵的格林德沃。他們的未來早已經寫就,他們的命運我們瞭然於心,在這大張旗鼓的造勢面前,我甚至沒有一絲興奮。只是擔心著,如此出世靦腆的紐特先生,在這麼多性格型男的環伺中,要怎麼純真無暇地把這個主角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