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亭子學校智慧教育指揮中心。
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實習記者 王中興 通訊員 肖萍 益陽報導
5G時代,萬物互聯,也因此給眾多傳統行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可能性。而當5G新技術遇上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教育」,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2017年以來,益陽市赫山區先後投入4286.96萬元,按計劃完成了「三通兩平臺」建設和農村網絡聯校建設,並逐步建成了梓山湖、新市渡、滄水鋪鎮等8個網絡聯校群,覆蓋全區32所中小學校。其中,滄水鋪鎮逸夫學校、花亭子學校、滄水鋪鎮中心學校通過5G技術實現了同步課堂。梓山湖學校、龍洲小學試點電子書包班,也積累了諸多智慧教育經驗。
打破空間壁壘 「1+N」同步課堂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在花亭子學校的課堂屏幕裡,可以看到河江灣學校、金鳳山學校、逸夫學校的學生端坐在課桌前。「同學們好!聽到的話揮揮你們的右手。」本堂課程的授課老師夏威武隔著4K高清屏幕與另外三所學校的學生們打招呼,「夏老師好!」學生們揮著右手回應道,一場生動的音樂課就此展開,四地學生同上一堂課、共唱一首歌。通過點名的方式,主講終端還能和聽講終端進行一對一實時答疑互動。
「和其他學校的小朋友上著同一堂課,感覺好有趣呀!」這種新穎的「1+N」同步課堂授課模式,讓遠在鄉鎮的孩子們切身體驗到了沉浸式教學的新鮮與奇妙。老師們通過大屏幕不僅照顧了面前的學生,還將遠端學生融合到課堂中來,互動頻繁。
「1+N」同步課堂。
由於5G網絡高速率、低延遲的特性,應用於同步課堂時,其傳輸的聲音和畫面與現場基本無時差,互動交流時不會卡頓,現場感更強,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及教學活動對空間的限制,實現了跨地實時教研互動交流,進而真正讓孩子們獲得均衡而有質量的教育。
在赫山區教育信息化中心主任劉義夫看來,「同步課堂」這一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城鄉師資力量不均衡、部分農村學校教師結構不合理的現狀以及音樂、美術、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實現遠程師生間的實時互動,促進了教育資源均衡化。
讓學習「低負高質」 5G技術「助燃」智慧教育
隨著5G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場景和模式正在發生顛覆性變革。
5月27日,梓山湖學校的一場「黑科技」課堂奪人眼球:每位學生課桌上都擺放著一臺iPad。「這道題有6位同學答錯了選項,你是咱們班第一個選出正確答案的同學,請你告訴這6位同學,答案為什麼是C。」只見老師布置完題目後,電腦上很快顯示出答題時間、答題率、正確率等參數。
在梓山湖學校,每位學生課桌上都擺放著一臺iPad。
原來這些電子設備都通過5G網絡相連,學生通過iPad線上答題,通過低時延的5G網絡傳輸到後臺進行數據分析,而老師正是根據學生們在iPad上的答案,很快就掌握了學生的答題情況。
學生通過iPad線上答題。
在5G網絡加持下,通過電腦、交互式電子白板、iPad、點陣筆等設備,有助於實現課堂上人與人、人與設備、人與資源的多維全向互動,使課堂教學迸發出新的活力,同時也讓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內,既能保證課堂教學有足夠的信息量,又能聚焦班級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學生的個性問題,幫助學生及時查漏補缺,布置少而精的學業任務,實現高效教學。
下階段,赫山區將立足智慧教育的優質資源、團隊與建設經驗,充分利用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全力打造5G智能化學習空間體系,樹立5G支持下的智慧教育試點小鎮品牌,助力5G示範智慧城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