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相機拍攝圖片,怎樣做到放大、再放大,仍然拍攝到清晰的人像攝影?有什麼技巧可傳授?
要讓數碼照片、「電子照片」放大、再放大,還是能夠清晰、再清晰?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是做不到的,要說能做到,也只是程度有限和一定意義上的結果。這一點不可能與過去的膠片拍攝同日而語。
我們追求的目標,最多也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清晰,在一定放大範圍內的「還」清晰。
第一、照片的大小主要是有「底片」的像素和解析度決定的。這些理論上的原理和術語,我們可以不必理會,只要大致了解其意即可。顧名思義,解析度就是畫面上的色點可以區分辨認的程度,從「清晰」的角度講,就是可分辨的程度高,一般是相機的解析度是固定的,比如「72」到「300」不等;像素就是單位面積上記錄的「色點」的多少,一般表示成如「4320x2880」等式字樣,像4320x2880表達的圖片總大小大約為12M。
相機的解析度可以從PS等軟體通過「圖像大小」查看;圖像大小可以在拍攝之前通過速控屏上的「圖像大小」欄目下設置。
現在數位相機的像素大小不等,有的是2000萬左右,有的能達到5060萬號稱「半億」,在這個最大像素下,我們可以在拍攝前給予設定。
上面所說的圖像大小等,都是指圖片的普通記錄格式JPG的數據,實際使用時,還可以同時或單獨使用RAW格式記錄數據。
第二、照片的清晰是由拍攝的精確對焦決定的。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的畫面拍攝模糊了,拍攝全「虛」了,即便是整個圖片的像素很高,也只是廢紙一張。所以,拍攝時對於主體、對於表達主題部分的精準對焦十分重要,一定要把握好這個環節。
第三、照片的「清晰」也是由照片中的某些元素適當「模糊」或「虛化」襯託得來的。攝影與一切生活一樣,得講究辯證法,講究對立統一。清晰與模糊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沒有模糊就沒有清晰,沒有清晰也無所謂模糊。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在拍攝時,可以有意將主體之外的部分元素拍糊、拍虛,由此來對比和反忖出「清晰」與實在,這是攝影高手的慣用伎倆。
第四、萬事不必講究到「完美主義」。清晰沒有絕對的標準,模糊也不等於沒有價值,關鍵在於掌握好一個清晰與模糊的度,該清晰的清晰,可以模糊的模糊;拍攝的圖片,只要不是特別的要求,也不是圖片像素越大越好。像素「太」大了,至少有這麼幾個壞處:一是影響拍攝寫入速度,二是增大了存儲空間,三是增加了後期處理難度,四是降低了傳輸速度,等等。
總結一下,一般的拍攝,比如解析度在72時,設置成圖片大小為5—10M的大小足夠;如果是人像(不是合影、人物活動之類)拍攝,以點對焦拍攝;曝光速度掌控在1/100秒左右或以上(更快一點);光圈控制在4.0—5.6左右;感光度400及以下。通過這些設置和拍攝,一般都能得到清晰、飽滿的人像照片。
我是優質原創作者,歡迎關注《拍客張光林》,感謝點讚和轉發,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