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世紀城路和天華路交叉口,緊鄰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和天府軟體園,這裡開著十幾家餐館。每天早上9點開始,就陸續有外賣配送騎手在這個路口聚集,到上午10點半左右,往往能聚集起數十名外賣騎手,他們在這裡等待接單配送,在餐廳、辦公樓或住宅與這個路口間做著三點一線的工作,直到晚上10點多,騎手們才漸漸散去。
↑王興林從餐館裡取完訂餐後會先用手機發簡訊提前聯繫客戶
在這些騎手中,王興林有些特殊。他是一名患有語言障礙和聽力殘疾的殘障人士,還是一名大學生。今年本科畢業的他,在老家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實習三個月後,到成都應聘成了外賣小哥。
一開始不認識路,不能打電話溝通被差評,到如今「0投訴」「0差評」,甚至可以當上「站點第一名」。用王興林的話說,選擇送外賣,是「想看看正常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送餐次數多了,對附近的道路和寫字樓也熟了
休息的時候就認路
一個月記清世紀城附近的大小道路
王興林是南充人,今年剛剛本科畢業、9月才應聘成為騎手。三五成群的騎手聚在一起等單的時候,他往往是一個人翻看手機或發呆,只在接到單要去配送時和幾個同事打個招呼。
他2歲時因高燒失聰,但學習成績一直突出。高中時的班主任任大東至今還記得這個學生,「他當時一直排在班裡第一名」。2014年4月,他參加了鄭州師範學院的聾人高考,最終以356分的成績考入該校特殊教育學院,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應用聾人方向)。
畢業後,王興林曾在南充儀隴縣特殊教育學校做過3個月的實習教師,教數學。覺得「比較無聊,又接觸不到很多正常生活的人」,他9月來到成都應聘成了一名外賣騎手。之所以畢業後選擇來成都送外賣,用他的話說,「想看看正常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剛來成都的時候,由於不熟悉道路,加上自身又是聾啞人,那個月只送了337單,和同事差距很大。
剛做騎手時,主要靠導航認路,又因為不能聽導航,只好用支架把手機固定在電動車的車把上,邊用眼睛看導航邊認路,還要時刻關注路上的車輛行人。一到晚上,認路花的時間會更長,配送完一單幾乎都要半個多小時,根本不敢同時配送超過2單。遇到較大的小區時,不方便問路,連這些小區內的某棟樓都需要花費十幾分鐘去找,「問路速度更慢,我聽不到別人指路,也會顯得很沒禮貌」。
王興林所在站點的外賣配送範圍,是以世紀城為中心的三公裡內,為了能縮短配送時間,他在9月份用休息時間,以宿舍、世紀城路和附近的幾個辦公區為坐標,每天來來回回十幾遍,對著導航熟悉大小道路。
效果很明顯,現在,即便是晚上,他也能不依靠導航快速找到附近的某個小區,並對大部分小區內的樓棟分布了如指掌,配送時為了趕時間,他還常能找到一些小路,以最快的時間將手裡的兩三份訂單按順序準時送到。
這兩月近千訂單0差評
「有顧客取餐後發簡訊鼓勵我」
配送時遇到的困難,當然不只有認路。世紀城附近常有不能進入辦公室的配送單,他不能像正常騎手那樣打電話溝通,發送簡訊又不一定能保證點餐用戶第一時間看到,一開始要等很久才能等到用戶下樓取餐。 9月份有次,因為點餐用戶沒有看到簡訊,餐送到用戶手裡都涼了,他用手機打字連連解釋並道歉,但那個用戶堅持要給他差評。他獲得的兩次差評,都在9月,原因都是用戶沒看到簡訊且不理他的解釋。
但進步和鼓勵,也慢慢多了起來。
10月,王興林完成了740單,獲得308次好評、0差評和0投訴;11月,截至11日,他已完成180單配送,獲得94次好評,差評和投訴依然為0。王興林稱,這「主要是記清了附近的大小道路」。更讓他開心的是,用戶暖心的一面。「(知道自己是聾啞人後)有7次我弄灑了餐品,但顧客都表示理解,不要我的賠償,很多顧客還會在取到餐後貼心地給我好評,或發簡訊鼓勵我」。
↑王興林將客戶的訂餐送到手中,並用手語比劃訂單上的內容
王興林一直把這些好評截圖保存,也在為獲得更多的好評努力。作為新手,系統不會同時為他派很多單,為了趕上同事的業績,他到小區或辦公區後,幾乎都是小跑著送外賣。他還試著調整和客戶溝通的方式,如果不能進入辦公樓,他會先撥打點餐用戶的電話,等顧客接通後發送提前編輯好的簡訊,「這樣不容易漏」。如果等很久仍沒有人來取餐,他會將餐品放在辦公樓樓下的門衛處或大廳的明顯位置,拍照發送給用戶,還會隔幾分鐘就發簡訊催一遍用戶,直到收到用戶的確認簡訊為止。
↑王興林來到一家滷味店裡等待取餐
11月8日,王興林完成了23單的配送,數量在站點排第三位,獲得11個好評,是站點第一名。晚上,朋友也正好打來視頻電話,他在視頻裡向這位同是聾人的老同學比劃手語,告訴對方,「今天得的好評排第一」。
▲每天騎著電動車去送餐
空閒時喜歡看財經新聞
想「進基金公司工作」
中和鎮公濟橋路附近的一處宿舍,是王興林的家。這裡和世紀城路只隔著一條府河。每天早晨,他會在宿舍附近吃完早飯後,趕往世紀城路等單。而下午和晚上,無論送餐結束多晚,他都會回來吃飯,「世紀城路的飯有點貴」。
附近的一家「普豐快餐」,一份蓋飯只需10元到12元,中午一般點12元的,晚上點10元的。去得頻繁,他只需稍微比一下手勢,老闆就明白他要點什麼了。「指左邊就是尖椒雞蛋,指右邊就是咖喱牛肉或者咖喱雞丁,有時晚上就吃一碗牛肉麵,」老闆告訴記者。
空閒時,王興林喜歡看些財經新聞,學習財經知識,「關注了很多財經類的公號,空了就讀讀他們精選的內容。」王興林的父母希望他回老家做教師,他在南充讀書的女朋友希望他能進企業做一名修圖師,而他自己對這些工作都不感興趣,他想「進基金公司工作」。畢業前在鄭州師範學院的招聘會上,他還專門向現場的基金公司了解過,但這些公司都沒有針對聽障者的招聘,「為什麼聾人不能進基金公司工作呢?我除了聽不到,講不出話,和正常人的工作能力是一樣的。很多聾人,一般就是去工廠工作或自己開店,我希望所有的公司都能招聘聾人」。
來成都做外賣小哥,除了想改善家庭條件外,王興林說,自己「更想看看正常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因為從小學到大學,他接觸的大都是殘疾人。來成都送外賣兩個多月,王興林接觸了很多正常人,雖然溝通少,但「看著他們的生活都很溫馨」。王興林喜歡晚上到各個小區去送外賣,看著暖色的燈光下人們悠閒散步,他覺得這些人心裡一定很幸福,而想到樓上有這樣的人在等著他送餐,就覺得也會分他們一點幸福感。
紅星新聞記者 莊靈輝
攝影記者 王紅強
編輯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