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曾寫過,失去的東西,其實從未真正屬於你,也不必惋惜。
這一生,我們會遇見很多人,也會失去很多人。有的人能相伴一生,有的人卻漸行漸遠。
人來人往,緣聚緣散。
隨著經歷豐富,也越來越明白,人與人交往有相遇的欣喜,也有離別的無奈。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深愛後的陌生、交心後的疏遠、信任後的利用、認真後的痛苦。
若我們無法避免,那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學會好好珍惜,也懂得及時止損。
聰明的人懂得,把感情交給時間,相信時間會給我們留下最值得的人,也讓我們知道誰才是我們最在意的人。
深愛後的陌生
電影《後來的我們》中有句臺詞:如果沒有如果,後來沒有後來。
原來,所有的心灰意冷,都是漸漸累積的;而所有的轉身離開,都是預謀已久的。
生活中,有多少情侶,當初愛的轟轟烈烈。
可是,當經歷了一些事情,漸漸看清對方,失望久了,也就不得不離開了。
又有多少人抱怨身邊的人如此冷漠、自私,再也沒有深愛時的那般體貼、溫柔。
想到電視劇《金婚》中的文麗和佟志。
結婚前,文麗是年輕漂亮的語文老師,知書達理、溫文爾雅;佟志是重型機械廠技術員,性格開朗、幽默風趣。
可是結婚後,兩人在彼此眼中都變得無比陌生。
文麗成了潑婦,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而佟志則變成了懶散大漢,對家務事不管不問。
兩人再沒了戀愛時的你儂我儂,生活中不斷發生各種矛盾和磨擦,讓彼此覺得對方都不再是自己曾經深愛的人。
像極了無數從戀愛步入婚姻的我們。
年輕時候,覺得對方是個浪漫至極的詩人,認識久了,才發現對方拖沓懶散;
初相識時,覺得對方是才華和美貌並存的仙女,認識久了,才發現對方也會亂發脾氣。
人最怕的就是,深愛後的陌生。
說好的相濡以沫、不離不棄。可是漸漸熟悉後,卻發現這份感情不再是自己深愛的模樣。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所有的冷漠,不過是不願懂得;所有的陌生,不過是不願相信。
如果一定要離開,那珍重情分、祝福彼此,或許就是對待甜蜜過往的最好紀念。
交心後的疏遠
生活中,有多少人,從無話不談到無話可說,從朋友漸漸變成路人。
其實,很多時候,兩個人並不是真的想走遠,只是被生活推搡著,不知怎麼就分道揚鑣了。
上學時,吃飯逛街,喝酒聊天,視為比姐妹兄弟還親的人;畢業後,因為有了各自生活,無暇聯繫,漸漸變得生疏。
曾經無話不說,因為某件小事,發現原來對方並不是真正懂得自己,於是,一點點變的無話可說。
不得不感慨,原來時間真的會衝淡感情,讓人有些尷尬,又有些傷感。
都說,要習慣任何人的漸行漸遠。
可是,有多少人因為不願去經營,而失去了最珍貴的友情;
又有多少人,不願去維繫,而讓最好的朋友成為陌路人。
就像韓劇《我的好朋友們》中的英媛和蘭熙。
從年輕起,兩人就是好朋友。可是,蘭熙因為某件事對英媛產生誤解。
而英媛卻從沒想過去主動解釋,蘭熙以為英媛不在意兩人的友情。從此,兩人形同陌路。
直到某天,兩人坐在一起訴說以前的事。
蘭熙才知道,原來當年英媛被查出了癌症,一個人到國外治療,沒有告訴任何人,也沒來得及和蘭熙解釋誤會。
時隔數十年,當蘭熙看到英媛身上留下的手術刀疤,還有因為化療掉光的頭髮,明白是自己誤解了好朋友,兩人才終於和好。
好朋友之間的漸行漸遠,很多時候,只是一個不主動聯繫、一個不主動解釋。
這輩子,真心陪伴我們的人不多,一份好的友情更是來之不易。
學會親疏隨緣、亦懂得好好經營,才是我們對待友情最好的態度。
信任後的利用
都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一是人心。
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很難真正看透一個人。
也有很多人因為善意被辜負,也就不願再去相信人心了。
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被朋友利用的經歷,讓人心疼,她寫道:
有一位認識一年的朋友,當初因為同情對方的經歷,就把自己所有的善意都給了她。對方沒錢的時候,我主動借錢給她;她過生日,我主動送她禮物;因為她原來租的房子到期,又想把母親接過來住,於是,她找我合租,我們一起換了個大一點的房子。可是,本來約定好合租半年,結果兩個月後,她說要去外地發展,剩下的房租全部由我一個人承擔。
真是應了那句:付出越多,傷害越大。
沒有被同等真心對待,總是讓人倍感失落。
隨著長大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掏心掏肺,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真心付出。
那些根本沒把你當朋友的人,你傾注再多善意都只是徒勞,永遠得不到回饋。
信任後的利用,最讓人心寒。
你對對方情深義重,換來的卻是虛情假意的偽善;你為對方竭力付出,換來的卻是變本加厲的傷害。你為對方付出時間和感情,換來的卻是對方的滿不在乎。
人最怕的就是,看錯人。
每個人都喜歡與簡單、真誠的人相處,不喜歡被算計,更不喜歡被欺騙。
人和人之間永遠是相互的,只有真正在乎我,把我當朋友的人,我才會倍加珍惜。
與人交往,學會珍惜,做到問心無愧,足矣。
認真後的痛苦
小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圍著自己轉。
只要是我們在意的人,對方也會同樣在意我們。
長大後才知道,其實很多感情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罷了。
除了你自己,沒有那麼多人真正在意你。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就曾因為一件事而認識到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多麼不重要。
英若誠生長在一個大家族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圍坐一起。
一次,他突發奇想,想跟大家開個玩笑。
要到吃飯的時候,他提前把自己藏在餐廳的柜子裡,以為親朋發現自己沒去吃飯,一定會焦急地來尋找。
結果,等大家吃完飯紛紛離席,都沒有一個人發現他的缺席。
失望至極又飢腸轆轆的他,只好悻悻地走出柜子,一個人吃起飯來。
這個事情告訴我們,永遠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我們總想認真對待每段關係,想與每個人真心交往,想讓自己成為他人心中最重要的人。
可是,我們除了是父母眼中的全世界,沒有人把我們視為生命裡最特別的存在。
沒有人能真正在意我們的喜怒哀樂,也沒有人能完全理解我們的經歷與感受。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很多時候我們都只能獨自前行。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也不要低估自己獨自前行的能力。
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有人上車、有人下車,即使不被重視,也不要傷心,只管走好自己的路。
蘇芩曾說過:學不會適度地「絕情」,那就永遠得不到真正完滿的「情」。
有些人不必強留,有些關係也不必強求。要接受任何人的漸行漸遠,也要接受任何人的分道揚鑣。
人生在世,找到一個懂你悲歡、相守一生的人不容易。
親情、友情、愛情皆是如此。
難得的親情,源於彼此牽掛、互相尊重;
珍貴的友情,源於思想共鳴、學會經營;
美好的愛情,源於心靈契合、懂得珍惜。
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把握現在」。
知足的人,才最是幸福。
遇見愛你的人,要學會感恩;遇見你愛的人,要學會付出。
今天起,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看人識人的眼力、也具備獨自前行的能力,被善待、被久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