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26日電 (記者 陳靜)2018年全球惡性黑色素瘤預計新增發病人數約104萬例,死亡人數預計超過6.5萬例。惡性黑色素瘤病死率高,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志願課題組近年聚焦具有顯著中國人種特異性的口腔-頭頸部黏膜惡性黑色素瘤,對這類口腔頜面部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進行了一系列的轉化研究實驗。
兩篇聚焦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Mucosal Melanoma, MM)的報導,相繼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一篇研究報導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基因組特徵圖譜描繪結果及相關靶向治療的轉化研究成果,並首次利用遺傳信息學註解的MM PDX模型隊列開展了「1×1×1」 模式的小鼠臨床替代性試驗(PDX Trial),進一步證實針對CDK4基因擴增的MM患者進行Palbociclib靶向用藥的可行性。
另一篇研究利用MM病人組織源性PDC細胞模型開展高通量藥物篩選,並在遺傳信息學註解的PDX模型進行體內藥效驗證,證實了Ponatinib可作為存在KIT特定突變位點MM患者的潛在治療策略,對推動後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中國惡性黑色素瘤明顯區別於歐美白種人發生的惡性黑色素瘤,常見於口腔、口鼻咽部的黏膜惡性黑色素瘤(MM)在中國人群中佔全部惡黑的20-30%,遠高於歐美人群中1-5%的比例。更為重要的是,MM與歐美人群中高發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在發病機制、生物學行為、組織學形態、治療方法以及預後等多個方面差異巨大。
據介紹,由於缺乏大規模循證醫學證據,目前臨床上還沒有系統的治療建議和用藥規範。醫生對這類腫瘤多發轉移或無法手術的患者,常常無計可施,令人心痛。因此, 進一步明確這類具有中國人種特異性口腔-頭頸腫瘤的遺傳學特徵,發現其中切實可行的治療靶點,並利用PDX模型藥物篩選平臺,獲得針對性的治療策略,從而避免在臨床中盲目照搬歐美的治療經驗極為重要。
本課題組研究發現,與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相比,MM的遺傳學特徵存在顯著差異,比如大規模的遺傳學事件基因拷貝數變異和染色體結構變異,尤其是在5號和12號染色體間頻發的染色體結構變異, 對於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可能起到驅動性作用。為了更快地把研究結果應用於患者臨床治療,我們依據研究中發現的高頻CDK4基因擴增(存在於50%以上的MM患者中),選擇了FDA已批准的CDK4/6靶向藥物Palbociclib,依託本課題組目前建立的全球最大的口腔-頭頸腫瘤PDX模型藥物篩選平臺,開展了PDX模型臨床替代性試驗。通過遺傳學註解的PDX模型隊列,我們發現Palbociclib在發生CDK4擴增的模型中表現出顯著的腫瘤抑制作用,進一步證實了在分子分型的MM患者中開展Palbociclib 「Biomarker-driven」 臨床試驗的可行性。考慮到MM臨床上嚴峻的治療現狀,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亟需開展臨床試驗予以驗證,從而為該疾病的治療提供循證醫學依據。
張志願表示,在前期紮實的研究基礎之上,依託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臨床研究的強大平臺,研究人員可以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指南,為口腔-頭頸黏膜惡黑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