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區永和鎮勝利村商業民俗街中央,矗立著一座雕塑,以雲朵造型為底座,陡峭的山崖直聳向上,狹窄的步道緊貼著崖壁蜿蜒通向頂部的村寨,幾位村民身背竹簍,正沿著峭壁彎腰前行。雕塑背面,鐫刻著這樣的文字——「此地人們來自懸崖絕壁的雲端之上」。
勝利村商業民俗街上的「雲端遺民」雕塑
這,正是曾經棲居大渡河大峽谷海拔1600多米的「懸崖村」的「雲端遺民」們,300多年的生活真實縮影。
直到10多年前,在政策的幫助下,長期生活在山上的勝利村72戶村民,相繼集中搬遷到山下,在河谷坡地上建起移民新村,他們的生活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0年,在「小涼山綜合扶貧新村建設項目」實施中,勝利村投入資金310餘萬元進行了新村建設和風貌改造。當年,勝利村入選「四川省環境優美示範村」。
2012年,「中國鐵道兵博物館」在這個小村裡落成,引得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
2014年,當地政府投入1000餘萬元實施精準扶貧。
2017年,勝利村人均純收入14560元,村民們邁向小康之路。
……
如今,漫步勝利村,眼前是一條條整潔的道路、一排排漂亮的民居、一張張開心的笑臉,曾經與世隔絕的「雲端遺民」,正向我們講述著嶄新的生活故事……
村民住房、醫療、教育……
這裡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保障
村民楊科友、王進瓊夫婦的家是商業民俗街街口一棟兩層樓的民居,底樓門面內正晾著一地新摘的老鷹茶,不時有遊客來詢問能否出售。
14年前舉家下山後,政府出錢為他們買了宅基地,夫妻倆借錢修了房子。在鄉黨委、政府的組織下,楊科友在家門口就近務工,王進瓊在山上種植老鷹茶、重樓,比起從前種土豆、紅薯,經濟效益翻了幾番。
說起生活的變化,夫婦倆笑容滿面:「家裡經濟狀況好了,3個孩子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如今老大在樂山打工,老二在綿陽江油讀大學,老三在樂山市計算機學校讀高鐵專業。」
街道另一端,68歲村民曾華枝正和鄰居在門口曬太陽。
回想8年前,兒子患上尿毒症,住院一個星期就花了1萬元,眼看家中積蓄難以為繼,膝下還有尚未成年的孫子、孫女,曾華枝不知所措。
了解到曾華枝一家的困難後,當地政府將她家納入了貧困戶。在政策幫助下,兒子的透析費、藥費大部分都可以報銷,自己承擔的部分很少。今年,老人最小的孫女剛考上高中,成績優異的她進入了金口河延風中學實驗班。
兒子的治療費用有了保障,孫女的學習無需操心,兩個孫子也已成年在外面打工,如今的曾華枝老人,又可以安心曬太陽了。
村幹部觀光、歷史、探險……
這裡將成為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地
村幹部王勇早年曾遠赴桂林做玉石批發生意。10多年前,為了家鄉的發展,王勇放棄了在桂林的事業,帶著妻子回到家鄉當村幹部,2016年,他當選為勝利村村支書。
在外打拼多年的王勇深知,只有發展旅遊才能讓勝利村更上一層樓。而對家鄉一草一木的熟悉,讓他對勝利村的旅遊如何發展有深刻的見解:
山下,鼓勵村民開農家樂和民宿,留住遊客。一年時間,勝利村開了5家農家樂、4家民宿。
山上,整理出400畝土地,發動全村人在陡坡上種桃樹,打造了春可賞花、夏可採摘的絕處勝景。
山頂,早已被遺棄的古村落,在王勇看來正是「雲端遺民」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村上正在引進投資,準備在山上建賓館,在山頂建攀巖基地。
措施得力,效果明顯。2017年,勝利村共接待遊客2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0萬元,村民人均旅遊業收入達5800元。
鄉鎮幹部產業、收入、移風易俗……
這裡從硬體到軟體都在全面升級
「2017年,勝利村人均純收入14560元,今年預計達到16000元。」說起勝利村的增產增收,永和鎮人大主席盧曦信心滿滿。
經過多年的生態農業發展,勝利村不僅成立了重樓、老鷹茶種植協會,產品不愁銷路,還成功註冊了「石帽瓦」老鷹茶、「道林」花椒等區域品牌商標,品牌價值日益凸顯。
「硬體條件改善了,軟體也要跟上。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更要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尚。」盧曦說,目前勝利村正在探索社區化管理,將來還會像城市裡的小區一樣,成立業主委員會,專人負責物業管理;此外,從衛生保潔、公益勞動、上農民夜校等方面對村民進行積分管理,獎懲到位。
鄉風正氣樹起來,精神風貌提起來,勝利村正以飽滿的精神、優美的風貌,自信走向小康生活。(記者 詹姝睿 羅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