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就在今晚!央視二套《財經人物周刊》講述著名經濟學家朱民校友的故事!》
朱民,復旦大學77級校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學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副總裁,歷史上首位進入IMF高層的華人。
他睿智聰慧,思想獨到;他踏實肯幹,幽默溫和;他曾汲取多方經驗,為中國銀行香港上市。他縱觀全球視野,推動中國經濟在世界舞臺上華麗亮相。他參與化解多次國際金融大事件;他滿懷愛國心,在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退休以後,他又對科技產生了興趣。溫文爾雅的紳士與破舊立新的改革者,在他的身上完美融合,成就了今天的朱民。
今晚21點48分,中央電視臺2套《財經人物周刊》節目,為我們講述朱民的故事。
坎坷歲月
1952年朱民出生於上海。1968年,16歲的朱民來到上海郊區的一家食品廠當知青。儘管白天工作十分勞累,晚上回到家裡,朱民仍然堅持讀書和學習,還會用空餘時間拉小提琴。
「
每天要扛200斤的包子。最害怕的是扛580斤的椰子油,真的好怕,十年,整整十年。
」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26歲的朱民走進了考場。他以數學滿分,英語幾乎滿分的成績,被復旦大學經濟系錄取。
1985年,朱民赴美求學,先後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朱民於1991年進入世界銀行,成為總部政策局的經濟學家。
回國發展
1999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中銀香港」上市計劃,專門成立辦公室,由朱民擔任主任。然而,當時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各個機構所有權結構錯綜複雜,他們需要合併帳戶、理清股權關係。
「
當時真的也是很不容易,因為這13家銀行,規模大小良莠不齊,要把13家銀行,拆掉再重新並在一起,那真是一個挺複雜的過程。
」
幾噸重的資料報表要逐字逐句審閱,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放過。朱民帶領的團隊非常年輕,沒有工作經驗,有的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對朱民和他的團隊而言已經習以為常。
鑑於香港方面的金融立法規定,各方意見又不能統一,立法會遲遲不能召開。生性好強的朱民找到了董建華,講明這件事對香港的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性,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如此化解了危機,中銀香港得以如期上市。
在朱民的領導下,一年後,中國銀行成為國內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發行上市的銀行。
加入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讓發達國家經濟體受到嚴重創傷,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最有力的推動者。2009年10月,朱民調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半年後,58歲的朱民出任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成為首位進入IMF高層的中國人。
「
很多國際的有識之士就說,我們應該加大新經濟國家在國際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發言權。我覺得我能到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中國經濟的發展,這是國運,這是世界的趨勢。
」
任職期間,朱民負責97個國家的宏觀督導,需要批審90多個國家每年的宏觀報告,每年要出差100天以上。更有幾十本筆記,記錄了他在IMF工作期間,每天隨手記下的工作筆記和行程。
人民幣於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SDR(特別提款權)。這是中國融入與完善世界金融體系的重要一步。
回歸教育研究
從IMF離職之後,朱民選擇來到清華大學,擔任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近期,朱民帶領十幾名博士生,進行「金融科技助力小微企業貸款」的課題研究。同時,朱民又對人工智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人工智慧我覺得正在顛覆未來。它改變通訊、搜索、旅行、服務、衛生,改變製造業和服務業,改變軍事和國防。我這個人從來對科技好奇心特別強,所以我就一頭就扎進去了。
」
2017年4月份,在深圳IT峰會上,朱民對人工智慧發展的獨到見解打動了深圳市領導,他們隨即委託朱民為深圳做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前不久,在清華大學舉辦的「未來已來,全球領袖論天下」系列講座中,朱民還客串了主持人。風趣幽默的主持風格,現場氣氛熱烈,掌聲、笑聲不斷。
「
其實人生都是慢成長,快成長的人是很少的。在慢成長的過程中,你要有原則地注意幾個方面,觀察,用心,學習,體驗,實踐,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成功。
」
來 源
央視財經人物周刊
編 輯
史書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