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兒童隱私權的問題再度引發關注,起因是有媒體報導了父母通過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短短兩天內,相繼有「媽媽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等話題衝上微博熱搜。
/ 圖源網絡 /
在「兒子報警」事件中,孩子稱父親這樣侵犯了他的隱私,父親反問:「你有什麼隱私?我是你什麼人?為什麼不可以監控你?」
/ 圖源網絡 /
「孩子這麼小,有什麼隱私?」你對這句話熟悉嗎?如果新聞中的監控行為算少數,那翻閱孩子日記、查看孩子手機、擅自打開孩子包裹,這些行為估計我們都不陌生。父母的哪些行為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既實現教育目的,又尊重孩子的隱私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所謂隱私,即私人生活中不欲人知的信息。
也有國外的學者和機構(Domain Awareness Center,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2015) 對隱私的內容範圍作出更加寬泛的界定:我們的身體、家宅、財產、思想、感受、身份、秘密——只要是我不想讓別人知道、介入、幹預的東西,都可以稱作隱私。
而隱私權,是自然人對其隱私的控制權。孩子有沒有隱私權呢?作為一項基本的人格權利,兒童的隱私權同樣被各國法律和國際權利公約立法保護。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就規定:兒童有保護自己隱私的權利。兒童的隱私、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幹涉。中國作為這一條約的籤署國,也需要遵守相關規定。
對兒童隱私權的保護是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兒童是權利的主體,而非父母的附屬品,因而也享有隱私權這一基本人權。任何人,即便是父母,都不得任意剝奪或侵害。
很多父母沒有給孩子私人空間、尊重孩子私人物品的意識,總感覺家裡的空間都屬於家長;孩子的東西也是家長買的,不屬於孩子。這其實就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沒能看到孩子的獨立人格。
/ NYT: Ariel Davis /
但即便法律明文規定,有的人可能依舊不以為意:孩子的隱私權需要得到保護,但家長也有教育的權利和責任。平日要上班,不監控孩子,孩子怎麼會好好學習?不翻閱孩子的東西,又怎麼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不看著孩子,萬一孩子學壞怎麼辦?
關於家長監督與隱私權保護之間的矛盾,我們將它抽象成這樣的場景:
我不想讓你看(孩子)vs 我就要看著你(家長)——那家長到底能不能監督孩子?
孩子說,我不想讓你看,這是我的隱私權。
也就是說,在我的私人空間裡,任何人想要看我,就必須徵得我明確的同意。沒有明確的同意,就表示我不想讓你看。我的私人物品也同理。
家長說,「我就要看著你」是什麼意思呢?
不管你同不同意,我有正當的理由要盯著你、監督你。我就是要知道你在幹嘛,就是要翻看你的物品,你不能遮掩或無從遮掩。
家長到底能不能看著孩子?其實就是在一方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另一方的隱私權之間進行衡平。是否允許家長監控孩子,關鍵在於家長通過「看」孩子這個動作要達成的目的,是不是合理、正當,是不是為了保護比孩子的隱私權更為重要的權利、利益。
就算這種「看」有正當的目的,但家長「看」孩子的方式、時間、範圍、精細程度等等,應該是達成該目標的必須,不至於給孩子造成傷害,進行過度監控。
簡而言之,當我們判斷某種監控或查看是否可接受時,我們需要思考:
判斷標準1: 家長的目標正當嗎?
判斷標準2: 家長採用的手段合理嗎?必要嗎?有效嗎?
家長要看孩子,一般都是出於什麼目的呢?可以分成兩類分別來分析。
1)防止孩子傷害他人或受到傷害
孩子尚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對外界傷害的分辨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也還未發展成熟。父母作為監護人,一方面防止孩子的行為侵害到他人,另一方面保護孩子免受外界傷害,這些往往是正當、可接受的目標。
但事實上,我們也是要區分具體的場景,去判斷具體行為是否已達到傷害的標準,以及,監控或查看這一手段是否是達成目的的必須。
例如,如果父母合理懷疑孩子有從事犯罪的嫌疑,而這又有其它輔助證據(諸如與平常迥異的行為、物品看起來有危險性等),父母為了及時制止孩子的違法行為,翻查孩子私人物品很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父母懷疑孩子早戀或沉迷色情,但事實都還不清楚,是否已經造成「傷害」也還不明確,而且這也不是十分緊急、會侵犯到他人權利的行為,這時家長如果以「為孩子好」的名義,擅自翻查孩子物品,可能就是不太合適的做法。與偷看相比,平等溝通,光明正大地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性教育,可能會是更好的手段。
2)督促孩子行動
家長往往對孩子有一些預期,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行動。如果孩子沒做到就想緊盯著孩子,監督他。
- 目標正當嗎?
開頭提到的兩個例子都是出於這樣的目的: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學習,就安裝監控督促孩子看書、做作業。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有效利用時間,這些目標本身都沒有問題。但我們也需要審視目標會不會過度,比如,如果預期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外的其它時間都在學習,那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
- 監控有沒有用?(手段有效嗎?)
在對「兒子報警」事件的報導中,記者也採訪了另外一個被父母監控學習的孩子,「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孩子面對監控的解決方法是「插頭一拔,就可以了」,儘管「把插頭拔了,會被罵」。
/ 圖源網絡 /
在督促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可能經常會發現自己的監督是沒有作用的。這是因為,學習是最需要主動性的東西,如果孩子內心不想學習,即便乖乖坐在書桌前一整天,也有可能一無所獲。
換言之,學習需要自驅力,而家長監控的手段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自驅力,反而會對此造成破壞。當學習變成了一件被父母逼著去做的事情,孩子就很難對學習提起興趣。
- 監控合理嗎?(手段合理嗎?)
這就要考慮它可能造成的諸多不良後果。
家長過度看管孩子,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是一種阻礙。來自家長的「他律」,即便一時有用,但長期來看必定是無效的。家長可以在孩子小學、初中的時候進行監控,等孩子上了大學、工作之後,又怎麼監督呢?很多家長可能以為孩子長大就會自然而然地掌握自律的能力,但自驅力、自律都是需要訓練的。
監控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破壞親子關係,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造成孩子的逆反,導致他們做出更多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行為。正如新聞報導中那個為隱私而報警的孩子,很多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早已經有了保護自己隱私的意識。他們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自主權,在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不僅沒有順應孩子的發展階段予以相應尊重,反而還是像嬰幼兒時期一樣對待他們,孩子可能就會感到受傷、疏離父母、叛逆情緒增強。
/ Source: SIXTH TONE /
- 有沒有其它更有效和合理的手段?(手段必要嗎?)
監控孩子的家長中,十有八九會提到「監控也是沒有辦法,不然還能怎麼辦呢?」真的沒有其它方法嗎?
其實不然,更好的辦法有很多,關鍵是看父母願不願意坐下來跟孩子好好溝通,先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例如孩子為什麼不想學習。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相信「讀書無用論」。如果是這樣,家長就需要跟孩子一起探討知識的重要性、了解短期反饋與長期回報等。
有的孩子表面看起來是不想學,但其實是因為學不會,在學習上總有挫敗感,想要逃避,才不願意學習。這時候,家長就應該多鼓勵孩子,跟孩子一起尋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習慣。
還有可能是因為不喜歡老師、與同學鬧矛盾、家長給的壓力太大,導致孩子無法承受或選擇對抗。這時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解決問題,例如幫助孩子和老師或同學溝通,幫孩子找到積極緩解壓力的方式,反思自己給孩子施加的壓力。
總之,想要孩子認真學習,就應該跟孩子好好溝通,了解孩子不學習這一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從原因入手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刀切地用監控這樣的方式。
很多侵犯孩子隱私的行為看起來盡心負責,但反而是一種偷懶。比起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愛上學習,監控是一種更為簡單易操作的方式;比起讓孩子敞開心扉,偷看孩子日記、聊天記錄也是方便得多。或許家長們不是不知道要保護孩子的隱私,只是侵犯隱私更省事。
但,如果家長們願意換位思考,稍微體會一下隱私被侵犯的不適,或許也能嘗試著尊重孩子,這是讓孩子發生改變的第一步,也是一個社會文明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