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偷看又怕侵犯孩子隱私?用這兩個標準設定親子邊界

2020-09-07 C計劃PlanC

近日,關於兒童隱私權的問題再度引發關注,起因是有媒體報導了父母通過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短短兩天內,相繼有「媽媽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等話題衝上微博熱搜。


/ 圖源網絡 /


在「兒子報警」事件中,孩子稱父親這樣侵犯了他的隱私,父親反問:「你有什麼隱私?我是你什麼人?為什麼不可以監控你?」


/ 圖源網絡 /


「孩子這麼小,有什麼隱私?」你對這句話熟悉嗎?如果新聞中的監控行為算少數,那翻閱孩子日記、查看孩子手機、擅自打開孩子包裹,這些行為估計我們都不陌生。父母的哪些行為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既實現教育目的,又尊重孩子的隱私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孩子也有隱私權嗎?


所謂隱私即私人生活中不欲人知的信息


也有國外的學者和機構(Domain Awareness Center,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2015) 對隱私的內容範圍作出更加寬泛的界定:我們的身體、家宅、財產、思想、感受、身份、秘密——只要是我不想讓別人知道、介入、幹預的東西,都可以稱作隱私


隱私權,是自然人對其隱私的控制權。孩子有沒有隱私權呢?作為一項基本的人格權利,兒童的隱私權同樣被各國法律和國際權利公約立法保護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就規定:兒童有保護自己隱私的權利。兒童的隱私、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幹涉。中國作為這一條約的籤署國,也需要遵守相關規定。


對兒童隱私權的保護是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兒童是權利的主體,而非父母的附屬品,因而也享有隱私權這一基本人權。任何人,即便是父母,都不得任意剝奪或侵害。


很多父母沒有給孩子私人空間、尊重孩子私人物品的意識,總感覺家裡的空間都屬於家長;孩子的東西也是家長買的,不屬於孩子。這其實就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沒能看到孩子的獨立人格


/ NYT: Ariel Davis /


家長監督 vs 隱私權保護


但即便法律明文規定,有的人可能依舊不以為意:孩子的隱私權需要得到保護,但家長也有教育的權利和責任。平日要上班,不監控孩子,孩子怎麼會好好學習?不翻閱孩子的東西,又怎麼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不看著孩子,萬一孩子學壞怎麼辦?


關於家長監督與隱私權保護之間的矛盾,我們將它抽象成這樣的場景:


我不想讓你看(孩子)vs 我就要看著你(家長)——那家長到底能不能監督孩子?


孩子說,我不想讓你看,這是我的隱私權。

也就是說,在我的私人空間裡,任何人想要看我,就必須徵得我明確的同意。沒有明確的同意,就表示我不想讓你看。我的私人物品也同理。

家長說,「我就要看著你」是什麼意思呢?

不管你同不同意,我有正當的理由要盯著你、監督你。我就是要知道你在幹嘛,就是要翻看你的物品,你不能遮掩或無從遮掩。


家長到底能不能看著孩子?其實就是在一方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另一方的隱私權之間進行衡平。是否允許家長監控孩子,關鍵在於家長通過「看」孩子這個動作要達成的目的,是不是合理、正當,是不是為了保護比孩子的隱私權更為重要的權利、利益


就算這種「看」有正當的目的,但家長「看」孩子的方式、時間、範圍、精細程度等等,應該是達成該目標的必須,不至於給孩子造成傷害,進行過度監控。


簡而言之,當我們判斷某種監控或查看是否可接受時,我們需要思考


判斷標準1: 家長的目標正當嗎?

判斷標準2: 家長採用的手段合理嗎?必要嗎?有效嗎?


審視監督的目的和手段


家長要看孩子,一般都是出於什麼目的呢?可以分成兩類分別來分析。


1)防止孩子傷害他人或受到傷害

孩子尚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對外界傷害的分辨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也還未發展成熟。父母作為監護人,一方面防止孩子的行為侵害到他人,另一方面保護孩子免受外界傷害,這些往往是正當、可接受的目標


但事實上,我們也是要區分具體的場景,去判斷具體行為是否已達到傷害的標準,以及,監控或查看這一手段是否是達成目的的必須


例如,如果父母合理懷疑孩子有從事犯罪的嫌疑,而這又有其它輔助證據(諸如與平常迥異的行為、物品看起來有危險性等),父母為了及時制止孩子的違法行為,翻查孩子私人物品很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父母懷疑孩子早戀或沉迷色情,但事實都還不清楚,是否已經造成「傷害」也還不明確,而且這也不是十分緊急、會侵犯到他人權利的行為,這時家長如果以「為孩子好」的名義,擅自翻查孩子物品,可能就是不太合適的做法。與偷看相比,平等溝通,光明正大地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性教育,可能會是更好的手段


2)督促孩子行動

家長往往對孩子有一些預期,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行動。如果孩子沒做到就想緊盯著孩子,監督他。


- 目標正當嗎?


開頭提到的兩個例子都是出於這樣的目的: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學習,就安裝監控督促孩子看書、做作業。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有效利用時間,這些目標本身都沒有問題。但我們也需要審視目標會不會過度,比如,如果預期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外的其它時間都在學習,那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


- 監控有沒有用?(手段有效嗎?)


在對「兒子報警」事件的報導中,記者也採訪了另外一個被父母監控學習的孩子,「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孩子面對監控的解決方法是「插頭一拔,就可以了」,儘管「把插頭拔了,會被罵」。


/ 圖源網絡 /


在督促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可能經常會發現自己的監督是沒有作用的。這是因為,學習是最需要主動性的東西,如果孩子內心不想學習,即便乖乖坐在書桌前一整天,也有可能一無所獲。


換言之,學習需要自驅力,而家長監控的手段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自驅力,反而會對此造成破壞。當學習變成了一件被父母逼著去做的事情,孩子就很難對學習提起興趣。


- 監控合理嗎?(手段合理嗎?)

這就要考慮它可能造成的諸多不良後果


家長過度看管孩子,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是一種阻礙。來自家長的「他律」,即便一時有用,但長期來看必定是無效的。家長可以在孩子小學、初中的時候進行監控,等孩子上了大學、工作之後,又怎麼監督呢?很多家長可能以為孩子長大就會自然而然地掌握自律的能力,但自驅力、自律都是需要訓練的。


監控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破壞親子關係,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造成孩子的逆反,導致他們做出更多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行為。正如新聞報導中那個為隱私而報警的孩子,很多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早已經有了保護自己隱私的意識。他們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自主權,在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不僅沒有順應孩子的發展階段予以相應尊重,反而還是像嬰幼兒時期一樣對待他們,孩子可能就會感到受傷、疏離父母、叛逆情緒增強。


/ Source: SIXTH TONE /


- 有沒有其它更有效和合理的手段?(手段必要嗎?)


監控孩子的家長中,十有八九會提到「監控也是沒有辦法,不然還能怎麼辦呢?」真的沒有其它方法嗎?


其實不然,更好的辦法有很多關鍵是看父母願不願意坐下來跟孩子好好溝通,先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例如孩子為什麼不想學習。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相信「讀書無用論」。如果是這樣,家長就需要跟孩子一起探討知識的重要性、了解短期反饋與長期回報等。


有的孩子表面看起來是不想學,但其實是因為學不會,在學習上總有挫敗感,想要逃避,才不願意學習。這時候,家長就應該多鼓勵孩子,跟孩子一起尋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習慣。


還有可能是因為不喜歡老師、與同學鬧矛盾、家長給的壓力太大,導致孩子無法承受或選擇對抗。這時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解決問題,例如幫助孩子和老師或同學溝通,幫孩子找到積極緩解壓力的方式,反思自己給孩子施加的壓力。


總之,想要孩子認真學習,就應該跟孩子好好溝通,了解孩子不學習這一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從原因入手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刀切地用監控這樣的方式。


很多侵犯孩子隱私的行為看起來盡心負責,但反而是一種偷懶。比起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愛上學習,監控是一種更為簡單易操作的方式;比起讓孩子敞開心扉,偷看孩子日記、聊天記錄也是方便得多。或許家長們不是不知道要保護孩子的隱私,只是侵犯隱私更省事


但,如果家長們願意換位思考,稍微體會一下隱私被侵犯的不適,或許也能嘗試著尊重孩子這是讓孩子發生改變的第一步,也是一個社會文明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父母偷看孩子隱私的後果
    家長偷看孩子的隱私算不算犯法?隱私利益是受法律明確保護的一項人格利益,在法律上任何人不得不經他人同意,包括未成年人同意,偷看他人信件,日記。這屬於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構成違法治安管理行為,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所以即便你是家長,也不要隨意查看孩子的隱私,法律上不允許,也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你知不知道父母偷看孩子隱私的後果是什麼?
  • 老師翻學生書包算不算侵犯隱私權嗎?17歲少年用生命給出答案
    小卓的媽媽很不理解孩子的行為,擔心孩子會自己瞎琢磨,幹些壞事,「把日記鎖起來,說明有事,我不知道孩子想什麼,怎麼教育孩子,萬一他想幹些壞事怎麼辦?」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的日記上了鎖,被人偷看了,肯定會生氣,因為這侵犯了我們的隱私,但孩子就不一樣了,我們覺得孩子還小,根本就沒啥隱私,或者說隱私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真的是這樣嗎?
  • 監督官員與侵犯隱私的邊界
    來源:法治日報圖集 偷拍偷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法律風險加大 專家分析監督官員與侵犯隱私的邊界● 目前涉及偷拍的刑事責任,常見的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以及敲詐勒索罪● 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與履職有關的個人信息應當公開,並按照有關規定向組織如實報告個人事項,但這並不是說他們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就不受法律保護,也不是誰都可以跟蹤監視他們的行蹤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監督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
  • 家長最好的修養,是維護好親子間的「邊界」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們每個人都有隱私,但是作為孩子,總是不被允許擁有隱私,家長忽略孩子的隱私傷害孩子的「邊界」,這並不是一名合格的家長,同時還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父母作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導師,理應懂得並掌握好與孩子之間的邊界,理性的父愛與母愛是有邊界的,雖然會愛子心切,但也應該與孩子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感,維護良好的親密的親子關係,保持愛的邊界是必不可少的!當今,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這類現象越來越多,但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有著自己的隱私,有著不便與父母分享的秘密,孩子越不想說父母就越好奇。據調查,超過半數的父母偷看過子女的日記或者是信件,特別是當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後,父母這種侵犯孩子隱私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 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有必要嗎?孩子:這麼做侵犯了我的「隱私權」
    其實,裝監控攝像頭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比偷看孩子日記的父母還要過分,因為偷看日記的父母是偷偷摸摸地侵犯孩子的隱私權,而裝監控攝像頭的父母是明目張胆地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侵犯孩子的隱私權。這條規定表達了,我國孩子也擁有自己的隱私權,即使是孩子的父母,也不能夠侵犯孩子的隱私權。
  • 孩子沒有隱私?侵犯孩子隱私到底有什麼危害?
    近日,一條「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雖然新聞是個例,但背後折射的確是許多家庭都存在的一個問題:家長認為孩子沒有隱私。孩子真的沒有隱私嗎?新聞的最後,記者採訪律師,律師表示:安裝監控的這種行為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
  • 民法典視野下隱私權法律保護的邊界
    可見,我國民法典採納了學界對隱私權所做的區分為生活安寧和私人秘密兩個方面的類型化邏輯,注重於體系之外的社會事實,從閉塞的邏輯走向開放的邏輯。在民法規則設定的權利中,邊線都是模糊的,尤其是隱私權這類人格權,是原則而非規則設定的私權,更具有模糊性,因此私權的衝突隨時存在。王利明教授也曾指出,由於侵權責任法作為權利救濟法,不可能規定權利衝突的規則,因而需要單獨設立人格權編加以具體規定公共利益的限制問題。
  • 【鎮檢轉播】監督官員與侵犯隱私的邊界
    偷拍偷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法律風險加大 專家分析  監督官員與侵犯隱私的邊界  ● 隨著國家對隱私保護的力度加大,以偷拍方式舉報官員的法律風險逐步增加  ● 目前涉及偷拍的刑事責任,常見的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以及敲詐勒索罪  ● 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與履職有關的個人信息應當公開,並按照有關規定向組織如實報告個人事項,但這並不是說他們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就不受法律保護
  • 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有必要嗎?孩子:這麼做侵犯了我的「隱私權」
    其實,裝監控攝像頭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比偷看孩子日記的父母還要過分,因為偷看日記的父母是偷偷摸摸地侵犯孩子的隱私權,而裝監控攝像頭的父母是明目張胆地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侵犯孩子的隱私權。這條規定表達了,我國孩子也擁有自己的隱私權,即使是孩子的父母,也不能夠侵犯孩子的隱私權。
  • 翻看孩子「隱私」物品的家長,後來都後悔了
    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其他人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我們尚且討厭別人擅自窺探自己的隱私,怎麼去到孩子那裡就肆無忌憚地去摧毀他們的「領域」?01窺探孩子的隱私,會破壞親子關係!大量的證據表明,窺探孩子的隱私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父母越是操之過急地想知道孩子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孩子對父母的反感越深。擺脫父母千萬別打著關心孩子、怕孩子學壞的旗號,理直氣壯地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手機。
  • 翻看孩子「隱私」的家長,後來都後悔了
    兒子回家後,媽媽就問他日記的事情,結果孩子知道媽媽偷看日記後,非常生氣,衝著媽媽大吼著離開了家。等到晚上10點多,孩子依然沒有回家,媽媽慌了神,這才意識到,孩子這是離家出走了。他們像上面這兩位媽媽一樣認為:我是媽媽,孩子有什麼事是我不能知道的嗎?我只是想了解他,這樣也錯了嗎?於是打著關心孩子、怕孩子學壞的旗號,理直氣壯地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手機。
  • 「偷看女性」的廁所標誌,逾越了公共文明邊界
    把洗手間標誌設計成偷看女性,最近,上海一家網紅粵菜館被送上微博熱搜。這則引發爭議的洗手間標誌,將男性小人做成扒在擋板上方偷看女性如廁的模樣。11月17日下午,涉事餐廳公開致歉,已將標識拆卸下來。尤其是對於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標識會不會對他們造成困擾和誘導,也值得反思。有人說,這是人家的餐廳,裝修成什麼樣是人家的權利。此言差矣。如果是在自己家中,廁所的標誌也好、其他設施也好,想怎麼裝就怎麼裝,只要自己家人不介意;但是這是對顧客開放的廁所,就牽涉到顧客的體驗和感受,顧客覺得不舒服,受到了冒犯,便是問題。
  • 從小不被家長尊重隱私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2種遭遇,很心酸
    在提及隱私權時,這位父親說:「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裝監控?」男孩因為沉迷遊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父母為了監督他選擇在房間安裝監控,時時刻刻看著他。做父母的想管著孩子學習,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做法過於偏激,顯然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實實在在地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
  • 父親偷偷在兒子房間裝攝像頭:我是你爹,你在我這沒有隱私
    你小時候有沒有被父母偷看過日記本?很多人應該都買過帶鎖的本子,就是為了寫自己的私密日記,但是不少的人都被父母窺探過隱私。演員黃磊曾經就說過:「哪個少女沒有秘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這些秘密是孩子內心最寶貴的財富。孩子的日記本、手機,我絕不會偷看。
  • 《小海星成長記》情景劇第十六期:要不要偷看小朋友的隱私
    《小海星成長記》情景劇第十六期:要不要偷看小朋友的隱私 2020-12-29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可突然有段時間阿衍的成績有個顯著提高,但是沒人知道,這是用養成的令人髮指的殺貓癖好換來的。而他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他的家庭邊界不清晰。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父母不會想自己的原因,只會覺得是孩子的問題;父母和長輩沒念過什麼書,卻用各種手段壓迫和強逼孩子好好讀書,考到他們滿意的專業;再者將孩子作為維繫夫妻關係的工具,和孩子說,只要你考得好,爸爸就會回家吃飯,爸爸才會高興等。
  • 家長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 算不算侵犯隱私?
    被指侵犯隱私,兩個攝像頭都「無疾而終」家長趙先生也有給兒子裝監控的經歷,不過兩個攝像頭最後都光榮犧牲了。「第一次,孩子還小,二年級下學期的時候,我們在他房間房頂上裝了一個小的扁扁的攝像頭。孩子並不知道,在屋裡各種上躥下跳,突然屋裡傳來媽媽一聲吼,把他嚇了一跳。後來媽媽告訴他『這是攝像頭,你幹什麼,媽媽都可以看得到』。
  • 偷看孩子隱私不好?開學第一天,我從女兒日記裡看到了這個···
    都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隱私,小孩子也不例外,但更多的時候,小孩子的隱私在爸媽眼裡都是可以「例外的」,小屁孩麼,哪有什麼隱私!:貓爸佟大為教女兒可以把自己的隱私寫在日記中,誰都不可以看,結果當天虎媽趙薇直接從孩子睡的被子下掏出她的日記本,偷偷看了不說,居然公開給孩子「糾錯」,這讓女兒很受傷!
  • 家長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算不算侵犯隱私?
    突然,屋裡傳來一個聲音「玩夠了沒有,趕緊寫作業」,這聲音把兒子嚇了一大跳,到處尋找聲音是哪裡來的。「爸爸在遠程看著你呢!」兒子才知道自己房間裡裝了監控,很不高興。第二天兒子用布把機器人攝像頭包裹起來,扔到一邊。陳先生嚴肅表示,不可以這樣。兩人爭論了好久,最後陳先生跟兒子妥協,監控繼續,允許兒子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適度地放鬆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