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印度電影《午餐盒》,在介紹這部電影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印度外賣」,印度的外賣和我國不大一樣。
我們點外賣大都是,外賣小哥騎著小電驢,從餐館取餐,再送到你的手上。
印度的外賣小哥和我們不同,他們送的不是外賣,而每個人自家的飯菜。
由於印度是宗教國家,用餐習俗很多講究。白領的午餐一般都是由妻子每天現做,再讓「外賣小哥」按時送到丈夫手中。
每天早上6點,孟買的上班族們從家中出發,趕往市區上班。家裡的女人為他們做午餐,她們通常在上午10點前,把午餐盒交給送餐小哥。
送餐小哥騎著自行車,把收集來的飯盒送到最近的郊區火車站,由專人搬上火車,運往孟買市中心的不同車站,分揀後按片區街道分發,最後送達男人的辦公桌。
午餐後,他們再把空飯盒挨個兒收回,並送回家中。
比我們每天吃食堂夥食或外賣方便麵要麻煩得多,很多午餐盒需要運輸長達30-60公裡,中間需要「換乘」三種交通工具,才能到達白領們的餐桌上。
大部分送餐小哥都不識字,靠飯盒上的彩色標誌判斷該送到哪兒去。
神奇的是,他們竟然幾乎從不出錯,據調查,這套系統只有1/800萬的錯誤率,也就是說,平均每800萬份午飯,才有一份送錯。
這一天,1/800萬的機率發生了:
《午餐盒》
可以說這是這麼多年來小編看過的看過的,
第一部主人公沒有在一半突然抽風載歌載舞的印度電影 - -
家庭主婦伊拉,每天一睜眼就是圍著老公和女兒轉,不過最近,她發現老公對她越來越冷淡了,每天很晚回家,連看都不多看她一眼。
男主是個即將退休的會計,過著刻板閉鎖的生活。
妻子離世,沒有孩子,一人獨居,
恪守著會計的工作職責,35年從未出差錯。
在妻子離世後,他把她喜歡的節目反覆看了很多遍。
兩個人本是毫無交集,卻因午餐盒的錯送而結緣。
一天,女主做了頓豐盛的午餐,滿懷希望的交給送餐小哥,卻沒想到,這份愛心午餐被錯送給了另一個男人。
這個人,跟冷漠的老公不同,他把飯菜吃了個精光。
面對吃空的飯盒,女主以為老公很喜歡自己做的午餐,
滿心歡喜,精心打扮一番,迎接老公回家。
但老公卻是一貫地冷淡,交談中得知,老公吃的午餐並不是她做的那份。
她心裡一陣失落,但第二天,還是照常做了一個午餐盒,寫了張字條放進午餐盒,她對這個素未謀面的男人說:謝謝你昨天吃光了飯盒。
他不但又一次吃光了午餐,還給伊拉回了信:今天的菜有點鹹。
兩個毫無交集的男女,因一份送錯的午餐聯繫到了一起。
從此,她每天依舊用心嘗試不同的菜式,但會懷著期待在餐盒裡放上一封信,他每天依舊一個人吃飯,但開始天天盼著午餐盒早點到,一邊享用美食,一邊讀信,再把回信放進空飯盒。
他們從飯菜的鹹淡,談到身邊的見聞,
再談到自己的生活。
等待對方的回信竟成為了他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
突然有一天,女主發現自己的丈夫出軌了。
書信的來往使伊拉看清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下定決心與不再愛她甚至不曾關心她的丈夫離婚,
伊拉在信上說:你知道不丹嗎?聽說那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他們沒有國民生產總值,卻有國民快樂總值。
這次,他只回了一句:我和你一起去不丹,怎麼樣?
他們約在一個咖啡館見面,但在最後一刻,費爾南德斯退縮了。
他寫信向她道歉:我已經老了,你那麼年輕,還可以去追夢。
電影給了我們一個開放的結局。
但電影裡反覆出現的那句臺詞「錯誤的火車,往往能送我們到正確的車站」。
讓我們心生期望,期望他們能找到彼此,期望他們能成為彼此正確的車站。
或者說,他們能不能相遇,其實已經不重要。
重要的是彼此對生活都燃起了新的希望,又有了憧憬和鬥志。
只要在路上,人生就有無限可能,一切都有希望。
這部平淡如水的《午餐盒》,大概是我們看到的最不印度的印度電影。它上映於2013年,豆瓣7.9分。
最後還想說: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主人公沒有在中途突然抽風,載歌載舞的印度電影,還把印象中擁塞的孟買,拍出了某種含蓄乾淨的美感。
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