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烏鎮幽巷,我緩慢向前,在這裡尋找記憶力的足跡。我生於江南,但是卻第一次來到烏鎮,自己都感覺有點說不過去。但是我明白,它是那樣的近,總有一天,我會和它見面。烏鎮,古老的江南水鄉,有多少的滄桑故事,宛如一本厚厚的書,承載的多少文化。我漫步在著石板街,穿行在著小雨巷,我僅僅打開了這本書的扉頁。
一曲漁舟唱晚,一曲江南小調。如果說東柵是小家碧玉的話,西柵就仿佛是大家閨秀,白天的東柵美麗、恬淡、寧靜但是到了夜晚卻美的華麗、燦爛、如夢如幻。水巷小巧多,人家盡枕河。這裡即便不是三吳都會,但是卻依舊自古繁華。每到華燈初上的時候,便會流光溢彩,和月光星光相互交融,形成了西柵獨特的夜色。這廂情人偎依,吳儂軟語,仿佛觸摸到人的心裡@那邊舉頭望月闌幹獨依。一個女子亭亭玉立,剪剪側影在月光和洽洽的水光中寫成了一首悠悠的小令,潑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畫。要在遠方的你,當你月夜未眠的時候,聽到江邊悠悠的漁歌,肯定會觸動你的一縷相思。
在東柵漫步的時候,突然被一塊牌匾引起了我的注意:晴耕雨讀。那正是電視劇《似水年華》的拍攝地點,黃磊曾經在這拍過古籍修補工作室。晴耕雨讀,這幾個字樸實無華,但是卻是祖輩們對後輩們的教導,淡薄卻有充滿著書卷的味道,這也是烏鎮人對於以前生活的寫照。晴耕雨讀正如同南陽諸葛亮「樂躬耕於隴中,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以待天時」。還帶著一抹陶淵明「採菊東籬」的悠然和淡雅,便淡淡的融入這四個字裡面。順應天時,讀書不輟,這正是烏鎮人民的晴耕雨讀所帶來的烏鎮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走出許多江南才子。我看那塊牌匾看來很久很久,雖然已經老舊了,但是仍然還散散發著文化氣息。書館內的書只剩下幾卷古書了,我的心莫名的痛了一下,我們大家到底有多久沒有讀書了呢?
說起烏鎮就不得不說起這裡,茅盾故居。說起沈雁冰有很多人開始疑惑,沈雁冰是誰。但是如果提起茅盾和他的作品的話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讓我們來理一理它們的關係,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烏鎮人,他還是新文化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1981年3月14日,茅盾明白自己將一病不起,便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全部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用來鼓舞當代的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茅盾文學獎它代表著中國文學獎的最高成就。烏鎮之於茅盾紹興之於魯迅,它們的宣傳力度和影響力是不一樣的。位於東柵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祖輩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建立於十九世紀中葉,位於清代江南居民。茅盾從出生以來便離鄉求學,在此只生活了十三個春秋,以後的數十年更是仍聯繫不絕。立志書院在茅盾故居的東面,最初由邑紳嚴辰於同治四年創建,現在是矛盾紀念館。今天的書院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樣子。大門的門楣上嵌著 「立志」二字,兩邊的院名的解釋是「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走進門來,走過過道,就看見一個小天井,院內種著桂花樹。過天井是講堂,上面掛著」有志竟成「的匾額,這塊匾額是浙江布政使楊昌浚所題,兩邊的對聯則是國學大師俞曲所書寫的,上面寫著「分水舊規模,但願聞風皆立志;殳山鍾秀傑,定知異日有成材」。
一曲烏鎮,唱盡水鄉的盛世繁華。千百年來,烏鎮還是保持著它原有的模樣。在這片故土上,生生不息養育著水鄉人家。夜夜笙歌,繁華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