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的廣州,林木蔥茂,鳥叫蟬鳴。6月22日上午,中山大學歷史學系2019屆畢業典禮暨研究生學位授予儀式在南校園懷士堂內隆重舉行。歷史學系系主任謝湜教授、黨委書記龍波老師,導師代表,系友代表,2019屆全體本、碩、博畢業生以及畢業生家長出席了典禮,共同見證這一喜悅時刻。
上午11時,學生與家長陸續步入小禮堂。此時,禮堂內的大屏幕上正播放著畢業生們精心製作的畢業短片,學生們往日在中大歷史系學習生活的點滴片段再次浮現在大家眼前,溫馨且難忘。隨後,導師們身著紅色導師袍,在陣陣掌聲中隆重入場。
畢業典禮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正式拉開帷幕。龍波書記首先宣讀了孫中山先生的畢業訓詞。隨著「勖哉諸君,努力自強」的話音落下,全體畢業生「謹遵教誨」的回應霎時間響徹禮堂。隨後,龍波書記又宣讀了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決定。
接下來舉行的是碩士、博士畢業生學位授予儀式和本科生頒發學位證書環節。謝湜主任逐一為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撥穗授予學位。謝湜主任、江瀅河副主任、範岱克老師、關曉紅老師一起為本科生集體頒發學位證書。
隨後,系友基金優秀畢業生獎和好榜樣升學獎勵金獎獲得者次第登臺領獎,分別由龍波書記和81級系友代表朱延通師兄為其頒獎。緊接著,吳義雄教授分別向歷史學系2019屆研究生校友理事賈繼航和本科生校友理事黃夏東頒發聘書。
學位授予儀式結束之後,吳義雄教授作為導師代表發表講話。吳老師首先向在場的畢業生和家長表示祝賀,隨後用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懷士堂勉勵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贈言,鼓勵大家肩負起責任,努力為社會做貢獻,成為「真正成熟、有擔當、有抱負、有獨立人格的人」。另外,吳老師還強調我們要想做大事,就得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有可能做成具有影響力的大事。最後,吳老師從歷史學專業本身出發,告訴學生「要珍惜史學賦予給我們的精神財富」,「踏實做人,勤勉治學」,「成為弘揚優秀的歷史觀念、向社會回饋正確的歷史知識的人」。
2016級碩士研究生汪舒桐和2015級本科生李正一分別代表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臺發言。汪舒桐在發言中首先代表全體畢業生對傳道授業的恩師們表達了真摯的感謝,同時回憶了在康樂園學習生活的點滴細節,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願。李正一則通過一些平淡瑣碎的生活片段,傳達出他對學問和對生活的思考與熱愛。兩人不約而同地提及了陳寅恪先生讀書治學的名言,紛紛表示會在未來的生活中繼承和發揚這種追求真理的寶貴精神。
謝湜主任在典禮結束前致辭。謝老師滿懷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十年前博士畢業時的軼事,啟發大家「凡事要緩事急做、急事緩做,才能嚴謹從容、冷靜應對」。同時,謝老師還強調要在當今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終身堅持讀書、思考和寫作的習慣」,方能建立起自我認同並且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據。最後,謝老師通過追憶當年帶領學生前往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進行田野實踐教學時與當地退休教師袁繼章先生的點滴交往,向大家闡釋了歷史學這門學科的現實意義和學術追求,寄語大家要「與詩書為友,與素心人相伴,懷揣感恩的心,奉獻國家與社會」。
最後,典禮在「白雲山高,珠江水長」的悠揚校歌聲中圓滿落幕。又有一批學子即將離開康樂園的溫暖懷抱,相信歷史學系所蘊涵的堅毅樸拙、踏實勤奮的精神品質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位畢業學子的內心當中,正化為未來前進路上的不竭動力。祝願每位畢業學子都能永葆初心,闊步前行!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五年前初入中山大學康樂園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如今卻要收拾行囊揮手告別。五年,放諸人生或許只是一個小片段。但在中山大學求學的五年,卻是極為充實的五年。受歷史學系嚴謹學風的薰陶,耳濡目染導師的金針度人,使自己具備了紮實的學術素養。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氛圍,則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即將畢業踏上新的徵程,定將用這五年所學所思所得,「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做一名具有「德才兼備」,懷有「家國情懷」的中大人。
很幸運能夠在鬱鬱蔥蔥、鍾靈毓秀的康樂園度過我的博士生活。到了要離別的時刻,我想用感恩和期待兩個詞來表達自己對母校的感情。
感恩,是我最想對母校說的話。一方面,感恩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這五年來,是諸位可敬又可愛的老師們的諄諄教導,教會了我如何更加嚴謹認真的治學、為人;這五年來,是身邊每一位同學的幫助和信任,讓我能夠更加平和樂觀的面對學業中的苦與樂。這五年來,是眾多行政人員、宿舍管理員、餐廳師傅、校車師傅們的辛勤付出讓我們在中大這個大家庭中的生活更加的便利和溫暖。另一方面,感恩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在那四季常青的草坪上,在那安靜、莊重的紅樓裡,在那陳寅恪的故居裡,無處不讓人感受著中大獨立、自由的氣質。每日浸潤於這樣的人文環境裡,不用高聲傳頌、不用刻意模仿,母校所蘊含的精神氣質都早已化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
期待,是另一個我對母校想表達的話語。過去的五年,我見證了母校的改革和發展,感受到了學校的迅速進步,期待並祝福母校在未來的變革中越來越好。
在廣州今年是第十個年頭了,從17歲到27歲,我的青春,學業,家庭都在此融合。不會忘記夏風長久的綠蔭道,雨霧迷濛的南草坪,莊靜肅穆的永芳堂和中軸線上默默凝望的中山先生。這是我第一次獨立生活開始的地方,中大裡的老師、同學、花鳥草木對我而言都有極特殊的意義:見證,教導,陪伴,守護。
我的本科時代在博雅學院度過,2009年成立的博雅學院,到今天已滿十周年。2013年,我以歷史學學士的身份畢業,進入中大歷史系,繼續探索故紙堆中的舊故事。我慶幸十年來老師們一直鼓勵我做喜歡的事情,做一個善良、有能力且自由的人。在畢業前夕,意外的生活動蕩一度讓我無所適從,也是老師和同學助我走過半年艱難的旅程。6月22日,歷史系畢業典禮,博雅十周年校友會——這是離別和重逢交織的時刻。我會懷念那些熟悉的人,也期待邁出校門,創造自己的社會價值,早日變得強大有力。像學校和老師曾經無私無限地幫助我一樣,去反哺母校,去幫助更年輕的人。
來康樂園求學三年,在永芳堂、小紅樓度過了三個寒暑,如今終於到了離別的時候了。感謝中大為我們築好了夢想的平臺,讓我們順利地滑行起飛;感謝歷史系的老師們傳道授業,呵護我們的成長。奮鬥的青春最美麗,選擇歷史,終身無悔。祝福三年裡遇到的每一個老師和同學,謝謝你們。還想再上一次曹老師的職官課,劉勇老師的目錄學,王老師的西域史……一切恍如昨日。再看一眼陳先生的銅像,我們真的要走了。願你們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自2012年9月進入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的學習以來,倏忽已過七年。七年來,我的知識日漸增長,思想逐漸成熟,學術能力逐步提高,同時亦見證著母校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欣喜的變化。如今漫步於中大的各個校園,身邊的人、事、物皆已不同往昔,回想過去那些熟悉的校園場景與大學生活細節,頗為讓人感慨萬千。
在中山大學的校園裡,幸遇歷史學系諸位老師,他們以各自獨特的教學模式授業解惑,讓我收穫豐富的知識,深切體會到鑽研史學的樂趣。老師們的教學方式或嚴厲,或幽默,或認真,或深邃,然無不期望學生知識紮實,學有所得。同時,中山大學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同學之間坦誠和睦、互幫互助的生活氛圍,亦為大學生活平添許多色彩。在中山大學的七年時光中,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師,認識的每一位友人,參加的每一次活動,閱讀的每一本書籍,皆為求學路上的珍貴記憶,應當時刻銘記在心。
七年以來,隨著社會發展與觀念進步,不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各界,對於大學學生的要求與期盼已然不同於往日,大學畢業生肩負的使命與責任更為重大。身為中大學子,在即將離開母校之時,更應不忘初心,時刻身懷服務社會之心,報效祖國之志,以求無愧於母校的培養與老師們的教導。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轉眼間,兩年的研究生求學生涯也即將告一段落。兩載春秋,看似花開花落,平淡無奇,卻是我人生至今最為充實寶貴的一段歲月。
歷經考研的艱辛與不易,在目標和初心的指引下,使我更加珍視專業深造的機會。研究生的學習於我而言,不僅是知識的積累,還有能力的提升。因此,無論是研一期間在系裡從事兼職輔導員工作,還是出於文博專業的實踐導向,積極參與導師負責的博物館展覽策劃項目以及認真對待博物館專業實習事宜,均讓我在實際歷練中,不斷成熟、成長。
兩年時光,確有付出,也實有收穫。付出的是時間和精力,收穫的卻不止知識和能力,還有逐夢路上師友的支持和感動,有些言語、有些舉動,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我前行道路上強勁的一股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未來,我將帶著對專業的熱愛,對母校的恩懷,繼續揮灑青春的激情,書寫無悔的人生!
撰稿 / 謝昌盛
供圖/貝睿芬
編輯 / 貝睿芬
初審 / 唐金英老師
審核 / 徐翠豐老師
審核發布 / 龍波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