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和環境的對兒童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兒童的成長是完全被動的,也不意味著它們能決定兒童發展和成長的最終狀態。
一方面兒童是獨立的實體,有自己的身體和生理結構,有自己的內部動力、需要和興趣,是主動的學習者。新生兒對外部的刺激就有選擇性,同樣的環境對於不同的兒童可以產生不同影響,從教育實踐經驗來看,任何有效的教育必須以受教育者自身的活動作為內因,教育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結合我國傳統思想觀,儒家盡性聽命、道家的練性壽命、佛教養性觀命的思想理論,似乎都證實了這一點。只不過,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方面所說的深度不同,馬克思主義教育觀說的是個體的實踐活動,內因的決定性作用,道家把修真養生也看作是對個體的實踐,而佛家把潛意識對表意識的運用、處理表意識的行為都看作實踐。
另一方面,從兒童認識外界是兒童內部的主動建構過程。關於這一問題,皮亞傑作了具體具體說明,他說認識活動就像是生理上的消化活動是一項有組織的活動。
個體具有某種圖式能把客體融入主體圖式之中,這種刺激,能引起圖式量的變化。有時圖式不能同化客體,就產生了順應,引起圖式質的變化,以適應新的環境,達到認識上的新平衡。通過教育與外界刺激,個體不斷進行新的同化和順應,兒童的認識結構得以不斷更新,兒童的心理發展由低水平到高水平。
兒童出生下來沒有受社會的負影響,天生就是一個探索者,當孩子能看、能抓、能行走時,孩子就會進行各種活動。嬰兒雖然年紀小,但仍有一定自主性。因此,教師和家長應當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兒童在各種活動中主動的發展。兒童只有親自參與活動,才能在活動中積累感性經驗,才能保證其身體發育良好,精神完善豐富,才能建構獨立自由、內心強大的人格。
綜上,兒童的發展是一個統一的、完整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是全部因素綜合系統的影響的過程,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過程。各種因素髮揮作用又依賴於兒童主動的實踐活動。兒童在內部動力與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力下得到發展,建構自己的認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