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奈及利亞阿布賈,「博科聖地」釋放兩年前綁架的21名女學生。這是自2014年綁架事件發生以來,「博科聖地」首次釋放人質。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超過1萬名婦女和女童被綁架,其中幾乎所有人都遭強暴,很多被迫嫁給「博科聖地」武裝分子,還有很多女童被迫在市場和清真寺當「人肉炸彈」。
西班牙《國家報》近日報導稱,在奈及利亞北部的博爾諾,幾乎所有人都難以忘記自己第一次看到「博科聖地」時的景象,「那是一個星期一」,一個婦女說;「是凌晨3點左右」,一個男孩說;「是星期二,在禱告結束之後」,另一位居民告訴記者。所有人都清楚地記得「博科聖地」闖入他們生活的那個時刻。
對法塔娜·阿卜杜勒(化名)來說,那是一個星期四。她坐在一個難民營帳篷的地上向記者回憶起了「博科聖地」闖入他們村莊的那個清晨。「之前我已經連續好幾個晚上睡得很糟,感覺身體很不舒服,現在想來那好像是個不好的兆頭。那個晚上我依然沒睡好。」她在失眠中聽到了遠處傳來的槍聲,「接著我還聽到了摩託車的轟鳴聲和尖叫聲」。
「博科聖地」武裝分子氣勢洶洶地進了村,「不停地開槍」,她回憶到。法塔娜和家人緊抱在一起,等著無法避免的厄運降臨。「他們抓住了我的丈夫」,她停頓了一下,「當著我的面把他的頭割了下來,然後把我抓走了」。在她身後留下了後來再也沒見到過的7歲和9歲的兩個兒子。短短幾分鐘,法塔娜的生活被摧毀了。此後整整3個月,她都被「博科聖地」囚禁。
「那後來發生了什麼?」記者問。「我不能告訴你。之後發生的事情我不能告訴你。」她唯一透露的情況是,在被囚禁的第二天,她就被宣布成為一名武裝分子的妻子。和其他幾百個被擄的婦女一樣,她必須做飯、洗衣服、打掃營地衛生。到了晚上,她就得睡在新丈夫的身邊。
「我根本不敢抱怨,雖然我非常累,渾身疼。抱怨就會挨打。這段被奴役的日子我們永遠忘不了。」法塔娜說。
「博科聖地」為他們設下的種種規定非常嚴苛,「如果我們路遇男性,必須停下腳步,低下頭,看著地面。只有他們問我們問題時我們才能開口說話。每天我們被迫做5次禱告。懷孕或者上了年紀的婦女會被賣掉。」「上了年紀的?」「是,30歲以上的。對他們來說不能當做妻子了,就會被當做牲口一樣賣掉。」
「一旦被宣布成為某人的妻子,就不會被殺了。但如果你拒絕就會面臨殺身之禍。如果你拒絕和新丈夫睡覺,就會被抹脖子」,法塔娜說,「即便如此,也有人拒絕」。
她告訴記者,到了晚上,多數武裝分子都出去戰鬥了,被擄的婦女們能夠趁這個時候小聲交流。「我們會說起以前的生活和曾經真正的丈夫。我們也會計劃著逃跑。」她說。在一個這樣的夜晚,當武裝分子都在禱告時,法塔娜和另外2名婦女逃進了森林。她們幸運地遇到了政府軍的巡邏車,並被轉移至一個難民營,也就是她如今的棲身之地。她的一條腿上有一道瘢疤,是她曾歸「博科聖地」所有的象徵。「他們用刀在我腿上劃的。」她說。難民營一名9歲的小女孩聽到她的講述後也掀起裙擺向記者展示了刻在她瘦削大腿上的深深的「印章」。
如今的奈及利亞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一個一分為二的國家。南部是西方化的基督教地區,自然和工業資源豐富,擁有諸多大城市;北部是穆斯林地區,現行法律是伊斯蘭教法,土地貧瘠,資源稀缺,貧困率、文盲率和失業率居高不下,是非洲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博爾諾州是這裡最為窮困的州之一,「博科聖地」就誕生在這裡。
2002年,「博科聖地」在博爾諾州首府邁杜古裡成立。這是一座100萬人口的城市,路面上沒有瀝青,孩子們光著腳在街上乞討,擁擠的市場緊挨著廢料堆,滿是廢棄的車輛。邁杜古裡是灰黑色的,覆蓋著沙土和塵埃。
博爾諾州的大部分地區目前都控制在「博科聖地」手中,只有28個主要城市還由政府軍控制。
「博科聖地」最初是一個致力於社會救濟、傳播宗教觀點和針對中央政府進行持續性抗議的宗派組織。「短短幾年前,博爾諾州一些城市有80%以上的居民還對『博科聖地』表現出支持的態度,邁杜古裡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對該組織有好感。」當地一個非政府組織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當時「博科聖地」的領導人是穆罕默德·優素福,2009年他決定拿起武器對抗政府。同年,他在邁杜古裡的一個巷子裡被安全部隊打死。繼任並領導該組織至今的阿布巴卡爾·謝考在2011年將組織轉向了極端暴力的方向,正式宣戰。
在衝突期間,「博科聖地」曾宣誓效忠「基地」組織(後又宣布效忠「伊斯蘭國」(ISIS)),並在2014年在奇博克城的一座學校綁架了200多名少女,震驚世界。
自謝考掌權並掀起血雨腥風以來,「博科聖地」已經不再提供社會救濟、傳播宗教觀點和抗議政府,而只是局限於在衝突中保持自身的活躍:襲擊村莊獲取食物;綁架男性,逼迫他們為組織賣命;綁架女性,奴役她們;襲擊政府軍運輸車來獲得武器;殺死不屈從於該組織思維方式的所有人。其終極目的是建立一個「哈裡發國」。
媒體對敘利亞危機鋪天蓋地的報導使「博科聖地」帶來的亂局「黯然失色」,但奈及利亞北部遭受重創的事實無法掩蓋,此外,查德湖周邊的另外3個國家查德、喀麥隆和尼日也深受其害。
博爾諾州農村地區沒及時逃離的居民每天數以十計地被殺害、綁架和招募。在Rann和Pulka等政府軍控制地區,如今局勢非常膠著,「博科聖地」試圖以武力攻下這些地區。一些非政府組織每周都必須用直升機將食物運輸到那裡。一名非政府組織成員向記者表示,目前戰火帶來的隔離每周都導致至少200人死亡。
迄今為止已有140多萬人流離失所尋求庇護。一位致力於報導「博科聖地」的不願透露姓名的奈及利亞記者表示,目前仍有近150萬人生活在博爾諾州腹地,遠離受保護的城市。「有人躲了起來,看到我會問我要食物。還有人生活在完全受控於『博科聖地』的村莊,被迫為他們賣命。他們都是被遺忘了的人。」他說。
當乘坐飛機飛越博爾諾州上空時,可以在那片塵土飛揚的棕色土地上看到被燒毀的村莊,滿目瘡痍。
儘管如此,每個村莊中都還有為數不多的「博科聖地」的擁躉,幾乎都是沒有受過教育的、沒工作也沒有生活來源的年輕人,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極端組織。在邁杜古裡南部,幾乎每周都會發生襲擊和爆炸事件。不久前還有7名士兵死於一場伏擊。「但外界對此知之甚少,因為這被視為一個地方問題」,那位奈及利亞記者說,「『博科聖地』並未在西方展開襲擊,也沒有對出口資源造成威脅。因此,這裡並沒有出現像敘利亞和伊拉克那樣的外部幹預」。
聯合國預計奈及利亞人道主義危機的受害者達到700萬人。有500萬人生活在飢餓中,有近250萬人流離失所,被迫在難民營或鄰國尋求庇護。有約15萬人遭謀殺,僅博爾諾州就有至少2000人死於飢餓。
此外,有超過1萬名婦女和女童被綁架,其中幾乎所有人都遭強暴,很多被迫嫁給「博科聖地」武裝分子,還有很多女童被迫在市場和清真寺當「人體炸彈」。
在衝突爆發前,奈及利亞和各鄰國間的邊境管理是非常鬆散的。幾個國家之間的居民經常會往來於國境線探望同一民族的親友或趕集。而今這裡已經被軍方嚴密把控,公路都被棄用,貿易已經被摧毀,農民們無法再靠種地生存。查德湖流域已經陷入了癱瘓。
在受「博科聖地」影響的地區,「失落的一代」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一大批孩子上不了學,無數人唯一的目標就是生存。
據說政府會在5月將所有逃離自己的村莊避難的民眾轉移到政府目前正在建造的難民營中。但多數人都覺得奈及利亞的戰爭看不到盡頭。
編譯:韓超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更多來自硝煙的文章。
試試回復這些關鍵詞:
AK-47 | 巴頓將軍 | 飛虎隊 | 海豹突擊隊 | 航母 | 911 | 軍艦 | 另類武器 | 美國海軍 | 美國空軍 | 奇葩 | 坦克 | 特種部隊 | T-90 | 武器 | 無人機 | 希特勒 | 戰爭片 | 直升機